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目标解构与学科融合研究

2021-03-08 06:47宋姗姗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解构立德立德树人

宋姗姗 李 鹏

(1.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2.辽宁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些重要的论述都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立德树人”理论认知的深化和发展,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应用型高校,如何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定位,将“立德树人”目标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下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立德树人”实质解读

(一)什么是“立德树人”

何谓“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居于首位。何为“树人”?就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立德与树人的关系中,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礼记·大学》有言“德者,本也”。树人是立德的归宿和目的,立德的最终目的是树人,树人最根本的在于立德。

“立德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整体德育观。关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系及实施对象的问题。道德是调整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1]道德按照人们的生活场景不同可以划分为公德、私德、职业道德,在伦理学视域下,这三类都属于立什么“德”的德行养成内容主体,目的是使个体更好地了解并遵守社会运行与发展的规则体系[2];树什么“人”强调的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之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德行养成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促进个体德行养成的过程。首先,“立德树人”与个体成长脉络下的个体成长规律相契合,个体德行养成的实质与教育本质相吻合,皆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其次,“立德树人”符合社会良性发展中的客观需求,既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实施的体现,又是社会变革发展中的一贯性保证;再次,“立德树人”有效地实现了个体与社会互动式的交错匹配发展,通过时空交错中的关系找寻,形成点滴汇聚而成的经验体系,从而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进程中成长节点的突破[3],收获更高的自我实现价值。“立德树人”不仅关注即时道德养成的有效性,还以整体德育观的视角关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德行养成的长效性与完整性。

(三)“立德树人”德行养成的意义

“立德树人”德行养成有利于深入贯彻全国教育思想大会的精神实质,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扎实落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全过程体现,有利于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育人与学科融合的特色凝练。那么,将“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细化落实,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可以拓宽“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研究的视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融合,努力通过“立德树人”目标解构下的实证应用研究与路径探索,突破德育实效性不高的“瓶颈”;可以丰富高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育人目标的学科夯实与跨学科资源整合,拓展课堂教学目标中蕴含育人功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各学科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实现有温度的思考与大学精神的引领;可以使专业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可以形成科学的“立德树人”目标解构范式和可操作性强的模式,供教师借鉴参考,尤其是在职业道德养成领域的素材挖掘与精准实施,是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目标解构

“立德树人”整体德育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与育人目标进行人本层面的解构。解构什么,如何解构,怎样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是立论基础。

(一)“立德树人”目标解构的理论依据

以道德生态论为基础,从道德的构成要素视角解构分析,发现无论是道德认知协调论、道德情感激发论、道德意志强化论、道德行为激励论、道德情境营造论,还是贯穿其中的移情理论、归因理论,都认为“立德树人”整体德育观在课堂教学中的细化解构十分必要。育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个体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取决于产生行为的道德认知、推动道德认知付诸行为的道德情感深层激发与道德意志的长效保障,而这些要素之间的完整运行又受道德情境的影响,它们相互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那么,“立德树人”整体德育观的宏观目标阐述非常明确,欲达到预定的目标需靠中观层面的任务分解与微观层面的目标解构支撑。课堂教学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具体落实需要在充分考虑应用型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契合度高、适应性强为原则进行“立德树人”目标的系统解构与学科育人目标的生成型融合。整个目标解构与融合的过程需符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在道德生态论支撑下科学展开。

(二)“立德树人”目标解构的原则

总体原则主要涉及与人的匹配与适应问题。具体包括:主动性原则,课堂教学德育目标的设定要积极主动与“立德树人”整体德育观目标相吻合,各门课程之间形成层级清晰、细化明确的阶段性育人目标,并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养成体验为基准前瞻性地设置目标体系。过程评价原则,即关注对个体道德行为是否合乎规范的终结性评价,以更加关注个体道德情感的深层次激发、道德意志的长效保持为准则,建构育人成效评价领域的“有效”标准,实施针对性强的过程评价。动态生成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及时以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变化进行育人内容体系与策略体系的灵活调整,不固化,目标解构与个体的适配度与适应性强,成效显著,继续强化完善既定的目标解构体系。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个体差异及适应不良现象,则根据个体需求进行动态生成型的目标体系调整。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协调原则,课程教学纲要的育人环节要求可以采用统一固定的模式,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将“立德树人”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完整实施。

