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精神”为引领,构建组织育人“纵横融通”矩阵体系
——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3-08 06:47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育人思政

戴 扬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高校应该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人才培育为目标,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工会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共青团的助手生力军作用,不断扩大思政工作覆盖面、增强思政工作活力、提升思政工作辐射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纵横融通”矩阵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纵向以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为脉络进行党建工作的垂直领导和思政工作业务指导;横向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为载体密切配合,着力推动组织生活创新,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因地制宜开展组织育人,创新组织育人的“纵横矩阵”,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迈进,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工作的新范式和新格局。

一、当前已建立的组织育人制度

(1)“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位一体”党建育人机制。二级党组织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以“选人用人育人”为核心,强化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控,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组织育人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坚持高质量走在前列,团结带领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和党员责任区,以党建带动教师队伍发展。党小组以把方向、聚人心、求实效为导向“精准发力”,组建教学攻关党小组,推进教学改革引领专业建设;组建社会志愿服务党小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组建创新创业党小组,开展创新业务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党员层面注重榜样引领效应,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威信高的教师吸纳到党建与思政工作队伍中来,优化党员考核方法,强化考核结果使用,增强考核导向和激励作用,积极发挥党员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党务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四员一体”育人机制。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孤军奋战”和“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引导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的育人新格局。党务人员是全员育人的骨干力量,学院不断提高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鼓励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善与创新,走党务人员的专业化道路;任课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主导力量,学院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鼓励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辅导员是全员育人的关键力量,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学院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机制和考核管理办法,鼓励辅导员走专家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能力和水平;班主任是全员育人的主要力量,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多,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条件,学院制定班主任工作规范,加强班主任的考核力度,落实激励政策,引导班主任细致入微地开展育人工作。

(3)“党组织—关工委—分工会—团总支”“四极一体”群团育人机制。学院以党建为统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整合关工委、分工会、团总支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党建带关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积极发挥群团组织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和大学生扶贫扶志帮扶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疏导、生活上的资助、心理上的抚慰;利用工会的组织管理优势和教育引导优势,提升教职工的思想意识,提升育人队伍素质,利用工会的阵地优势和职能优势,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以联系群众的优势提升参与育人的针对性。指导共青团开展团组织建设、团学青年学习、团校建设、“四进四信”主题教育等,实施“青马工程”和“活力团支部工程”,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模范作用和凝聚作用,发挥出在组织育人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已开展的组织育人的重点工作

(1)把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推动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计划、教学课堂组织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和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强意识形态把关,不仅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中强化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还加强教学团队、学术组织、学生社团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增强网络舆情监控。

(2)优化组织育人的顶层设计。学院按照育人目标导向原则强化组织领导,推进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在组织育人工作推进中保持高度契合,完善和优化育人相关工作制度,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育人效果,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3)层层压实各级育人职责。学院认真履行党建和思政工作主体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以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大会等群策群力探讨组织育人工作,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议事平台,共商人才培养大计。成立二级督导,强化教师立德树人职责,推行行政班级党员联系人、学业导师制,引导优秀党员、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

(4)积极拓展各类育人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专业课程改革项目、支部书记上形势政策课;以校企、校地资源为基础,推进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坚持宣传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研究,推广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利用校企基地建设、优质专业资源库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等品牌活动,提升学生参与企业服务和社会工作能力;完善宣传思想工作新媒体平台,成立“网评员”队伍,提升学生自我分辨能力,防止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5)有效推进育人队伍建设。学院设置党员先锋岗,在理论学习、教学改革、爱岗敬业、服务学生等方面提升立德树人的示范性,增强教师对身份的政治认识,增强对教书育人的初心体会,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强化开拓意识,鼓励教师奋发作为、攻坚克难,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学生的本领,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树立榜样的力量,加强对教学名师、模范教师事迹的宣传报道,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创新实践、技能大赛、学生管理等方面积极工作,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社团指导教师、大创项目指导教师等。

(6)延伸组织育人的“触角”。学院以党建共建战略,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汇聚育人合力,推动多元育人。校地共建兼顾服务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共建双进双服务,达到了在组织建设、组织生活、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互通有无,提升了组织育人的地理空间;校企共建紧紧将学院特色和共建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契机,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加强业务交流;校内共建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在思想教育、职业发展、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7)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功效。完善团组织建设,指导团总支做好青年学生教育培养工作;落实团支部的“活力提升”工程,打造团学青年成长平台;指导团组织开展各类团学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积极发挥关工委的“发动机”作用,邀请关工委的老同志、老党员成立“讲师团”,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利用关工委老同志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厚度和经验积累,实现专业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双重教育目标;利用关工委的资源优势,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多方牵线搭桥,在助学帮困、提供实习机会、指导社团活动等方面发光发热。

(8)营造良好的组织育人环境。学院始终将育人宗旨贯穿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抓好德育引导,实施“春风化雨”育人,对“四史”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多维宣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抓好环境营造,打造“潜移默化”育人。通过党员志愿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将党风与校风、师风、学风相结合,将党的方针政策、精神融入实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中,倡导正确的精神追求。

