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海红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印度东北部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在当地的民族中有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Ahoms)的群体,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据学者们的考证以及阿洪姆人自己的编年史“布朗吉”(Buranji)记载,这支阿洪姆人是从中国云南德宏西迁去的傣族的一支。公元13世纪初,阿洪姆人在他们的首领苏卡法(Sue-Ka-Phaa)的带领下离开了他们的故土,先是来到了缅甸,在Taro地区乘坐竹筏跨过钦敦江后向西北行进。[1]公元1228年,苏卡法一行来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在这里,阿洪姆人建立了一个持续了600年之久的“勐顿孙罕”(Mong Dun Sun Kham)王国。在其统治过程中,阿洪姆人不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体系,而且还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习俗文化。
民族文化的发展靠本民族成员的代代传承,而婚姻则是这一传承的重要环节,所有的民族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阿洪姆人也不例外,结婚仪式不仅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阿洪姆人的传统婚姻叫查克隆(Chak-long),结婚仪式是从求婚开始的,一男子如果看中了某家女子,就会请媒人带着信物到女子家去提亲,一般是一个装有100个槟榔果和荖叶的容器,如果女孩家同意这门亲事,便收下信物。然后双方家长就会坐在一起商讨婚礼安排,精通占星术的人根据新娘和新郎的生日确定婚礼应定于何时。[2]93
婚礼确定下来之后,按照习俗,新郎家要送给新娘陶罐、婚服以及婚礼所需要的各种饰物,还有小刀、石灰盒、槟榔、梳子、香油、四包黑豆和姜黄等,这称为赠送居蓝(Ju ran)。为了喜庆,陶罐都用彩色纱线、芒果叶、槟榔藤装饰起来,由新郎的母亲或新郎家的女性长辈,在姐妹、叔叔等人的陪同下将居蓝送到新娘家。[3]9
赠送居蓝之后就要开始婚礼仪式了。婚礼一般举行三天。第一天是沐浴。在庭院里临时搭建一个塔状形的建筑物——喜棚,喜棚顶部插一个宝塔形状的竹竿,竹竿顶部拴着带有弓箭的芭蕉穗和鸟。喜棚内中央部位用裹着芭蕉皮的树干搭建一个大高台,大高台四周离地面2~3米高都没有围墙,阿洪姆人称之为“贝”(bei),“贝”下面埋一个鸡蛋、一对槟榔、一枚硬币、一个针和一把镰刀以保护新娘免遭恶魔伤害,“贝”头顶上方的柱子周围绑上由芒果叶、槟榔藤和彩纸做成的花环,“贝”中央放一个约6~9寸高的木墩,这是给新娘沐浴时坐的。沐浴时,女宾唱着歌到附近的池塘、河里或井里取水,取水时要带一个三脚黄铜大杯子,杯子里装上大米,大米中间插一个尖尖的木制peguda,一枚硬币,一个小女孩扛着一盏燃着的陶制灯。女宾取来水,来到门前,先给喜棚洒水,然后陪着新娘来到“贝”前,绕“贝”走三圈,新娘坐在木墩上,沐浴就开始了。首先由新娘的母亲给新娘沐浴,如果新娘的母亲已故或因故不能参加沐浴,就由新娘的婶婶替代。沐浴时,女宾围着喜棚,唱欢快的结婚曲。在新娘脸上涂上黑豌豆和姜黄,给新娘头上洒水,沐浴完毕后,新娘到铺着地毯的房间就座。有的村镇沐浴仪式进行好多天。[3]10
沐浴完之后就是瑞克宽(Rik khwan)仪式,即到河里抓鱼。人们预先在河里设一个渔栅,然后用竹瓢在水里扫水,不管抓到大鱼还是小鱼,都用芭蕉叶包起来,带到婚礼现场,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祈祷新郎新娘将来生活富裕,然后把这个鱼留着,第二天烹煮后让新郎新娘吃掉。[3]11
