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
当前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可以利用其职能优势、组织优势、平台优势等,通过团课教育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观的培养,将其特有的工作性质和就业工作相互融合进而作为传统就业模式的有效补充,达到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目的。在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思路和方法也应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基于此,文章对创新高校共青团就业服务的思路和方法做了简要分析。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施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各高校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良好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但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且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在新时期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高校共青团就业服务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更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不可分,因此创新共青团就业服务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十分重要。高校共青团就业服务是建立在大学生发展基础上,以大学生需求为基础,力求让大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的工作。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综合性,其领导组织为高校团委,利用的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为大学生服务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以此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职能,此外高校共青团就业服务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有序地开展,同时要带有大局观和全面性眼光,过程中更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发布了《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结合共青团组织特有的结构特点,对其如何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优势给与肯定,并对其工作指明方向。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组织规范、贴近青年、熟悉青年、了解青年、服务青年的特点,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内涵,是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兴力量。
高校共青团的职能,是维护大学生的利益,其次为大学生提供必要引导,最后是组织大学生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服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校共青团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力,并形成一套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指导体系。其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各类共青团的主题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零距离”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特有的团干部队伍,对就业创业有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能积极发挥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使自身成为让学生认可和拥护的团体,从而进一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各类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在日渐提升的就业压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却无法得到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时出现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会为了应对生计问题而随意选择行业,有的学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状态需要持续很长时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很多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都十分单一,而且具体内容和目标都比较简单,由此也就导致了多数相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能力上并没有太大差别,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因此学生在毕业以后就会出现同一岗位大量人才竞争的情况。另外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时都存在重理论轻能力、重专业轻发展的状况,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并且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短期内都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其次,毕业生对就业和创业的认识不够清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对就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而这一能力既包括就业能力也包括创业能力,同样也是企业选择人才最看重的条件。但多数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时都没有从创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大多数都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但结合前文的分析可知,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够全面,学生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其自身的影响,另外虽然部分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在提供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导致其自身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就业和创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得不到技术和资金支持,出现了很多创业失败的案例[2]。
最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要在着重针对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提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指的是心理素质、承压能力、就业眼光等,但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正确选择岗位,同时面对就业压力也很容易出现退缩、畏惧等负面心理,也不能积极应对就业和创业失败所带来的结果。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指导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大学生做好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其自身的定位,这样学生才能找准发展路径。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过程中,要着重从思想的角度入手,同时让大学生了解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这种形式必须深入人心,高校共青团应积极改变当前的就业指导服务观念,抛弃传统指导模式的弊端,这样其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就业意向等关键因素,进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进入新岗位,或者通过创业的方式获得良好发展。
首先利用团校、干校阵地引航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团校、干校在大学生的成长培养发展中的发挥着积极作用,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观的引领教育,从思想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一方面,利用团校、干校平台正面引导。可以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开展理论教育。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现状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向大学生全面讲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现状,改变大学生传统的求职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下沉基层,响应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立功勋。另一方面,利用团校、干校平台示范引领。可以邀请的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为大学生传授就业创业的知识、介绍成功就业创业的要素、分享成功就业创业的案例、指明个人能力拓展的路径。最后,依托团校、干校平台实践模拟。以团校、干校为契机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生涯模拟训练、模拟公司运营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和准确的成才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团日活动的思想教育优势。在共青团工作中,团日活动是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每月每团支部至少开展一次,其主题和内容在高校团委的指导下确定,活动开展情况严格按照高校团委要求在校、院团委的监督下完成。团日活动开展分为策划、实施、总结三个环节,尤其是实施环节,团支部成员全覆盖,影响力极大。一方面,团日活动主题鲜明。利用团日活动来辐射就业指导的思路和方法,从大学生入学之时起到毕业之际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从思想上给与思想引领。另一方面,团日活动形式多样。团日活动可以采用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就业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主题演讲、调查采访、求职知识竞赛等形式,丰富和塑造大学生顽强的性格、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从参与策划到活动开展到总结,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或多或少锻炼,以少成多累积下来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若想在毕业之后成功取得心仪岗位,或者通过创业获得良好发展,首先其必须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但在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综合素质,这样其社会适应性才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才能立足于专业扎根于岗位。因此对高校共青团而言,应从培养综合素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鲜明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用自身所学服务社会,在具体实践中体会自身理想和现实条件的差距,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调整预期,摆正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大学生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知识,主动迎合社会的发展。依托产学研实验室、校企合作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有就业愿望的大学生提供广泛实践、实习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增长真才实干提高实践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练就过硬本领,明确自身发展所需,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指导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充分发挥特有的社会实践平台练就学生过硬本领助力就业创业。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大生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求知领域、培养综合能力,可以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又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为就业面试环节增加砝码。高校共青团通过加强指导大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内涵,通过成立扶持与专业有关的学术型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补齐课堂所学。广泛动员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工作,构建师生共建关系模式,打造师生共同研学、相互启发、彼此激励的良好互动机制。
深入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技能训练、勤工助学、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团组织的优势,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指导、鼓励组织专业的品牌活动,使得学生活动“品牌化、项目化”,用高水准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以共青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委员会为例,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鼓励支持各二级学院举办自己专业的特色活动,推出了“中华传统文化月”“数学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外语文化节”等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例如,数学文化节作为校园文化艺术节优秀品牌化项目之一,由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承办,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校团委给与了全面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了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特有的数学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相结合。
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其次要开展道德素质培养,最后要将就业指导和大学生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强化育人体系建设,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建立育人平台,形成立体格局。学科竞赛是联系专业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筹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引导、训练指导,以赛促练,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和挖掘创业人才。健全导师制体系,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蓝桥杯”、数学建模、教师技能等大型学术类比赛,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在指导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理论指导,也要增强实践指导,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比赛,比赛可以在校内举办,也可以联系地区内大学共同举办,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3]。
在信息时代,高校团组织在位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就业指导平台,通过平台随时分享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岗位就业信息以及创业资源。同时高校也要通过就业指导平台完善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帮助和鼓励措施,比如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段时间无法找到与其相适应的工作,那么高校就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平台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在学生未毕业时通过平台为其选择岗位提供参考[4]。另外高校团委要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跟踪式的就指导服务,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跟踪学生的就业状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可以令指导更有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效果因此获得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就业压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对此作为高校团组织应积极创新知识的服务的思路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获得良好发展。如何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提升就业创业的技能,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共青团应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