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玉,柏华明
(1.文山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非传统安全是指来自非国家行为体的对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以及个人、群体和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非军事威胁和侵害,如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假借宗教实施的颠覆行动、跨国走私、非法越境从事非法活动等,它具有跨国性、多元性、社会性和相互关联性。[1]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有四十多年,国家经济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战争、动乱似乎离我们远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民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有着系统性、复杂性、关联性等特点更容易被忽视。加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能为经济建设大局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国家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从地缘上看,边疆民族地区是发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聚集地。由于自身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和政治区位,边疆民族地区极易成为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活动的重灾区。为此,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麻栗坡、富宁三县,红河州金平、河口两县,共5个边疆民族地区为考察点,于2019年1~4月对5个边疆民族县非传统安全国际教育存在问题开展了调研,研究方法主要有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法。访谈(座谈)其中主要涉及当地县级政府部门,具体有:政府办、工商信局、县教育体育局、文体广电局、外事办、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人武部等。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象包括人武部工作人员、公务员、学生、事业单位人员、边民和公安边防民警等,各35人,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 186份(人武部工作人员35 份、公务员32 份、学生35份、事业单位人员33份 、边民16份、公安边防民警35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有效率92%。在对访谈和问卷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滇东南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滇东南地区,全球化、一带一路使得中越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红河州、文山州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且沿线无天然屏障,交通便利,便道众多,加之历史因素,众多民族长期贸易互市,互相通婚,宗教往来频繁,削弱了当地民众的国防观念。[2]
当走访边民对走私的看法时,他们回答道:“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守护在祖国边境,同时我们跟他们接触最多,走私只是跟他们做生意,把彼此需要的物品相互买卖,这样可以有更好的收入,让我们生活更好些。”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什么不设立边民互市点?他们回答说:“边民互市点审批权在国务院,审批条件严格而且周期长,以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是很难得到批准的。”调查组看到,有的地方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就是一条宽不到2米的小溪,双方就用一块木板搭在上面相互运输物资,货运大卡车就停在几米之外,扛过来的货物立马就可以称重装车,运往中国内地。从越南方向走私过来的主要是农产品、活牲畜、药材等,从我方出去的主要是建材,如石棉瓦等。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您对走私的认识”,其中80%以上的人能够认识到“会造成文物等稀有资源的流失”“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会造成传染病毒传播”,但是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认为它“减少了国家税收”,表现出民众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偏向于政治、社会方面,而缺乏经济方面的认知。走私问题不仅扰乱了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侵犯了我国的税收经济安全。质量不合格或有毒有害的物品会直接危害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威胁社会稳定。如果边境走私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致使走私类型扩大化,如涉及走私军火、文物等将会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造成严重的破坏。
访谈边防民警时,他们这样说:“从越南方面讲,非法越境的群体主要是居住在边境线附近,到我国来打工,打完工他们再回去。他们觉得走正规合法的口岸、通道、检查站要绕很远,不方便;从我国来讲,部分是为了旅游而非法越境的,主要是黑导游通过走偏僻小路带其穿越边境。这几年也有少数极端宗教徒非法越境出国。”另外,滇东南地区非法跨国通婚也较严重。调研时发现在文山州富宁县木央镇弄垱村,一个70户左右的自然村里,已经有12户人家娶了越南媳妇,而且越南媳妇没有合法手续,办理不了结婚证。对于非法跨国通婚,已有生育小孩的,地方政府采取的做法是通过DNA鉴定,确认是双方的小孩后,可以给小孩落户口。这一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治标不治本的,没有堵源截源。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您对非法越境的认识”,认为“能导致走私、贩毒犯罪活动的进一步恶化”占93%;认为“是敌对势力情报搜集的途径”的占77.2%;认为“敌对势力制造民族分裂活动”的占77.8%;认为“导致本地就业岗位的减少”的人占40.9%;认为是“民族融合的一种体现”和“全球化的一种体现”分别占17%和16.4%。非法跨国通婚、非法越境问题给我国社会治安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增加了我国的人口负担,增大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导致人为携带入侵物种、传染性疾病的输入风险增加等问题,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生态环境,危及国家安全。
在访谈中,我们没能得到关于信息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排查力度仍需加强。在调查中,当问到“你觉得自己是否会受到互联网舆论的影响”,有30%的人表示“影响很大”,31%的人认为“影响较大”,33%的人认为“影响不大”,剩余的6%表示“没有影响”。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表示互联网对自己有较大影响,这反映出互联网已经进入大多数人的生活而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媒介平台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回答“你是否知道二次元空间、暗网”这一问题时,67%的人表示“不知道”,“知道”的人占比为33%,近三分之一的人知道;对于“您是否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途径接到过涉及政治稳定的敏感信息”,近8%的表示“经常接到”,40%“表示有时接到”,52%的表示“没有”。反映出信息安全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对接收到敏感信息,你的处理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49%的人会“直接删除”,32%的“只浏览,从不转发”,15%的“浏览后对感到有点意思的信息偶尔转发”,4%的人会选择“觉得好玩,经常转发”。虽然会偶尔转发和经常转发人数占比不到四分之一,但其背后的人数很可能是成倍增加的。问及“在浏览、转发、发布信息时,您是否会考虑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影响”,72%的表示“时时考虑”,剩余的28%显示出“偶尔考虑、不考虑、未曾想过”。这反映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调查中80%民众表示当前我国面临信息安全主要问题是“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认为是“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占74%。这一状况提醒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完善信息管理体制应该是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主要方面。
