基于比较视野的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

2021-03-08 10:28纪增长陈丹丹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育规则意识

纪增长,陈丹丹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规则,是由特定主体制定的,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制度、行为准则等。规则意识,“是指社会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1]。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塑造具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现代人格必须培育的优良品质。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因此若仅凭道德标尺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就极可能出现方向偏移,甚而导致社会秩序的错乱,社会规则的约束和指向于此便显得极端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脱离社会规则的约束,无异于脱轨的行星,将无依无附飘行于天宇。因此,倡导自觉遵守、践行社会规则,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培育规则意识,特别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育,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一、规则漠视: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缺乏之表征

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由95后、00后学生构成,这一群体具有更鲜明和特殊的性格,更强调自我感受,往往会挑战、漠视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失格行为屡见不鲜

从众多社会热点反映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个群体,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群体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真实状态,也是教育问题、社会现象的直接映射。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日趋严格,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愈加严苛,但是违反规章纪律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饮用食物、乱扔垃圾,甚至破坏公共财产;也有部分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意吐痰、吸烟、插队,甚至态度蛮横、大放厥词,此类失格行为屡见不鲜,不免让人们对当代大学生贴上叛逆和越轨的标签。

(二)挑战社会公平规则,不公竞争屡屡不绝

竞争是社会保持活力的方式之一,社会公平竞争是普罗大众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的可靠途径,因此,在千淘万漉的竞争中形成的社会公平竞争规则是被广泛认可的。但是,在残酷的竞争中破坏社会公平规则的事件屡屡不绝,对社会大众的信心造成了极大打击,对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影响。以“翟天临论文事件”为例,其论文造假被社会大众口诛笔伐的原因之一在于,翟天临利用自身的明星身份,为自己的学习之路亮起畅通无阻的“绿灯”,在规避竞争风险的同时,占据了他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和丰厚的社会资源。这种无视和破坏社会公平竞争规则的行径,刺激了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引发公愤。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试图通过“走后门”等非正式规则达成自身目的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走后门”这种破坏公平竞争规则的行为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和快速达成目的的捷径。最近,关于“高考移民”的讨论也突显了社会大众对漠视公平竞争规则行为的愤慨。有些人为规避高考大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蓄意钻了高考政策的空子,将考生往竞争压力较小、录取几率较高的省份迁移,或者直接将考生变成了享有政策倾斜和录取优势的侨胞。这种对社会规则的漠视和挑战,某种程度上给社会大众造成一种错觉,即运用潜规则无妨成为获取成功的捷径。当社会万象投映到涉世未深、价值观念易受影响的大学生群体时,一些规则意识不强、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会效仿此类行为。因此,论文代写、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投机取巧的不公竞争行为屡有发生,学术不端乱象急需整治。

(三)忽视权利义务平等,偏差认知普遍存在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居多,难免更偏向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利益腾架于集体利益之上,无法正确对待、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普遍存在对社会规则认知偏差的问题。以校园贷款为例,经调查,“近40%的学生曾经出现过逾期还款的现象,使用信用卡的学生有2%经常不按时还款”[2]。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未依照贷款合同按期还款的行为,除了对贷还款流程不了解的原因外,归根结底还有对既定规则的漠视,对应尽义务的忽视。另有一部分毕业生,未按就业协议履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制度和规则,任意毁约甚至隐瞒签订的协议,出于自我考虑寻求更合意的工作,破坏了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统一。他们在占据“社会公共池塘资源”时,损害的不仅是个人信用,更是对既定规则所筑高墙的一次次重击。

二、规则失建: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缺乏之诱因

(一)传统文化心理的桎梏

一方面,受中国古代重“人治”轻“法治”观念的深远影响,这一价值取向也作为教育传统保留至今,渗透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倾向于权变而轻视规则,有权利凌驾于规则之上的意识。”[3]对“人治”权威的坚持和对“法治”权威的漠视,使得根源于此传统文化心理的教育,对规则意识的培育起初便显得懈怠和轻视,因此大学生规则意识缺乏便也是有因可循的。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心理的桎梏也表现在人情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关于“熟人”与“陌生人”所持的态度向来是明确且坚定的。“根据亲疏远近形成不同的规则,圈内人与圈外人会得到不同的对待,社会规则也因成员是否属于这个‘圈子’而有所不同。”[4]两种关系之间的规则相差甚多,无疑将既定规则摆在了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地位,使得规则意识一开始便带有不定性。

