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
戏曲与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并形成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本篇文章对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做出了探究,希望以此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今后中国舞蹈的创作中,能够对中国戏曲元素更好地吸收和再利用,以此使中国特色舞蹈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与中国舞蹈两者之间在动作神态、审美文化、艺术欣赏方面都有着很多的联系和共通。可以说舞蹈为中国戏曲的出现提供了铺垫,而戏曲元素的借鉴,推动中国舞蹈走向了巅峰。戏曲艺术是中国舞蹈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角色的表演内涵,使中国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舞蹈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相互吸收借鉴了对方的元素。其中舞蹈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前身,从周朝的“戏礼”、到汉代的“戏象”,到唐代的“戏弄”,最后到现代的“戏曲”,整个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舞蹈简化和扬弃的过程,每一次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变化,对应的都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高峰期,这样的巧合,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国戏曲与中国舞蹈关系的设想[1]。如南戏《张协状元》中的“舞伞”动作,就源自于宋朝民间舞《舞鲍老》,戏曲中的水袖的表演形式,就来自于传统民间舞蹈中的“袖舞”形象。此外,在戏曲艺术当中还吸收借鉴了民间的舞蹈道具,其中最具有典型的戏曲中“跑竹马”和“划旱船”的形象,而这些都是宋朝民间舞蹈中常使用的道具,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戏剧的发展与中国舞蹈元素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中国戏曲艺术也对中国舞蹈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中国宫廷舞就是一种表演性舞蹈,讲究细腰长袖飘逸的舞蹈形态,柔美的舞姿,这就是来自于戏曲人物形象的融合。其中唐代宫廷乐舞乐种最为繁多,是中国宫廷舞的巅峰,常见的宫廷舞蹈“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等这些宫廷舞蹈当中就吸收借鉴了戏曲的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舞蹈之间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中国舞蹈创建之初就是以戏曲舞蹈作为母体,并在表演形式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戏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物态传情表现方式的继承,相较于西方舞蹈表演,中国舞蹈常借助道具的运用,来传达情思,借物扩展情态,从而达到一种意境美的境界,如在中国戏曲中,常会使用扇子、手帕、长绸等作为道具,而在中国舞蹈之中也是如此,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国戏曲道具的运用,并结合武术、民间舞等形式,创造了道具舞蹈表演,其中“袖舞”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具有延伸肢体,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2]。第二,对技巧传情表现方式的继承,中国舞蹈有很多技艺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把子功、水袖功、椅子功等,而中国戏曲之中也有很多结合生活形象的夸张动作,如筋斗、扫堂腿、朝天蹬等,而这两者之间就是存在相互借鉴的,体现出了中国戏曲对中国舞蹈的影响。而中国舞蹈不仅吸收了这些戏曲动作,还在此基础上,继承了戏曲表演技巧的传情方式,如中国古典舞《秦王点兵》 “空中摆腿跳”“挺身前空翻”等高难舞蹈动作,就是受戏曲影响,并将战士沙场拼杀的激烈景象展现了出来,使中国舞蹈更具写意的特点。
中国舞蹈吸收了戏曲舞蹈的基本形式,舞蹈身韵就深受中国戏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动作外形继承了“曲圆流转”,中国舞蹈在动作外形继承了戏曲“走圆”的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以“圆”“倾”“拧”“曲”为主,动作审美要求做到“仰”“俯”“卷”“翻”的运动路线,这无疑是中国戏曲对中国舞蹈身韵影响的体现。第二,动作规律表现为子午相称,中国舞蹈从中国戏曲中吸取了肢体运动“走上身,留下身”的运动要求,在舞蹈中讲求“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动作法则,如在中国舞蹈“射雁”“斜腰”等动作中就有体现,这也是中国舞蹈身法曼妙的关键。第三,中国舞蹈动作节奏特征讲究动静交融,这与中国戏曲静止与亮相变化快、慢相对应的规律是一致的,对于中国戏曲的这种吸收,使中国舞蹈具有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美感[3]。第四,中国舞蹈动作讲究刚柔并济、容重结合,要体现出轻、重、缓、急的层次美感,而在戏曲中也讲究各个环节对比协调,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戏曲对中国舞蹈的影响。第五,舞者面部表情眉目生动、鲜明,而中国戏曲也是如此,讲究“形神兼备”,要将喜、怒、哀、乐展现出来,对中国戏曲这种元素的吸收,使中国舞蹈更具生动表现力。
中国舞蹈是脱胎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戏曲注重身心并用,而中国舞蹈也是如此,舞者一定要深入的揣摩表演人物的情感,做到人与舞蹈合一,而这也是舞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修养。如在大型音乐舞蹈《复兴之路》当中,扮演母亲的舞者沈培艺老师,她并没有通过过多的舞蹈动作,而是通过自身的面部表情,将母亲的气质和悲愤展现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悲愤而又坚定的母亲形象[4]。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舞蹈当中,除要注重动作的规范和韵律外,还要注重人物气质的把握,而这也是舞蹈学习训练的关键。
中国舞蹈发展过程中,受中国戏曲元素影响深远,其中很多的基本身形、身法就源自于中国戏曲,基于此,在学习中国舞蹈时,能够强化对身韵的学习训练就显得至为重要。如在训练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身态、技法、呼吸、身韵、身法几个方面的训练,而在各个肢体训练中,要注重强调“腰”。中国舞蹈以“欲前先后,欲左先右”为动作法则,讲究“走上身,留下身”。而腰作为连接上身和下身的关键部位,动作的控制和舞姿的亮相都离不开腰。而中国戏曲也是如此,在戏曲中腰是身体的轴心部位,要求做到“心一想,归于腰”。从中国戏曲艺术来看中国舞蹈,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应该以戏曲艺术作为中国舞蹈学习的基础,强化对舞者的身韵训练,这样才能让舞者的中国舞之路,走得更加长远。
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具有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过程,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有融合戏曲元素的舞蹈作品。如裙舞《青衣》、独舞《秋海棠》、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这些中国舞蹈作品都与戏曲元素紧密结合,并成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范例。以《青衣》舞蹈为例,舞蹈人物要随着京剧的乐曲和唱腔,把观众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中,并通过一段“水袖”表演,让人浮想联翩,展现出京剧中青衣的形象,这样的创作实现了中国戏曲与中国舞蹈的完美结合。而在今后中国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也应该进一步的吸收借鉴戏曲的元素,实现对中国舞蹈的推动创新。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彼此有着对方元素的吸收借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中国舞蹈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对中国戏曲的继承和扬弃,探寻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可以更好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共通,推动中国舞蹈得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