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华 夏绍兵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高校学生管理,是健全高校建设,实现高等学校办学目标,聚焦教育方针,管理规范校园,打造和谐、美丽、健康高等学府的大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要求,立足于人才培养,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管结合活动。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推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更为“高效”的管理,促进大学生在校园的成长。
人本管理的初衷,是尊重并保障学生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空间,以校园为管理的承载主体,将关爱、关怀贯穿于教学与生活的各个环节,构建服务型管理方式,变“堵”为“疏”,充分发挥大学生思辨、善为的性格特点,提升其主观管理能力,让他们由校园被动管理者为主动秩序维护者,引起他们对高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让其创造性得以发挥,通过主动的校园管理能力培养,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处理各项社会关系和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分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大专院校学生管理无非中学学生管理的一种延续,因此他们往往更多的愿意用传统的校园管理方式和校园文化去执行相关管理工作。为了确保校园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通过构建严苛的、程序化的制度和规章,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形式上可以很大程度的规避管理漏洞,保证校园不出安全问题,但是,由于现代的大学生其成长环境,受教育的水平和知识面都较以前有了巨大的变化,采用严管、束缚式的手段,往往会对其心理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代高校管理是一门“艺术”,不能局限的认为是一种约束手段。而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往往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定式中转变过来,他们依然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只是管控的对象,只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相关规范制约,就能让他们在校园内“安全”成长,这种消极的管理手段,重制约管束轻帮助服务,使得学生的无法以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大学生活,只能在思想上把自己当成“中学生”,这样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全面成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功利化、物质化的思想也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的表象,一些学生急功近利、一些学生贪图享乐,所以高校的学生管理,不能局限在在日常行为、养成领域,更多的应该在思想层面的引导,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或教师,大多只是局限于在学习期间的学生管理,较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精神交流,缺失了思想上的“管理”,会将更多不良的影响反馈到学生的行为上,这时再从行为管束上下功夫,很难取得效果。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应该正本清源,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情感沟通,使大学生在一个“正能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路的现实化、规范化。在实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过程中,最终要的是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溯源,也就是要通过多种管理形式,培塑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管理的本源。作为进入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其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校园的管理也应该定标立向,为教育现代化服务,以文化人,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提质增效,营造更为优秀的文化环境,用文化力量对接管理效果,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高校的管理模式,并愿意为这种管理贡献力量。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在任何情况和管理环境下,都需要围绕大学生,服务大学生,让他们成为管理的受众,其最终目标就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让每名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以发展,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为他们进入社会、建设国家、服务人民创造条件。根据大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依赖规章制度开展管理,无法取得管理的最大效益,用人本的理念规划管理模式,将跳出传统管理的束缚,对大学生开展学习和生活上有益的、科学的、人文的关怀和服务,这样能够趋利避害,以个性的认同回归到共性的认同,使得大学生成为校园管理的主角,并成为校园管理的践行者。
需求是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大学生的个性鲜明,人文主义主张较多,所以要实现他们的自主管理,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灵活的形式让他们在校园管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为构筑高校科学管理的基石。例如,积极引导大学生筹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团组织和兴趣讲座,在满足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活拨的管理模式,让大学生“关注管理、学习管理、研究管理、负责管理”,构筑更为有效的自主管理氛围。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建立,大学生会更加认同自己的校园主体地位,会更加的主动参与管理,形成一个积极有效的双向高校管理模式。
创新是新时代高校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创新管理模式的推动下,通过营造积极的人本管理环境,将为高校学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更好的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为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管理工作源头在“管”,重点在“理”,高校管理必须创新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服务的对象,为学生的根本利益而构建管理体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积极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突出作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使他们在校园这个“小型社会”中,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见微知著,为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创造积极条件。
高校管理的另一个目标是让校园中的大学生可以“心无芥蒂”,精神思想上的管理相较于体制机制上的管理更为无形,但是其作用巨大。通过创新校园思想管理投入和方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实现大学生的“心心相印”,构建和谐、幸福、平安校园。高校人本管理源于人文归于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校园是学生进入社会,系好“第一粒扣子”的地方,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自治的要求,自觉的遵守学风学纪,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术研究建立健康的内部环境。自主管理的好坏,可以体现大学生成熟度,只有适应校园管理,才能为未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遵守社会秩序打下基础,因此,人本主义的管理创新也是大学生人生经验的积累的重要方面。
以创新的理念,构建多元的高校管理模式,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不但会形成良性的社会性,还会积极的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创新校园党支部、团支部的自主建设,在党章、团章规范下,发挥学生党团员主观能动性,将能吸引更多思想先进的大学生步入组织行列;通过建立新型社团,发展传统社团,用创新的社团理念加快团队建设,让大学生更好的管理社团人员、财经、社交等内联外联工作,使其社会适应性更强,对未来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将起到深远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应用的广泛,其高效、快捷、精准的特点,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的主流。当前跨地域校区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标配”,为了实现实时的管理,信息化手段在高校管理上的应用,成为高校人本管理模式上最具时代鲜明特点的标志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是在信息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信息化设施的使用,信息化理念的应用都非常熟练,所以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其开展管理,更能增强他们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同时也能让他们自发的将自己对信息化的认知,应用在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主动参与,为形成高效的管理闭环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适用于高等院校需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管理效率,节约管理经费,也让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相关管理中。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直接关系着未来高等院校发展形势,只有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利用信息化计算机管理手段,才能形成强大的高校管理信息支持。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学生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效益的体现者。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才能营造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关键,为提升学生素质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