三、“中国精神”对于组织育人工作的积极作用

“中国精神”是构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筑魂工程。对其精神的涵养与构筑,新时代的中国人是建设者,中国共产党是引领者;协商民主政治为构筑中国精神提供制度保证,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国精神提供智慧支持,面向现代化为构筑中国精神提供先行经验,面向世界为构筑中国精神提供广阔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则渗透于以上各个环节,在无声中滋养构筑着“中国精神”。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在坚守中醇厚民族特色,在开放中融入世界的主流文明,在创新中生发后现代文明精神,既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慧源泉,也为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持。中国精神彰显的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状态,是一个国家的根茎,也是中华民族的命脉,需要在不断地接续中实现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更应当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本要求有效地贯彻到中国精神传承过程当中,以发挥两者的合力作用为使命。青年一代之所以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是因为在青年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与组织育人工作相融合,不是空喊口号,不是简单穿插,不是死板植入,而是使“中国精神”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魂”,融入、渗透到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同时,规范组织育人工作,为“中国精神”在高校的弘扬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有力的制度支持。

四、构建组织育人“纵横融通”矩阵体系的目标

(1)构建组织育人工作体系。学院将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目标和任务,明确细化工作责任,从工作格局、队伍保障、组织协同等方面探索组织育人的体系建设,完善思政教育的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最终形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组织建设、方法形式”上的“五维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2)创新组织育人的机制。在现有的“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位一体”党建育人机制、“党务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四员一体”育人机制、“党组织—关工委—分工会—团总支”“四极一体”群团育人机制的基础上整合优势,整体推进,深化各类育人工作内容,细化各类育人工作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日常思政与课堂思政”的关系,确保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在内容、任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上的衔接;加强“融媒体+思政”建设,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维护网络生态安全,推动构建网络育人机制。

(3)拓展组织育人的载体平台。继续推进“1+N导师团”建设,拓宽导师选择范围,将合作企业、共建单位教育管理人员列为导师团名单,进一步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细化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党建联盟“思政朋友圈”,拓展校校合作途径,拓宽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用足用好“掌上精神餐厅”,积极与校内外新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加强合作,有步骤地开展“党建智慧服务平台”“思政教育工作平台”等线上平台建设,将网络育人延伸至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4)突破组织育人的重点难点。高校思政教育各类组织之间,既有特定的层级关系,也有成员的多重覆盖,存在多类型、多层级的组织系统,但因工作分工和侧重不同,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的机制,缺少育人合作和相互间的部门联动。因此,学院将在提升各类党组织之间的指导服务关系、加强党组织与群团组织之间的连接、强化团组织对各类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强化各组织的育人重点,打破“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注重育人实践存在和扎实的活动质量,正确发挥组织育人效果。

(5)打造组织育人的各类品牌。强化组织育人的效果需要以创新性为导向,各类组织要创新组织动员、组织引领的载体和形式,使组织育人工作活起来。创新组织育人内容,发挥文化传承功能,打造校园时政品牌、思政品牌、传统文化类品牌;创新组织育人形式,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打造学生创新类品牌、自我教育类品牌、形象宣传类品牌;创新组织育人载体,结合网络和新媒体工作,创建组织育人网络示范园地,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品牌。

(6)推广组织育人的成果转化。组织育人工作要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质量评价为前提,在不断丰富组织育人质量评价的理论视角下,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培育与发展,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凝聚和服务师生时间长、范围广、师生认可度高、思想引领价值强的特色组织育人活动品牌,并进行适当的示范推广,从而扩大组织育人的覆盖面、增强育人的辐射力。

五、构建组织育人“纵横融通”矩阵体系的思路和举措

(一)工作思路

(1)把牢组织育人方向。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责任,把牢政治方向,把准时代脉搏,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会议、讲话和文件精神,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才;落实院系领导、中层干部带头讲形势与政策、讲党课制度,加强各级各类宣传阵地管理,抓好师生的思想引领,紧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2)夯实组织育人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优化支部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保障育人功能的发挥。优化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提升各个方面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选优配强各级组织班子,实施“双带头人”工程,推进发挥“头雁效应”,加强党员和教师队伍培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潜心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组织活动规范运行,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3)营造组织育人氛围。将组织育人与“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工作有机融合,创新政治理论宣传形式。坚持寓教于乐的育人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做好思想引路,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开展楼宇文化、办公文化、校企文化建设,推进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突出宣传激励和人文关怀,营造健康向上、和睦温暖的育人环境。

(4)丰富组织育人载体。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改进群团工作的育人内容和方式;坚持开展党建共建,不断扩大“思政朋友圈”;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推进传授知识与思想引领同频率,打造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坚持思政工作队伍“双重身份”的“双线”建设,推进“1+N导师团”建设,落实思政工作队伍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坚持推进思政工作“互联网+”计划,实施“网络思政”建设工程,开展“思政微教育”项目,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重点举措

(1)坚持和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进一步理顺育人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科学决策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统筹推进组织育人的工作合力。

(2)加强党总支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配齐配强党总支、党支部委员,落实党组织会议制度,确保育人育才工作方向,提升组织育人实际效果。

(3)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分类制定教师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标准,围绕发展、教育、管理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等支部职责,强化支部育人功能,激发党员的育人意识,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4)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师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党员头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时代使命。

(5)搭建网络工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推进网络组织、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党建和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6)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关工委、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

(7)建立健全联系服务师生工作机制,为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总而言之,以“中国精神”为引领,以育人为核心推进组织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类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承担着对师生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能力拓展、文化熏陶等育人任务,展现出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学院构建“纵横融通”矩阵育人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中突出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并以育人为核心,将党的六大建设内容贯穿其中,推动各类组织把握工作着力点,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动自身建设发展,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育人组织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