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03-08 09:29王建仙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产业化文化遗产物质

王建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丰富独特的非遗文化,但是,江苏的非遗也同全国一样,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加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日渐狭窄,许多非遗文化濒临消失。想要实现江苏非遗文化“活”的传承和发展,产业化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有效创新路径。非遗文化在保持本性化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需要继续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组建过硬人才队伍,形成特色品牌效应,转变传统营销方式和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合作,以实现江苏非遗文化良性发展,切实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和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基本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我国历史悠久,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各有千秋,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之一,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要举措。

江苏省非遗文化现状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全省总面积约10.72万平方公里,其跨江滨海,地势平坦,历史久远,底蕴深厚,非遗物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价值突出。其既有苏南聪颖灵慧、富于创新的吴文化,又有苏北浩瀚缥渺、雄厚宽广的楚汉文化,还有苏中雄秀兼容、包容万象的淮扬文化和金陵文化。截至目前,江苏省有37个项目入选了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种类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曲艺、民俗、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同时,有123个项目入选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种类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10大类。且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内各个地方都有分布。

不容忽视的是,江苏的非遗文化也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非遗文化生存的空间日渐狭窄,过度的开发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讲述经典民间传说的人越来越少,昆曲、淮海戏等传统戏剧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桃花坞木版年画、民间剪纸等手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南京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扇制作技艺、无锡惠山泥人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无人。所以为了提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江苏省于2004年启动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使得江苏省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保护非遗文化的工作现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尤其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体系,使江苏省一批濒危的非遗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发掘、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好江苏省非遗文化,对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实现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保护好江苏省非遗文化更是我省全体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应该切实重视和保护我省的非遗文化,实现江苏非遗文化良性、有序发展,切实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江苏省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物质文明发展决定精神文明发展,反过来,精神文明发展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同样适用于非遗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非遗文化消费主体的特征有所转变,非遗文化变则生,不变则亡,要想不被历史所淘汰,就不能因循守旧。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来助推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逼迫非遗文化必须走出“闺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通过产业化的开发和经营来丰富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涵,使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产业化”一词具有鲜明的经济学色彩。具体来说,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指把某些过去的民间技艺形式变成一个完完全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并达到相当规模、规格统一、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借助产业化发展模式来助推非遗文化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使其乐享文化盛宴。同时,产业化发展模式也能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然,在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同时,还需要促进非遗文化的合理保护与科学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内涵的本真属性,禁止因为过度商业化,从而导致非遗文化遭到破坏。

江苏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存困境

(一)现有非遗文化保护政策体系亟需完善

尽管江苏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政策完善工作,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环境的整体变迁,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以及发掘、保护、传承与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非遗文化保护领域人才培养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江苏非遗文化类型多样,跨度很大,需要大量具备不同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非遗保护人才,但非遗保护行业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收入待遇一般,导致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愈来愈少,使得该行业发展缺少长效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对非遗保护人才的激励和吸引,例如,以项目的形式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在职称评审方面向非遗文化保护人才倾斜等。其次,部分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管理、保护、发展、利用等应统筹考虑,如增加经济价值方面的考虑。因此,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修订非遗保护政策,增加产业化方面的内容。最后,应加强非物质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行业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以免产生传承人与开发企业之间产生纠纷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匮乏

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人才既包括非遗传承人,也包括实施非遗文化产业化的专业人才。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人来讲,当前,江苏省的非遗文化还存在许多以家庭式或师徒式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此方式虽然便于思维的碰撞、技术的交流和艺术的传承,但是由于局域有限,传承和影响范围十分有限,使得传承圈封闭、传承人数和规模有限,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也极易受外围环境的干扰。而且如果家族后代中缺少继承该技艺的优秀人才,则非常容易失传。再加上传授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经济困窘,因此传承热情普遍偏低;而被传承人因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理想中的经济回报,导致他们找不到学习该技艺的价值和出路。这样的传承只能是被动的传承,致使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人亡艺亡”的困境。

非遗文化产业化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同样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但是由于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缺乏联动,非遗产业缺乏充足的从业人员,创新专业人才更是匮乏。而且现有的一部分从业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较慢、市场狭窄

供求关系影响着经济市场中的商品交易,若生产出的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背离,则无法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近年来,非遗文化因受快餐文化和多维加工技术制作工艺的冲击和影响,依托于家庭或师徒制传递链的非遗产品生存状况堪忧,其产品制作与包装过于简单,且种类单一、形式落后,质量粗糙,已严重不符合民众的审美需求,产品载体也很难达到理想的“走出去”的成效。大量优秀非遗传统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其制作与传承举步维艰。同时,“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营销方式已经过时,非遗文化产业化资金不足,无法深度借助互联网与影视综艺展开宣传,市场上的替代产品也越来越多,高速运转的社会使大家高度重视时间、效率。此外,政府缺乏统筹规划,非遗文化产业化实践活动虽然在部分地级市层出不穷,但是相关市场中却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使得相关企业在设计和开发等方面的创新难度和侵权风险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日渐狭窄。