第二天举行迪尔班仪式(Deoban),即敬神日。祭品有鸡蛋、干糙米、酪(Lao)、布劳桑帕花(Blok-seng-phaa)和槟榔叶,这些祭品要放在专门准备的芭蕉皮杯子中,祭司用阿洪姆语唱圣歌。[3]12
迪尔班仪式中,新郎新娘要洗药浴。药浴水是由布劳桑帕花、黑姜、桑·巴拉利亚根(son baralia)、唐·拉媞叶(tang-lati)以及锅底灰等混合成的液体,此外,还要放一些鹿角粉、牛角粉、金粉、银粉等金属粉末,再泡上青铜屑、斧头和虎牙,由祭司用镰刀或刀搅拌。若祭司不在,就由男性长者在阿萨姆人的祈祷中主持这个仪式。
第三天是查克隆的正日,即迎娶日。新郎家的迎亲队伍在规定的时间到新娘家,新娘的宾朋好友早已恭候在门口。爱热闹的男女青年会在路上想尽各种办法阻扰迎亲队伍接亲,他们击鼓拍钹,唱歌跳舞,向新郎要喜钱。女宾端着盘子和水罐,给新郎身上播撒吉祥水,然后新郎由新娘的哥哥引领就座。
“查克隆”圈(莲花圈)是婚礼仪式必不可少的,就是在地上装饰一块八角形的地,在八角形的每个角都立一根树枝,每边都挂上彩布,从中间的柱子上向八个角扯上八根彩线。在地上用7种颜色画一个有101瓣的莲花,中间点一个大灯,每个花瓣点个小灯。所有的灯在新郎新娘就座前点亮。
仪式开始后,新郎新娘就座,宾客们也分立两边,在新郎新娘旁边放置一个盛着莲花和布劳桑帕花、唐·拉媞花、芝麻和酥油灯的盘子,还放一把剑,用布盖着。由祭司主持婚礼,祭司先向新郎新娘讲述阿洪姆人历史及新郎、新娘双方家史,之后,这对新人手持祭品,嘴里念叨着“保佑我们幸福”之类的话把这些祭品扔到祭坛里。之后,新郎新娘相互给对方戴花环。戴花环之后,女宾向新郎新娘头上撒鲜花,祭司祝福他们,新郎新娘跟着祭司唱圣歌,边唱边不停地往祭坛里扔鲜花,新郎新娘对着“查克隆”圈中间亮着的灯向帕踏阿隆神敬礼。[3]16新娘父亲把一个长矛交到新郎手上,象征两家结成了同盟,也代表新郎将要担负起保护妻子的重任。[2]94新娘父亲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新郎接过新娘的手,向新娘父亲保证“我会让你的女儿幸福,我会爱她永远!”新郎向神宣誓,他将继承祖先遗志,用全部力量保卫阿洪姆人领土。[4]
然后就是拴线仪式,将用香水浸泡过的白棉线给新郎新娘拴在手腕上,新娘父母先拴,然后舅舅、叔叔拴,舅舅叔叔拴完后客人们拴,边拴边说些祝福的话。拴完线后这对新人被引到家里的神柱——披丹神旁,新郎新娘双膝跪在柱旁,奉上鲜花,告知祖先他们结婚了,祈求祖先保佑他们。
拴线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被带到一个宽敞的房间里,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新郎新娘通过捉迷藏的方式互换戒指、首饰盒、小刀等礼物。之后,新郎新娘拜别新娘父母到新郎家。
到新郎家后,在新郎家门口要举行一个正式的“桑骚”(suung sao)仪式,[2]94新娘要在门口用水冲脚,手持点着灯的托盘,进门前从放在门口的篮子里抓一把米,拿上一直浸在水盆里的硬币和戒指,进门后把这些东西呈给新郎母亲,新娘在神祠前跪下献上祭品。在进门前,新郎新娘要向长者敬礼,向长者敬献槟榔,而长者则向这对新人致以祝福。与此同时,新娘的家人就会把新娘的嫁妆如箱子、盘子、茶具、衣橱等一应物品安排妥当。美味佳肴是查克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婚礼这一天要宴请全村人,阿洪姆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得到祖先的庇佑。客人开始吃饭前,新郎新娘端着盘子出来,盘子上面放着槟榔和葡萄藤,向客人鞠躬致谢,所有客人都会给新人以祝福。[3]11宾客可以享用米饭、蒸糯米、肉、豆腐、蔬菜甚至薄煎饼,有些客人还可以喝酒。喝酒在阿洪姆人中很普遍,认为喝酒可以助兴。[3]13吃完饭后,新娘的家人就回去了。然后,新郎的母亲会交待新娘一些家庭琐事。晚上,就寝前,新娘要点灯、焚香,向神祈祷,给丈夫洗脚。结婚的第八天,新娘才能回门,按照风俗,他们必须当天回去,不能在新娘家留宿。[3]18
