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祥龙 哈尔滨金融学院
近年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当代社会为那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渴望展现自身能力的青年提供了平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双创”政策的出台,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不可预知的挑战。
高校是孕育优秀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的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双创”人才培养的本质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双创”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培养高端人才、提供广泛就业机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都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如何能够做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文章通过研究和剖析“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学生群体自接受教育以来,所获取的知识大都源自于课本,能够实践的机会也较少,这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并无太多兴趣。而双创教育恰恰能打破传统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引导下,可以借助外界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钻研专业技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从而便可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双创”人才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高校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就业,并围绕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竞争日益激烈,每个高校都力求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专业覆盖面,而高校教育资源相近,办学特色也趋于相似甚至相同,导致地方就业市场缺少特色的人才。此外,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毕业生因为专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差失去竞争优势,而毕业生失去竞争优势,会导致高校就业率下降,高校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也会随之下降。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出来,也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增强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学生就业机会变多。所以,在高校形成“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十分重要。
首先,培养“双创”型人才符合当前国家加强创新性建设的新要求,可以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步发展。
其次,从就业角度来看,鼓励高校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有利于更多毕业生能够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各大公司也会抢夺优质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就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动机大都来自网络和社交媒体,亦或是亲戚、朋友的建议,而真正因为所学专业、自身兴趣或个人理想而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动机已然成为事实。更让人担忧的是,互联网产业下自媒体网红主播的一夜爆红,更是对大学生的创业观产生了错误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做主播创业成本几乎为零且风险低、收益大的错觉,从而使大学生作出不恰当的创业选择。
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及能力,因为大学生主要专注于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学习,接触创新创业课程的机会不多,以及在校园安逸的环境中,学生感受不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容易丧失创新创业的热情,从而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也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培养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自主性不够。而大多数学校也仅仅只开设了就业方面的指导、简单的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所以学生缺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当前,高校虽然逐步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其针对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教师依旧匮乏。高校中的多数教师并未系统地培训过创新创业理论以及方法,存在老师教学手段和实际操作方式较为单一的现象。此外,普通的本科院校和一流名校相比较,得到的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源有很大的差距。许多普通院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其在培养“双创”人才方面还存在经费不够、硬件设施不全、“双创”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把握不准,存在将创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的现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中,存在创新创业课程课时不够,并且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进行合并教授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汲取。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活动很少。在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必修课程,多数是以选修形式供学生选择,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能覆盖到少部分的学生。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育以及思政课教育并未联系起来,未能做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合理的统筹和规划。教学内容也是传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内容大过实际操作。此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比例很高,但是真正完成项目并进行项目结题的寥寥无几,仅占立项数量的20%左右。由此可见,双创教育并未真正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
首先,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考试科目并设学分,学分不合格者不予毕业,确保双创教育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清晰地划分为理论教授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学校应该统筹安排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方向和专业的指导。此外,双创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课程,它应该与专业课教育、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能提高专业能力,也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做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
第一,采取“双教师”制度。一名教师应擅长讲解理论知识并教授高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明确双创教育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知识点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的目的。另一名教师则以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为重心。高校可聘请曾参与过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是亲身经历过创新创业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聘请有经验的“双创”型人员来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从而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更加专业化。第三,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积累经验,从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分享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教师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有效利用互联网,便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极大地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紧张、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双创”教育,并结合线下实际操作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所以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来培养“双创”型人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创新创业的能力。在高校中开展“双创”教育,并带领大学生进行“双创”实践,是十分必要的课程。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在社会上的工作历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社会赋予的使命,从而走在新时代的前沿,成为社会的引路者和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