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理论依据之一,文章旨在从上述角度,阐释文化对社会运行的反相输入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文艺作品必须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不动摇,发挥政治阵地作用,切实承担起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职能。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一批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出版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后疫情时代的《两地书》、建党百年的《旗之歌》、扶贫路上的《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等一批优质出版物,在国家现代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以此为载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形态的具体展现。
出版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承载着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作用,自带有文化符号的铸造和储存功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出版大国,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出版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2021年是我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充满了艰辛和成功,出版领域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化学反应的重要催化剂,更是后续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传承的载体。不论是《新青年》《红旗日报》《工农日报》《红色中华》等,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展开革命斗争、走向胜利解放的根本动力。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的最有效的途径。
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出版工作与时代同发展、共呼吸,既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律,也是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的结果。出版工作承担着为社会传播真理的作用,出版物刻画着时代的肖像与风貌,也塑造着社会认同与时代信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版需要紧扣意识形态的引导,坚持社会物质繁荣发展的创造性转化,秉承守正创新原则,对社会现象与时代文化进行阐释、补充、梳理与完善。我党从建立到成立百年,其思想的伟大,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果,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即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意识形态阵地不动摇。
坚持出版工作意识形态属性,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部分,中国出版业也肩负起文化领域的使命担当,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领域。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出版业要更加坚定地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强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思想根基。因此,出版业更应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积极发挥出传播价值和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意识形态,或者说社会传统决定着社会的文化模式与文化结构,这直接取决于社会权力拥有者的统治意志。同样地,意识形态也决定着社会文化的性质。社会形态决定着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反映着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态。文化因其特殊的独立性,对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出版行业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板块,应当及时反映物质文明需求,积极反映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反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做好出版工作,可以极大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出版工作是一项学理性极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出版工作是将社会实践抽象为理论流变的过程。同时,出版工作具有承载文明、传递文明的作用,记录历史的同时,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出版工作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导向金不换”,这意味着社会效益是出版工作考核的主要方面,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加重要。而无数实践也证明,经济效益好的出版物往往也都是社会效益好的出版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美好,也指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丰富和满足。出版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信息、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地应用起来,进一步指导出版的实践工作,进一步巩固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之基。同时,要进一步提供高品质的出版内容,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出版工作需要自始至终紧扣时代主题,严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总结人类历史与中国革命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基本规律,将不懈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建设中。因此,出版从业人员应首先明确自身使命,在文化引领、振兴繁荣出版业的重大任务面前,提高政治站位,拓展国际视野,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工匠精神的标准要求自身,抓住机遇,努力提升自身出版业务素质,培育业务能力,自觉遵守行业自觉,切实肩负社会责任,增强文化担当意识,有机地将以上意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促进出版行业蓬勃发展的力量。比如,在选题工作策划过程中,多选用、多策划能够切实引领社会发展、传递正能量、启迪读者智慧的优质选题;在审稿选稿环节中,时刻牢记对人民负责的信念感,把好选题的质量关,提供优质选题;在编辑与校对等重要环节,秉承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与精益求精的行业传统,力争让每一件出版物都成为时间洪流中的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要“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这些要求,对“十四五”时期的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同样,出版业也应以此为依托,做正能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以实现出版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构建出出版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