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杰 广西师范大学
在教育管理领域,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效能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学校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学校组织文化对学校效能的影响,归纳有效能的组织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建设学校组织文化,提升学校效能。
效率、效益和效能一直是教育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促进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现实中的学校与人们期望中的学校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就对学校效能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拥有自己的组织文化,而作为正式社会组织的学校,其组织文化也是切实存在的。良好地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效能尤为重要。
学校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其必然有一定的组织文化。
华勒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显性和隐性的综合体,是学校组织成员所认同的,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和引导学校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种价值体系。王新如等人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了界定, 指出学校文化是指经过其内在系统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 一同创造、不断推陈出新后的假设、信念、价值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的有机统整。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对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界定不一,但是普遍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能够影响其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原则和做事方式。
1.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以实物的方式彰显出了学校组织文化的特征、理念和组织成员的价值追寻,蕴含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它也是学校组织文化中最为直观的部分,例如学校的建筑物形态、布局,校园雕塑等。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相互影响,学校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文化能够体现出学校的组织文化,影响学校成员的积极性。而学校组织文化则会赋予学校物质文化一定的意义与内涵。
2.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依据自身所拥有的特色和办学理念等而形成的精神文化,例如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职业道德等。学校精神文化属于“软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3.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是由拥有学校文化特点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共同构成,在体现出制度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文化性这一特征,例如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学校制度文化是中层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因为学校这一组织具有特殊性,对于什么是学校效能,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很难给学校效能一个明确的定义。关于学校效能,学者们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学校效能关注的是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实现高效教学为价值追求。学者吴清山在其著作《学校效能研究》中提出了他对学校高效能的看法,认为学校的高效能主要是指学校的各个方面表现突出,这些方面不仅包括学校管理者的领导、人才培养的成果、教学的方式;而且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程度,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实现自身设定目标的情况。除关注学生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之外,教师自身的诉求也应当得到满足。因此,提升学校效能不能也不应当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当关注那些阻碍学生成长进步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二是认为学校在适应内部诉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诉求,学校应该协调好校内和校外的一切事物,社会的兴衰与学校的贡献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应适应整个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公众的要求和期许,实现双赢这一理想。由此看来,学校效能是学校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水平以及最终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程度。
虽然对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有两点内容是清晰明确的,一是学校组织文化对于学校效能是有所影响的,二是强文化对于提升学校效能有着正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过程和人文过程作为管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分别解决物质对象与人的关系问题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管理活动的人文过程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参与性与创造性。从学校组织文化内容、作用的角度来看,它旨在以师生为中心,通过文化引导来激发学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
学校组织文化同学校的组织构成、目标等组织特点相一致,因而其在管理活动过程中会提升学校的效能。就组织构成而言,学校组织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所组成的,必须要注重人的作用,积极调动并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学校组织文化则可为学校组织管理提供新的管理理念。从组织目标来看,学校组织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组织文化功能会对学校师生起着软约束的作用,这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效能的提升。
教师劳动是精神劳动,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服务于集体。教师劳动在具有创造性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复性,这种重复性的劳动能够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对此要有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从硬约束(规划制度)转移到软约束(学校组织文化)上来。
学校与师生成员、每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使学校的发展前景良好,效能得以提升,使师生、家庭、社会满意就需要师生成员、家庭、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其他学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还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虚心接受公众的建议、听取公众的意见,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校要以师生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获得尊重和教学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会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和自主权,信任学生,这样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期盼下,才可以主动地学习并思考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更好地发展进步,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学生需要有创新思维,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所面临的挑战离不开创新,因此,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在充分了解已有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学校组织文化进行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对于存在优势的组织文化进行弘扬与倡导,对于相对劣势的学校组织文化要进行革新,使其成为优质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者在深入了解分析学校目标、价值取向、教育观、教师理想信念、学生观,并在此基础上认真调查已有学校组织文化的功能作用是否得以充分发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学校效能提升,实现长远发展,是否能为改进学校组织文化,提升学校效能打下基础。
价值标准作为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确定符合学校的价值标准至关重要。管理者要制定符合学校的价值标准并实施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使学校成员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对制定的价值标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且愿意去接受这些价值标准。“认同-强化-提高-再认同-再提高”的这一循环过程不断推动学校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校效能。也推动具体行为方式的实施
首先,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组织文化的载体,在改善学校环境,提升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应注重其教育性和实用性。其次,在整合人文资源,建设学校物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第三在构建创新型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历史文化还应当立足现实,推动学校组织文化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式发展。第四在工作学习中应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形成高效绩团队。此外,还应当完善行为规范,以改进学校组织文化,推进学校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