(二)个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一方面是个人对规则的认知不够充分。一般意义上,规则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章程,一种是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将对规则的认知转化为行动是践行规则意识的直接体现。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对社会规则有所了解,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在遇到遵守规则与切身利益冲突的两难选择时,放弃遵守规则,向利益低头。规则认知与规则行为相脱节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最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规则应有的信念和信心。规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人要遵守的,大学生身处社会环境较为单纯的校园,在潜意识里会认为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可以,认为社会规则的框框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导致对社会规则的认同程度不强。

(三)教育整体性建设的不足

一是规则本身具有的模糊性,未对实际的、不同的情况作出规定,导致规则是偏向大方向性的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样本丰富,风格迥异,在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不够充分,“一刀切”式的标准化教育将无法发挥出教育的实际效果,加之对规则意识的培育未形成制度化、专业化的推进措施,通过平面化的宣传、教育,无法真正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学生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二是囿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成年人的思维能力,不需要也没有足够的水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通过将孩子送入大学,将大部分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过渡给学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养成教育阶段便缺失了对规则的正确认知。此外,也有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使其从小就形成无视规则的不良习惯,给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培育带来难以克服的先在性困难。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等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激发了更为强烈的个人意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扭曲的价值观在社会大环境中发酵,催生出各种“非正式规则”或“潜规则”,追名逐利的蝇营狗苟破坏了社会先序规则,降低了规则的权威性。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对大学生构筑起的美好理想进行了重构,理想与现实脱节,更易造成学生对非正式规则的认可,对正式规则的漠视甚至否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冲击,是对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的挑战。因此,更应该坚定大学生对社会规则的信念和信心,在借鉴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而不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选择非正式规则存在的灰色地带作为安全岛和保护伞的错觉。

三、规则借鉴:西方规则意识培育中的经验启示

(一)彰显法治地位,强化制度保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在教育方面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明显区别在于,西方侧重“法治”思维,中国偏向“人治”理念,这一区别给教育的执行带来不同阻碍。在规则的落实方面,国外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将规则落到实处,促进规则发挥实际效果,强化制度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如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学校通过设立训导处,主要负责落实学生规则。再如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将违反规则的惩戒制度纳入法律体系,通过严厉的惩戒教育,强化规则意识,防止类似违反规则的行为触犯或再犯,使得人人遵纪守法,不敢随意逾矩。

(二)以学校教育为抓手,贯彻规则培育

与中国重视品格教育和修身养性有所区别的是,西方国家更注重孩童规则意识的树立,强调规则教育要从小抓起。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课堂,老师会在开学之初留出大量时间,甚至取消安排好的课程、活动,专门用于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则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在入学之初掌握规则,对规则了然于心,足以见其对规则意识之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行为规范也作出具体规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此外,对规则培育成效的检验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奖惩分明,要求违反规则的学生独立承担后果,决不允许有任何退让和容忍。

(三)以家庭教育为补充,注重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养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培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以守规矩、讲规则闻名于世界的日本,对孩子的规范树立和培育是从小开始的,他们主张必须从小立好规矩,按照社会规章制度的约定,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上班高峰期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令人为之称赞的景观。这不单是学校系统化教育的功劳,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支持和密切关注。

四、规则重视: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之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规则意识培育

首先,基于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现象和原因的分析,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提示我们,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与挖掘社会规则内在价值入手。传统文化心理中对“人治”的依赖终将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教育领域实行“法治”,巩固规则的权威性,是对我们所要培育的人才的更高要求。对教育主体而言,规则意识培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应充分挖掘社会规则的内在意蕴,并通过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规则的内在价值,增强对社会规则的认同。

其次,学校教育可以学习西方,通过设置专门课程,尤其是从养成教育到品格教育的每一阶段。对大学生而言,规则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教育者应组织学生参与学校设置的教育、考核、评价等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育者应注意在培育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过程中使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善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同时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亲身示范,作学生学习的榜样,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

