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平顶山学院
雅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雅乐蕴含的生命哲理在现代社会中全方位呈现,从而促进人们树立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之魂和精神之源,无论是从历史延续还是当代发展考量,其都承载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涵意与文化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华。”[1]儒家认为,周代时演奏的宫廷音乐“中正和平,典雅纯正”,赞颂其为雅乐的典范。从《周礼》《仪礼》《礼记》的文本化时代开始,在汉代儒家统治礼制时,礼开始下传和普及,改造后的“周礼”变成了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雅乐文化的“和而不同,和异有序”的内涵,为我们提供全球化的智慧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地处理文化、文明的共处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当然,古代的“雅”在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当代难免有些不适应,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雅乐的德育观念也带有一定的封建等级色彩,但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却是不可否认的,这并不妨碍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与当代生活在碰撞中必然会形成一种厚重而先进的“当代之雅”。在创新的过程中,让它们在相互撞击中产生作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雅乐”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2]项阳认为,从《隋书》中看,并非所有的礼乐都是雅乐。“从整体上讲,所谓雅乐,是在中国传统礼制中主要用于国之大事祭礼——吉礼,具有强烈等级观念——只能对于高级别承祀对象、与礼制相须为用的乐舞。”[3]总体而言,礼乐涵盖雅乐,雅乐是礼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社会文化活动中占据显要位置的乐舞活动中,乐的主要功用,便从氏族社会时期主要用于图腾祭祀以及对祖先神的崇拜等礼仪活动,进而转向对奴隶制王权统治制度、对君主作为英雄人物的歌颂。”[4]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青铜礼祭器上的纹饰是有着“道德教化,垂询后世”的功能的。
雅乐还有不同解释维度:一是由于使用时空的局限,乐与礼相须为用,体现了礼的内涵,但乐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乐”具有历史维度的含义。二是用乐功能关乎“社稷”,在被社会不同阶层认同的同时,受到维护和尊奉,“乐”会随时空变化而损益,此时具有信仰维度的含义。乔建中先生认为:“雅乐所以被推崇并备受尊奉给人以一种威严、神圣之感,主要是它的使用场合如祭天祭地祭祖、朝会出巡造成的。”[5]罗艺峰先生提出:“古代礼乐,作为一种文化制度,需要信仰神话、领袖神话,也需要国家神话,道德神话,其神圣性无一不来源于此。”[6]可见,生根于中国大地的礼乐制度体现的不只是一种等级,一种权威,更多的是人对天地、对神秘性的理解,对神圣性的肯定。三是中正典雅的音乐风格,随着人文的发展而凸显,具有审美维度的含义。这一维度下,乐的社会功用弱化,乐的本体被强调和突出。“纯”与“美”成为审美思想的内核,音乐情感内化于客观载体上,情感与理性达到和谐的平衡。《礼记》强调“礼者,时为大”。
通过对雅乐的历时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雅乐“和”“序”内外的含义和历史、信仰及审美三个解释维度,从这些含义和解释维度中可以透视出雅乐的现实意义。
重构新雅乐文化体系需以传统雅乐为基础。如何在新时期厘清传统雅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并将其背后蕴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具象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重建的雅乐必然与古代的雅乐有所区别,这主要归于重建主体(人)、重建载体(乐器)以及现代审美意识形态变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乐”的复建主要依赖古乐谱的译编。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乐”的雅乐文化是残缺的、不完整的,那么对古代留存至今的乐谱进行翻译和编创就成了本环节的重要工作。通过资料整理,我们发现了许多相关素材,尤其是古琴音乐、词调音乐、王室音乐、祭孔音乐、宗教音乐等领域,保存了很多乐谱资料,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围绕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平顶山学院雅乐团项目组深入挖掘中原地区文化精髓,就相关乐器和文献资料进行考察和搜集。相继成立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所,乐队工作室、创作工作室、舞蹈工作室等。2013年5月,中国大陆普通高校第一家雅乐团——平顶山学院雅乐团正式成立。
新雅乐的舞台首先呈现的是乐器仿制与研发。乐器仿制的关键是遵循适用性原则,注重音色和音质,由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不同材质研发而构成,配置按照断代的原则,符合每一个朝代的基本特征和音乐风格。如编钟,是根据平顶山市叶县出土的许公宁编钟一比一仿制而成的,每颗钟都可演奏出相隔三度的两个音。许公宁编钟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春秋时期的组合式编钟,比曾侯乙编钟早了2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水平。此套编钟的音位排列不太方便转调演奏和乐队合奏,采用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相结合的律制,方便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宫转调。
磬是一种石制的乐器,是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与许公宁编钟同时出土,音色清脆而嘹亮。柷,木质乐器,常用于礼乐,预示着乐曲的开始。敔,形如伏虎,背有五色木板,演奏时表演者使用竹条刮奏以示曲终。
骨笛出土于平顶山市附近舞阳县贾湖村,距今已有八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乐器。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完整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此外,还有古琴、瑟、笙、排箫、埙缶、虎座凤鸟悬鼓等乐器,这些乐器与出土于应国的古乐器相和而鸣,均以手工制作为主,将复原与创新结合起来,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是创编与配器。雅乐是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古曲的编配注重历史背景、氛围的描写,不仅要摈弃西方音乐的创作体系,还要区别于当代的民乐编制并融入传统音乐思维。创编方案以地方古应国为代表的周代礼乐文化为切入点突出学术性,突出中原特色,考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格和大众的欣赏层面,创新传统的作曲理念,大胆利用新的吟诵、演唱方式。配器突出“和而不同”,形式主要有配乐吟诵、无伴奏合唱、独唱、小组唱以及乐队仪式舞表演等,在文化形态和雅乐文明的传承上,不仅注重呈现传统舞美、雅乐之器,更注重表达乐教观念对当今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雅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然可以为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有益的启迪。
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精髓要义,根据新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和民众的现实文化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把雅乐蕴含的生命哲理进行全方位的呈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于无形之中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之中,使人们知新雅乐之意,行新雅乐之礼,践新雅乐之形,从而促进人们树立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