文化安全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文化意识、价值观等方面,“一种文化是相应社会制度的根基,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倍增器,文化的巩固与深入即制度的巩固与深入,文化触角的外延与扩大,就是一个国家内在力量和影响的外延与扩大”。[3]在走访调研中,调查组没有发现关于文化渗透事件的相关记录,分析其原因,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到位之外,也存在因为文化渗透从开始积累到爆发的过程存在周期长且隐蔽性强的特点而不易被发觉的隐患,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在文化渗透方面的调查中,当问及“近年来,西方电影大片、游戏、书籍在国内盛行,你感觉自己是否受到了这些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表示“影响很大”的占15%,“影响不大的”有60%,24%的认为“没有影响”“不清楚”的占1%。反映出大部分公众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有较强的抵抗力,但部分还需引导。当问到“您结婚时会穿什么服饰”这一问题时,47%的人选择了“婚纱西服”,31%的表示“汉服”,19%的人选择“民族服装”,3%的人表示“都会穿”;当问到“关于法拉利、保时捷、LV、香奈儿、劳力士等奢侈品,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9%的人认为“追求奢侈品是缺乏自信、虚荣的表现”,27%的人表示“有钱会买”,17%认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追求”的人占47%。这一数据反映出:“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追求奢侈品。”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访谈中发现,部分中小学生表现出对“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喜爱与渴望,主要是新鲜好奇、觉得高档,其中有的是父母带去消费过的,有的是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从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对边境民族地区的影响是存在的,如何运用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树立、强化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成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工作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访谈中得知,在交通不便、通讯信号覆盖不到位、与外界联系闭塞的偏远边境村落曾发生过外来人员非法传教进行宗教渗透的事件。“宗教渗透活动宣扬错误观点,灌输偏激思想,倡导错误的价值观,造成边疆各族人民思想意识的混乱”[4],给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治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从宗教渗透方面的调查来看,对于“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宗教知识的”,在9个选项中占前5位是为:“媒体(58%)、宗教书籍(49%)、私人聚会(30%)、观瞻宗教礼仪(29%)、散发的小册子、传单(25%)”,从这个排序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已经成为获取宗教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调查问卷统计中显示,84%的人是不信教的,信教人数比例仅为16%。占比16%信教的原因高到低排序是:宗教团员宣传(4%)、家庭环境的影响(3.2%)、喜爱宗教信仰群体有爱的关系和气氛(3%)、媒体宣传(2.7%)、扩展人际交往需求(1.8%)、其他(1.3%),材料反映出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宗教信仰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占比84%不信教的原因高到低排序为:家庭环境的影响(23%)、不喜爱宗教信仰群体气氛(21%)、是共产党员(20%)、其他(9%)、对扩展人际交往无任何帮助(6%)、媒体宣传(5%),数据说明了媒体宣传虽然成为获取宗教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对于民众信教与否影响较小。调查发现80%的人“从未”参加宗教活动,14%的人“看别人参加过但自己并没有参加”“偶尔有过一两次”的占6%。关于信教,给个人带来的影响,35%的人认为“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积极的影响”,36%的认为“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把爱传递给别人”,选择“可以消除内心的空虚,是心灵的寄托”的占68%,“对个人没什么影响的”占31%,“其他”的占23%。数据反映出在地方政府部门的管理下,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普世作用。在访谈中,问到“你吃饭睡觉前会不会祷告”“是否会佩戴宗教饰品”,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没有。这样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宗教在边境民族地区影响力较小。
滇东南地区与越南有着临近的地缘,同民族,语言、习俗相通,使得该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出现了“杂糅共生”的现象,这种现象慢慢形成潜在的危险,若不及时引起注意,必将引发大的祸患。[4]
传统的安全观念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大部分民众认为,“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面前,在与外国摩擦冲突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尽量避免战争,力求给我国大好的经济建设机遇营造一个良好稳定和谐的氛围,所以打仗的几率很小,觉得战争是军人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2]这样的传统安全观与当前日趋严峻的非传统安全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众的国防安全意识和接受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意愿。
大量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表现和民众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认识与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通过对以滇东南地区的调研、走访及数据分析,可以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现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众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非传统安全关注度有待加强
调查中发现,有57%的民众认为“周边安全,国内稳定,形势乐观 ”,41%的民众认为“威胁增多,形势不容乐观”,而认为“没有什么变化”“不关心”分别仅占1%,反映出绝大部分民众对周边安全是认可的,超过一半的民众认为是安全、稳定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大众只注意了传统安全,认为边境已经多年没有战事,而缺乏对非传统安全的关注,殊不知恐怖主义、文化渗透、宗教渗透、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已成为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问卷调查中,对非传统安全的理解程度为:有4.6%的民众表示“非常理解”,13.5%的表示“比较了解”,36.3%觉得“好像听说过”,45.6%的表示“第一次听说”。数据表明超过80%的民众对非传统安全的了解还存有较大不足。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在给出的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4起非传统安全事件的关注度显示,20.5%的“知道其中1个事件”,31.6%“知道其中2个事件”,8.2%“知道3起事件”,17.5%的“全部知道”,22.2%的显示“都不知道”。知道3起以上非传统安全事件比例只占25.7%。在访谈中问道“您认为非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70%左右的人能够回答出“文化渗透”和“宗教渗透”的相关内容,大概60%的人能够回答出“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的相关内容。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回答者出现与军事冲突等传统安全混为一谈的情况。综上数据表明民众对非传统安全事件的关注度不高而且对不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认识有差异。
2.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扩展、形式有待改进
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们平时非传统安全宣传和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此问题的选项设计分别为恐怖主义、文化渗透、宗教渗透、跨国犯罪(走私、非法越境、毒品交易)这4类。通过问卷统计,各类内容比例依次如下:49%、89.5%、75.4%、35%,可以看出该地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问题内容偏重文化渗透、宗教渗透的宣传教育,恐怖主义的宣传教育较少,跨国犯罪宣传教育相对缺乏。
在访谈中,发现边境民族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国防教育形式单一的情况,主要是参观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和以讲座的形式集中授课,但缺乏有效地与传统安全教育进行区别,存在大部分(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受访者对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
3.对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目的有待进一步明确