再次,家庭教育应发挥辅助和补充作用,与学校教育同步伐、同方向。“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5]作为家长应充分履行职责,在尊重孩子本性的基础上,做到既不溺爱孩子,又做好表率,减少或避免向孩子传达人情文化的“潜规则”,与“潜规则”划清界限。积极了解孩子的近况,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学校教育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提高个人认知,遵守践行社会规则

首先,培育个人对规则的敬畏心。教育是个双向过程,除去教育主体的积极作为,也需要教育对象的全力配合。树立规则意识,做遵守规则的合格公民,对个人的积极作用不言自明。大学生应该提高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促进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人人皆明的规则落实落地,在利益考量的时候对规则保有敬畏心,不因个人利益损坏社会集体利益。

其次,培育个人对规则的信心。当代大学生直面社会不公平竞争和“潜规则”“非正式规则”的众多黑暗面,对社会既定规则的信仰倒塌,对此类现象的愤愤不平和无可奈何,挫伤了他们对规则的信心。需努力消除大学生对规则差异性的偏见,重建个人对规则的信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通过正面示范结合反面教育,将遵守规则受表彰的先进事迹与违反规则最后终受应有惩戒的反面案例相结合,通过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依靠“潜规则”攀登成功高峰注定是失败的,只有脚踏实地践行社会规则的人,才能最终登上成功顶峰。以此激发学生信任规则,并自觉践行规则。

再次,培育个人对践行规则的自觉性。劳动创造价值,实践获取真知,只有将规则付之行动,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得遵守规则带来的好处。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要把握好利益取向,不与“潜规则”同流合污,不向“潜规则”低头,在充分尊重规则、践行规则的前提下,追求实现个人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积极倡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规则,坚守社会公序良俗,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统一。

(三)加强教育宣传,推进系统化整体化

首先,对规则进行细致划分和清晰界定。教育的系统化、整体化建设是建立在对教育内容的充分解读基础上的。对于规则模糊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知识教育体系,针对具体情况对规则作更细致的区分和规定,帮助大学生对规则作全面的了解,帮助大学生对规则的适用范围作正确的厘定,“只有了解到什么是公民规则意识,才能够对其有具体的情绪认知与命题感受。”[6]

其次,加强对社会规则的宣传推广,营造遵纪守法的和谐社会环境。校园内部,线下通过开展“青年大学习”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系列活动,在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将规则教育宣传海报、标语等纳入宣传栏、文化走廊等的建设中;线上运用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推广先进事迹,为大学生培育规则意识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和学习环境。在校园外部,可通过新媒体更大范围地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全体上下共同推进规则意识培育进程。

再次,加强法制建设,用制度化推进。西方国家“规则权威”的经验做法启示关于法律推进规则教育制度化的有利作用。面对当今不断涌现的无视、违反社会规则,导致社会乱象横生的行为,规则意识培育有必要上升国家层面,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为之努力的方向,“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法治思维的指引”[7],以法治的稳定性促进规则的稳定性。

(四)整顿不良风气,倡导规则自由统一

一是完善规则意识培育中的奖惩机制。社会不良风气的整顿,必须通过“法治”强化惩戒的力度和效力,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以保护遵守规则的人,惩戒违反规则的人。例如对“见义勇为”的褒扬,对破坏公平竞争规则的惩戒,以此达到惩恶扬善、肃清风气的作用。此外,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学校教育于小处着手,对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违反校纪校规、破坏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学生管理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注意规诫“潜规则”在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影响,在家庭内部保持清廉优良的家风家训。

二是建构规则意识培育中的监督机制。由于个人在评价中容易陷入对他人严苛、对自己网开一面的误区,基于个人评价所具有的双面性,需要在规则意识培育过程中构建一个较为公正的监督机制。“监督是保障行为规范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大学生是监督规则实施的主要力量,可以申请成立监督小组,对规则的制定、遵守和奖惩过程进行监督”[8],以此实现更高境界的“自由”。

五、结语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大学生规则意识缺乏既有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因素,加之我国所处的熟人社会,使大学生面对规则之间的巨大张力容易迷失方向,也使教育者在进行现代规则意识培育时,只能空叹于培育土壤之贫瘠。针对这一现象,培育规则意识,尤其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下功夫,在比较教育中促进认同。要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有甄别地借鉴他国的经验做法,促进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更为科学化、系统化。这与新时代要求培育的时代新人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猜你喜欢
培育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