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解思佳 1.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 101149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序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正在发挥愈加显著的作用。习总书记曾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丰富的文化形式在多个维度上构成中国的国家形象,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对外构建国家形象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基。
中国的传统思想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哲学理念。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原则,也是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哲学,即倡导人与外物的和谐相处,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理念,通过“无为”接近“自然”,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佛家“依正不二”“众生平等”的宇宙观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2]。可见三者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三个流派在“和谐”这一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系。
当下,中国传统思想已经被积极运用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中。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同时考虑到其他国的合理关切,不仅要重视本国的发展,更要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3]。作为当代中国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当代体现:孔子曾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无不反映出儒家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尚书》和《荀子》中也强调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思想。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中就具有多元一体、一多不分的思想理念,中国政治文化和治理经验中到处都能体现出包容差异、求同存异的思想和原则[4]。同时,这一概念还特别强调了“人类命运”,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治”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思想中这种“和”与“仁”的政治哲学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基于这种中国传统的思想理念所提出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和对外邦交的政治智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的思想渊源[5]。
中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历史的进程中与世界文化不断融合与发展,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纳。但在跨文化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思想的全球传播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中国传统思想虽得到广泛传播,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其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道德经》、《论语》、《中庸》等著名的传统思想典籍早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其中《道德经》甚至成为继《圣经》之后被翻译版本最多的典籍。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典籍虽然很早就进入了西方世界,但由于早期的译本多为基督教的传教士所书,对其中的思想多以西方文化的视角进行诠释;加上古代汉语在转译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无法一一对应,造成了传统思想的意义流失[6],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
其次,中国传统思想在世界各地区的接受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中仍以文化“他者”的形象出现,难以进入主流文化。受地缘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思想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地区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并被广泛认可。而在英美文化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和长期接受西方文化产品的其他国家,由于在接受西方资源和策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其文化霸权,受西方的文化视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被边缘化,从而阻碍了其在异文化中的传播[7]。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儒家早已成为中国形象的符号之一,就连国家汉办在海外设立的语言推广机构也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来命名。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起步较早,主要通过经典译著、文化交流活动、纪录片、孔子学院等方式在海外传播。
山东大学副教授邱凌曾于2013年对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效果做了针对性调研,主要调研方向为西方民众对儒家思想及文化的认知和欧美主流媒体对儒家思想的报道。通过调研发现,西方公众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知晓度较高,但兴趣程度偏低;对于儒家思想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多数公众对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评价不了解;知晓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播渠道是书籍或其他读物,其次是大众媒体;对于比较倾向使用的传播渠道,排在前三位的是通俗易懂的书籍、去中国旅游和大众媒体;认为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障碍多归结为缺少方便 的途径和信仰不同[8]。通过对民众的调研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在西方民众中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升,而书籍、体验式的交流活动和大众媒体成为普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渠道。
在对西方主流媒体对儒家思想的评价进行考察时,丘凌发现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儒家思想能带来和谐,这种理念不仅在中国的过渡阶段有效,同时也适用于西方;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西方的一些学校甚至计划通过在教学大纲中加入儒家思想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儒家思想中强调的道德具有社会重塑的作用,这也解释了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取得社会凝聚力和经济成功的现象[9]。通过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海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同时也让西方社会感受到儒家思想中讲求和谐、重视教育、强调道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中国当代的经济繁荣、人民聪明勤劳、社会凝聚力强、重视全球合作等形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儒家典籍