“对于学校开展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90%的学生认为是“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国防观念”,80%的人认为“为国家国防事业储备后备人才”,40.9%的人认为“与时俱进,为新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35.7%的人选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据在一定程度表明学校国防教育偏重于传统安全教育,缺乏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研究。这就容易产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不贴近生活,导致内容的抽象与空泛,教育效能低。调查发现,边民能够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回答开展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目的,但缺乏从自身切身利益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目的。
4.学校对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对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普遍缺乏,主要集中在传统安全教育。由于学业和社会压力,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非传统安全的国防教育,部分学校其主要是通过集中讲座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大部分学校甚至都没有开展相关的讲座。同时,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校校园中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没有专门的宣传栏,学生对非传统安全认知明显不足。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制约学校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主要因素,有36.8%的人认为是“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升学压力”,35.1%的人表示是“学校国防教育师资薄弱”,22.8%的人认为“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学校领导没有国防教育的意识”的占5.3%。这说明升学压力和国防教育师资薄弱是制约学校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主要因素。
5.民众对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满意度不高,非传统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
当问及“您对边疆民族地区国防教育中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满意度”时,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0%和22%,而回答“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到46%和12%。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效果满意度不高。当被问及“对于国防教育中非传统安全教育实效性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访谈情况如下:
访谈一(壮族,边防派出所民警):“我觉得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效果不好是因为教育内容偏重于理论性,缺乏实际案例讲解,内容抽象空洞,没有因地制宜跟边民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大部分边民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缺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访谈二(苗族,乡镇公务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在教育中因多民族风俗习惯、文化差异,教育内容难以统一整合,加之教育、宣传、培训力度不足,好多人都不知道或很少听说非传统安全,对其内容也不清楚,就更谈不上非传统安全的防范与应对能力的提升了。”
访谈三(汉族,中学教师):“这些年,我们对边境学校学生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如每天早上早读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强调整齐划一,训练军姿与步伐。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缺乏联动机制,往往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想要提高关于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实效,国家必须建立监督机制,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内容的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中,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1.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
正确完整的教育目的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教育目的主要应包括: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首先,边境民族地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对象范围广,主要涉及学校学生、边民、基层干部等,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但在实际教育中,并没有加以区分,而是把教育对象混为一谈,导致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几乎是一样的;其次,从调研中掌握的情况来看,教育目的主要以认知目的为主,主要从非传统安全的内涵、特征、表象等方面进行,缺少以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使教育对象对识别、判断危险和应对危险的能力不足;同时,缺少以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受教育者缺乏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没有与自身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不利于良好社会公民的培养;最后,教育目的没有体现出将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目的的有效结合。
2.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体现,从调研中掌握的情况来看,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存在教育内容不全面、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首先,教育内容不全面,综合安全观有待树立。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环境、公共卫生等许多方面,日常教育内容偏重于文化、宗教、恐怖主义方面,缺乏对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和分析,教育内容系统性有待加强;其次,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内容与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融合度较低,在学校教育里,没有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3.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存在教育形式单一、网络化程度低、相关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首先,现阶段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双向互动明显不足,教育对象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其次,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已进入民众日常生活中,调研中发现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缺乏对网络媒介的有效利用,且大部分中小学没有专门的宣传专栏;最后,在对学校、边民等进行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过程中,相关部门存在“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情况,教育合力有待提升。
4.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过程指达到教育目的重要环节。首先,教育过程存在重形式轻实效,学校、村落、基层组织往往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没有当做地区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对待,认为开展了教育活动,也就完成了任务,教育中的许多防范知识和应对技能却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且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长期开展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课程,学生对非传统安全认知不佳;其次,教育过程中存在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调查发现,边疆地区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教育过程中除进行理论教育提高认识外,还应该结合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节日,利用民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模拟演练,才能保证教育实效。