(三)“立德树人”目标解构的分类与诠释

按照个体道德发展整体脉络来看,“立德树人”目标可划分为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细化到课堂教学中,应遵循此方式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按照作用时间长短,“立德树人”目标可划分为即时目标、中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课堂教学关注即时目标的实现,注重“一课一得”;单元组课则涉及中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需要在即时、中短期目标基础之上进行生成型建构。按照作用于个体的方式不同,“立德树人”目标可划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以道德行为的规范程度为准则,而间接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在道德情感的激发、长效的规范道德行为生成、远期道德认知的顿悟上。按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立德树人”目标可划分为“五位一体”的集合目标,具体指国家的教育方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育人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五个要素的有机整合。

三、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立德树人”学科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三维覆盖”的理念系统生成

“三维覆盖”是针对“立德树人”目标解构与学科融合内容体系结构的构成层面而言的,具体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基本维度。宏观层面主要从“立德树人”中的“德”与“人”两方面具体阐述与学科融合的宏观结构框架,在过程中将内容体系构建、目标原则调控、作用范畴等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并对运行机制与动力源泉加以介绍。中观层面强调对“立德树人”与学科融合中的具体问题做出阶段性与规律性的描述,主要从应用型高校学生道德发展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与普遍问题入手,在描述过程中探析原因与有效的解决策略,明确哪些问题需要集中解决,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注重多元目标的统一融合度与具体实施效果,比如个体最近发展区的困惑与重生、阶段性成长的痛与痒、美丽的跨越与守望等几个方面进行主题探讨。微观层面涉及的具体的“立德树人”目标以个体的道德养成为主题,与宏观、中观层面相比,在养成实践中突显出问题多、内容杂等特点,从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道德两难问题抉择、道德矛盾冲突中突破道德认知的颠覆与生成、道德情感的唤醒与共融、各个情境选择与控制为切入点建构层级分明的内容体系。

(二)“四位一体”跨学科课堂融合

“四位一体”是指按照课堂教学的流程划分为四个环节: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课堂理论教学环节,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践应用环节。具体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在教学纲要、执行纲要的设计与教案编写之中,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诉求,充分地将“立德树人”目标解构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并根据应用型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拓展出应用目标,将职业道德规范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的道德教育资源整合,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要素,掌握行业前沿的研究与发展动态,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道德教育资源。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行业道德标准把控,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抓手,创设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道德体验情境,精准掌握职业道德规范。课堂实践应用环节的职业道德修养生成,在见习周、实训与实习阶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中的职业道德养成标准在实践中掌握扎实并学会灵活运用。

(三)完善“多元衔接”的过程评价

“多元衔接”涉及的是个体道德发展一般规律当中涉及的他律、自律、利己、利他、社会互动等核心要素之间的运行协调程度。强调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要素之间的评价协调,最终评价的作用点依然体现在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熏陶,在“立德树人”领域的目标达成度。具体包括个体由内而发的道德情感启迪与认同、外在环境引领下的坚定道德意志形成。[4]“立德树人”目标解构与学科融合“有效”的关键便在于将这些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多元融合、互助衔接的理念进行个性化实施的内容设置,在充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的有效养成。

(四)“要素博弈”与行业标准融入

“要素博弈”指的是构成道德形成过程当中的自体构成要素,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情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发展要素之间的博弈。在这里,此博弈包含“立德树人”目标解构与学科融合过程中行业企业对于人才所匹配的职业道德标准之间的博弈。构成道德的要素自体博弈存在两种具体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全面促进发展、齐头并进的理想局面,每个要素之间都与其他要素保持发展方向、速度、节奏、内容体系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发展。第二种情况是各个要素之间均产生矛盾冲突,没法保证协调一致发展,甚至谈不上发展的状况,形成“冰封期”的各个要素停滞不前或倒退的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运用博弈理论进行效果最优化实现路径的选择,而不可逆的特点无疑又增加了博弈建构与实施的难度。要素博弈便可以通过内容体系的设置与途径的选择,灵活调动个体内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各个要素的潜能以符合整体协调一致发展的节奏激发出来,形成合力,促进道德养成对象的道德生成。而行业标准的有机融入,是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典型特点。

此外,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立德树人”落实的关键点还受“立德树人”理念的科学客观诠释、“立德树人”目标的细节落实程度、“立德树人”效果的非及时评价、“立德树人”有效标准的确定与评价实施等要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解构立德立德树人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