早在16世纪,就有利玛窦、柏应、理雅各等传教士对儒家经典进行翻译和在海外的传播,虽然在他们让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所了解,然而他们受到自身学识、身份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儒家典籍的翻译并不准确,导致西方社会对儒家思想不能客观、准确的认识。他们的翻译多采用节译或改写的形式,不免造成儒家经典在西方世界被断章取义,其取舍标准则是自身的文化和政治利益,没能将真正的儒家精神完整准确的介绍给西方[10]。在早期译著中,理雅各对儒家经典的翻译相对完整,但也往往忽略了跨文化的因素,例如他在在翻译《论语》时将“天”翻译成为“heaven”, 将“仁”翻译成“benevolence”或是“righteousness”,这都是将基督教的传统意象强加在儒家典籍核心术语的译介上,导致西方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偏见,认为中国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低级阶段[11]。儒家经典的早期翻译直接影响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形象的解读,因此当代儒家典籍的话语转换和对外传播承担着准确诠释中国文化、矫正西方长久以来对中国误读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传统儒家伦理核心理念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契合,另一方面保持“中国特色”,打破从西方视角理解中国文化的格局,发扬传统文化,并为其在现代社会中赋予现实意义[12]。
2、文化交流活动
为推进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等积极组织颇具特色的儒家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将儒家文化展演的节目搬上奥运会开幕式等国际大舞台。这些活动不仅以丰富的形式向海内外民众直观展示儒家文化,更能引发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吸引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继而重新定位中国的国家形象。
自1989年,中国曲阜于每年孔子诞辰期间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该活动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经科贸于一体,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每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不仅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向他们展示儒家文化的魅力,而且逐渐成为了儒家文化走向世界、世界关注儒家文化的重要窗口。2010年9月,中国更是把孔子文化周搬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为多年来中国政府在教科文总部组织的规模最大、参加人员最多、级别最高的大型文化活动。孔子文化周通过主题讲座、歌舞展演、主题展览、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增进了世界人民尤其是法国人民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近年来,山东博物馆努力打造孔子展览品牌,实施“孔子暨儒家文化展示工程”,先后在多个海外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儒家文化相关的主题展览,例如与韩国汉城百济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孔子和他的故乡:山东”展、在澳大利亚举办“孔子的智慧”展、在台湾举办“大 哉孔子——圣像·圣迹图展”等,这些展览不仅延续了以往图文、实物展览的形式,并且使用了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孔子教书育人等生活场景,以浸入式体验的方式让海外受众如身临其境,强化儒家文化的传播效果[13]。
除了儒家文化和孔子的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以外,中国在许多对外交流活动上都融入了儒家文化的影子,例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三千弟子吟诵《论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和平日邀请儒家文化交响合唱乐《人文颂》在总部演出等等。儒家思想的精髓早已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项海外交流活动中,在面对面的交流体验过程中向海外民众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继而使他们对“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理解逐渐内化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3、纪录片
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古代圣贤》纪录片中的第三集,以西方的视角到中国探索孔子的思想,该片在西方主流社会影响广泛。2016年,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集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登陆央视科教频道,成为第一部中西方合拍的孔子题材纪录片。纪录片作为文化的载体,被公认为国际传播中 文化折扣率最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性,加之其富于人文性的表达,更适合于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14]。《孔子》国际版采取场景重现、学者讲述等形式,不仅再现了历史上孔子的生活和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印记,而且通过中西方学者的陈述,更加客观、全面地向世界人民深入分析孔子的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影响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与世界主流思想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内化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的概念,也响应了西方世界主义思潮。康德强调,国家间不是对立或者竞争的关系,而是友谊关系,国家能够互相结合成有利于彼此发展的共同体,并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彼此的争端[15]。康德文化代表了西方主流思想中的“世界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追求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不谋而合,中西方思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借助西方世界所熟知和接纳的哲学理论能够让世界人民更加容易理解相应的中国传统思想,达到中西方文化共鸣共通的效果。
目前,中国传统思想的对外传播多以国内制作、通过国内媒体主动向外传播的方式进行,而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媒体话语权较为有限,中国式叙事也常常使人产生晦涩难解的感觉。传统思想的有效传播需要借助更加高效的传播平台,也需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象人群设计更加适合他们的内容。BBC、CBS等西方传媒巨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思想可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与世界各国传播能力较强的媒体或机构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以对象国民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思想。
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形象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思想应该被内化到多种对外交流活动中,尤其是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应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思想的元素,例如援引传统典籍、使用太极八卦等传统文化符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