5.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首先,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没有专项教育经费,部分学校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升学率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将本来就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入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是一种浪费;其次,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师资缺乏。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领域广且不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间存在关联性、转化性,这就对教师的任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胜任。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都已经很“吃力”,根本没有专任教师来承担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教学任务;再次,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僻,存在交通不便、网络信息覆盖不全等基础建设欠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开展;最后,相关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低。各相关部门仅从本部门的职能范围开展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缺乏统一的权威部门来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致使教育效果不好。
通过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发现,非传统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非传统安全的教育对象不仅是边民、学生,还应当包括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甚至每一个公民。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与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区别在于较少注重专业性、但又强调关联性。对于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学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影响了社会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国防教育中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把学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使其规范化、常规化;二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教育主线,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与日常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结合起来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宣传,如用漫画图片、影视资料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 ,使其认识到只有国家稳定强盛,个人才能平安富足,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心;三是联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校内各部门之间要通力配合协作,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领域广,不能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当作某个部门的工作,应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各个部门考核的指标体系。任课教师应结合专业和所授课程积极参与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共同营造校内良好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氛围。学校应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安局、边防派出所、海关、口岸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集中凸显的前沿阵地参观学习,与社会机构签订协议,共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合作单位,定期组织专题讲座、论坛、评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非传统安全知识,开展非传统安全事件现场情景模拟演练,尤其是网络电信诈骗、校园贷、疫情疫病、校园传教、网络恐怖主义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的非传统安全事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提高学生防范和应对能力。
边境村落位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发生的前沿,调查表明,村民村落的守边戍边能力影响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针对边境地区村民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村民村守边戍边的能力。一是避免村民从事非传统安全事件。普及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恐怖主义、宗教和文化渗透、走私、非法越境、非法通婚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表现、危害、特征、应对方法等,宣传参与和从事非传统安全违法事件的处罚条规及利害关系;二是鼓励边民履行好守边戍边责任,及时向边防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报告日常生活工作中发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避免了重大非传统安全事件的发生或在处理过程中表现良好、有突出贡献的村民进行奖励,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村落在防范和应对非传统安全事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明确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专门机构的职责,维护国防教育专门机构的权威性,保证专门领导机构对其他单位在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工作上有依法考核的权力、奖励惩罚的权力,以加大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2]
其次,基层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栏、展板、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动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国家重大庆典、地区具有代表性节日等,联合相关部门如国家安全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反恐大队、边防、海关等部门开展模块化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主题活动;聘请当地退役士兵、边防民警开展对村民村落的日常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
最后,将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根据教育主体大众化的特点,在生活化、娱乐化上下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 ‘收视率’、‘上座率’,实现教育的‘票房价值’,法律允许的各种群众性活动,都可以注入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内容,成为国防教育的课堂;根据教育途径社会化的特点,在传媒化、信息化上下功夫。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主渠道是大众传媒。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5]基层干部要加强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培养敏锐的嗅觉,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发生有预判,进行提前布置与防控,未雨绸缪。工作中明确职责,划分责任区域,责任到人。日常工作要深入群众,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力所能及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做好区域非传统安全问题信息的搜集、登记、汇总、上报工作,充当好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的讲解员、宣传员。
加强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实施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完善的非传统安全国防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