“生”和“死”是生命旅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一个孩子的出生意味着一个家庭添丁增人,同时也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新的元素,所以阿洪姆人非常重视生命旅程中必经的“生”和“死”两个阶段,用一句谚语所说:“孩子乃神明所赐”,[5]进而赋予生育以丰富多样的仪式。这些五彩缤纷的仪式,传达的不单是他们对今世安康的祈祷,还蕴含着对来生的祝福。正如学者所言“生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一外显式的行为模式,可以挖掘该民族内在的文化内涵。”[6]
阿洪姆人在生孩子时,众人要敲击杯子、碟子、鼓、臼等各种东西以弄出响声,使新生婴儿一来到世上就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婴儿出生后一定要哭,如果婴儿不哭,要敲击器皿、铜锣强迫孩子哭。婴儿出生后用鸡蛋搓他的身体,然后用温水给婴儿洗澡。婴儿的胎盘被认为是有灵性的东西,所以阿洪姆人非常忌讳把胎盘乱扔,婴儿生下后其胎盘要用芭蕉叶包好,埋在后院没人走的地方,不要告诉外人胎盘埋在了什么地方,以免遭到恶神的伤害。脐带要留出一截保存好。
产妇生产后在一定时间内不能随便走动,必须呆在房间里,在她的床边生个炉火,将其腹部、背部裸露于炉火,这样有助于她的子宫愈合。产妇要尽量卧床休息,不做任何事情。分娩三天后,产妇才允许吃东西。产妇吃的东西是一种特殊的咖喱饭,是由芋头嫩叶、黑胡椒、酸味母鸡肉做成的。咖喱饭做好后用芭蕉叶包好,放在竹垫上,呈上来,竹垫上还要放一盏点着的灯和一个圆锥形的槟榔,咖喱饭是以神的名义赐予。产妇吃不完剩下的饭放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旁。那天晚上,在婴儿头旁放书、笔和墨水。凡是参加吃咖喱饭仪式的妇女都会得到鱼,活鱼在仪式结束后要放生。[3]20
5~9天婴儿的身上干燥的脐带脱落后,就要举行“带婴儿出来”仪式了,这个仪式类似于我国有些地区孩子满月时的“抓周”仪式。这天,阿洪姆人把所有的做饭器皿洗干净,把庭院也收拾得整整齐齐,把衣服洗了晾在太阳下。然后在院子东南角空旷地上铺上草席,参加者尤其是年纪大的妇女坐在草席上面。在妇女面前的芭蕉叶上放上软谷物、水泡过的糙米、熟香蕉、鸡蛋、鲜花、槟榔、五束槟榔藤、两盏燃着的芥子油灯、一杯水、一块石头、一束编成辫状的稻草、两个包团等物品。如果是男婴,还要放带箭的弓;如果是女婴,要放棉花、线、织布梭,也放带箭的弓。婴儿由外祖母抱出来与客人见面,客人给婴儿身上洒圣水,把婴儿放在这些东西面前,让孩子自己去抓他/她喜欢的东西,据说以此可以测试孩子将来的兴趣和志向。[3]21
9~21天后,举行“胡迪胡瓦”(Hudi huwa)仪式,举行这个仪式的目的在于净化产妇。阿洪姆人认为,产妇在坐月子期间是污秽和不洁净的,产妇净化之后才可以自由行动、做各种家务活。“胡迪胡瓦”仪式中要赠予金、银、铜、锡铜合金、用纱线绑着的陶罐、五个芭蕉树架上点着的灯、五个熟香蕉、五罐谷物、大米、水果等等。到访的客人向产妇送上祝福,产妇及其家人接受客人的祝福,向他们跪以致谢。[3]23
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之一,为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安抚,人们在安葬死者时都会举行多种仪式,目的就是要让死者能够安心离去,不再眷恋他曾经生活过的阳界,以免对生者造成伤害,另外也帮助生者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7]早期阿洪姆人实行的是土葬,即人死后先将其尸体装入棺材,再将棺椁埋入土中。葬死者时,有用物品殉葬的习俗。[8]在国王苏丹法(Sue-Tan-Phaa)(1714-1744年)统治时期,由于受其印度教徒妃子普利斯瓦(Puleswari)的影响,由土葬改为了火葬。[3]24国王和普通民众的丧葬习俗略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1.国王的葬礼