江苏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策略

(一)政府规范引导,进一步完善非遗政策法律体系

规划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蓝图,政府要组织相应专家、学者开展深入考察活动,需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元素(稀缺度、濒危度、传承度、典型度)、内容元素(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元素(应用价值、产权价值、品牌价值、开发前景、预期收益)、保障元素(人力支撑、投资环境、市场需求)进行宜产性评估论证,以实施分类保护、管理。将具有现代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打造,从而形成联动效应和产业集群,以此来实现共赢。为解决相关企业投资困难问题,政府可以采用行政手段与社会激励措施来鼓励银行单位及社会投资者积极参与;鼓励刚起步的非遗文化企业尝试探索式的产业开发,小规模、小投入,根据市场反应酌情进行调整,同时给予税收优惠;对于其他没有多大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着先保护、后发展的原则,保持其本真性和原生态,通过数字音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也可以使用公共文化财政专项资金开展戏剧等下乡演出服务,举办非遗比赛,票友比赛,开设非遗兴趣班等。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非遗文化产业化人才培养,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同时注重非遗产业人才培养、非遗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

此外,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的监管,建立更加健全的行业规范及从业标准。在产业化的日常监管中,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行政奖惩制度。政府还应加强宣传和教育,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建立非遗群众基础,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鼓励各地政府部门、新闻单位、市场经营者、非遗传承机构、传承人和人民大众等社会各方力量,提高非遗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的意识和积极性,构建好非遗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多层参与机制。

(二)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组建传承创新过硬队伍

人才是非遗文化产业保护传承的基础。目前,非遗文化产业缺乏充足的从业人员,而且一部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系列措施,积极构建非遗文化产业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完善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广泛开展传承活动。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物质补助、社会地位和改善工作环境的方式提升传承人待遇,提高行业吸引力,壮大传承人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建设高素质非遗产业化经营人才队伍。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聘请非遗文化相关传承人进入课堂当兼职教师,采用专创融合教育与研究等系列措施,使得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产业化课程相融合,以打造一支爱非遗、能策划、懂经营、有干劲、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注入创新元素,形成特色品牌效应

创新是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充分提升非遗文化价值的必然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传统精神内涵的同时,要主动融入时代元素,把握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及文化追求,改进外观形象,创新设计题材,调整颜色搭配,更新材料种类,制作出传统文化价值和时代审美兼备的时尚艺术产品。例如,在头饰、服装、室内装饰、家用纺织品、园艺、建筑等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师需合理融入江苏非遗剪纸画、苏绣、无锡紫砂壶、木版年画和宜兴紫砂等美术类自身的色彩、图案、适用场所等元素,将其文化巧妙地运用到产品创新设计中,开发出质量过硬、功能完善又精巧美观,并且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实用性非遗产品,做到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甚至是不可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一产业有所成就,在全国乃至世界争得一席之地。

另外,产品品牌是非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品牌化发展,凝炼核心价值,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品牌。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附加值,通过创意产业化开发及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对非遗文化产业的内容和题材进行改造、升级和创新,有机结合非遗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提升非遗产品的品位与价值,不断拓宽消费品市场,有利于形成产业链、产业群,打造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品牌。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旅游产业平台,转变传统营销策略

非遗文化产业化应重视运用新时代的传媒平台,积极接纳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创意设计等技术和手段,增加非遗的产业价值,把原有的单一的现场体验模式转化为立体化、影像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多渠道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补方式做好广告宣传,打破地域之间的界限,提高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同时搭建跨地域大型电商网络平台,推动民间非遗产品更快更多地走向大众市场,以需求带动生产。例如,江苏传统戏曲昆曲、淮海戏,不仅可以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还可以使用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旅游产业化是非遗文化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旅游业自身特点和其产业优势可以很好地促进两个产业的融合。一方面,非遗文化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底蕴,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给旅游业带来产业红利。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热爱,民众精神境界在文化熏陶中得到提升,同时也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新活力。所以要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心理,结合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才能创造出具有观赏性或参与性的旅游文化产品。

(五)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合作,避免产品同质化

为了避免地方之间对文化内容的一味模仿与复制,以及制作出的产品良莠不齐,就需要加大政府、企业、高校的跨界合作。构建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产业化经营运作、高校理论研究推动和行业协会协同创新等多维度发展,使之形成互助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实现由非遗产业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比如:江苏运河流域文化和淮扬美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需要沿线城市的协调配合,更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可以继续推广云博会、文博会、江南文脉论坛等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打造“非遗+ 文旅”“非遗 + 教育”等多种合作模式,成立非遗文化产业协会,发挥协会的协调、协助作用,开展非遗展示基层行、非遗演出社区行、非遗专栏、两微一端等形式的非遗宣传。总之,各行业要利用其对应的行政优势、资金优势、学术优势、媒体优势,以鼓励、帮助、推动民间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自主传承。

总之,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不仅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而且适应了江苏省民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所以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以实现非遗产业聚集化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