国王将死之时就会被带出寝宫,然后在宫殿的东北角堆一个竹台,让国王坐上去。在国王的额前磕破一个鸡蛋把(国王体内的)恶神赶出来,然后用黑豆和姜黄混成的糊糊涂在国王身上,在他头上泼7~9罐水。由一个上了年纪的路卡坤人(lukkha-khun)坐在竹台边给国王洗脚,这个路卡坤随后给国王陪葬。[3]24据阿洪姆人史籍记载,在早期,阿洪姆人的国王、王后等皇亲死时,要用人、马殉葬,这种习俗在阿洪姆王国前期较为盛行,到后期就逐渐放弃了,后期不再用人殉葬,而是换成了用鸡殉葬。[8]
从厨房取出日常烹饪用的三个土架子放到外面,煮五把米和蔬菜做成饭,然后供奉在国王面前,之后扔掉。做个柏木棺材,漆成红色和黄色,镀上金,棺内铺上被子、毯子、枕头,把国王放进去,身边放些御用物品,然后棺材用白布盖上。[3]24
葬礼之前,皇陵早就准备好了。挖墓穴前,用傣语祈祷以清理墓地。出殡时,抬棺的人是很讲究的,Gharpholia 家族的人抬棺头,路卡坤家族人抬棺脚。出殡前,皇室成员要向国王敬礼告别,皇后率领众嫔妃向国王敬礼。棺椁不能走正门,专门开了一个小门供国王棺椁出去。鼓乐手奏着哀乐与棺椁同行,侍卫、随从(有持剑的、端水的、拿槟榔的等等)随行。棺椁从首都运到皇陵,棺椁放到特别装饰的地下室,为保安全地下室门会永久封闭,埋葬完毕整个地下室用土盖上,[3]25再在上面垒砌一个厚厚的土堆,周围围一圈厚厚的土墙(后期土墙改为砖石砌成),这就是阿洪姆人的坟墓——“昧丹”(moi-dan)。据说,死者地位越高,“昧丹”垒砌得就越大,特别是国王的“昧丹”都是既高大又结实的永久性砖石建筑。在这些“昧丹”的西南围墙上都留有一道门。[8]
2.普通人的葬礼
当有老人去世时,首先用姜黄水清洗尸体,然后把死者的拇指和脚趾用线拴上,用盖尸体的白布的一角包些槟榔或钱币连同尸体一同放入棺材,之后将棺材密封,用线把棺材和祖先神柱拴在一起,直到出殡。棺材可在家停放七天,棺材用白布蒙住。出殡时不能走正门,要走专门为出殡修建的通道,由死者长子引领葬礼队伍到达墓地。如果死者是未婚人士,棺椁用一根杠子抬;如果死者是已婚人士,棺椁用两根杠子抬。移动尸体时要先移脚,去墓地时一路要撒些花、爆米花和纸币。墓穴早由村寨头人选好,墓穴须是西北向、3~4英尺深。[2]119
在墓地,在棺材下葬前,还要做些法事。祭司将一个鸡蛋系在毛巾的一角,然后慢慢地往下放直到鸡蛋触到墓穴底部,祭司一边放鸡蛋一边请求参加者的灵魂不要居住在墓穴,那是为死者保留的地方。鸡蛋提上来时祭司要发出一声吸气声,对于每个参加者祭司都要重复三次这样的动作。最后祭司把鸡蛋扔到墓穴里看看鸡蛋是否会破,如果鸡蛋破了,就意味着死者已经过完了他的阳寿;如果鸡蛋没破,就意味着死者是早死的。[2]134
之后,抬着棺材绕墓穴转三圈、五圈或者七圈,然后把棺材头朝东北放进墓穴,如果有从家里携带的死者的物件也放进墓穴,在棺材上先铺一层碎竹屑,再最后一次告知死者他已经到家了,以后不要再骚扰活着的人。然后,棺材上盖上5~6英尺厚的土以堆起一个坟墓。[2]134每一个到墓地去的人都必须给坟墓添土。然后在坟头插根竹竿,竹竿上悬挂一面白旗。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再回到死者家中,家中早已有人生起了火堆,从墓地回来的人要烤一烤手和脚,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参加葬礼回来的人要从火堆上跨过才能进家。[2]134
由于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有限,阿洪姆人崇拜自然力量,信仰万物有灵论。他们有万能神的概念,而万能神与创造有关。阿洪姆人认为,宇宙之初,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地球、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神、也没有人,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存在,没有天、没有地,星星不存在,整个宇宙是空的。但是,有一个万能的神叫帕图清隆罕(Phatu-ching-phrong-hum),他创造了一切。他先创造了坤提坎神(Khun-theo-kham),从坤提坎神的肚脐里长出了莲花。[9]他又创造了帕程丁神(Pha cheng din)和帕帕坎神(Pha-phraa-kham),使宇宙有了地球和龙王。僧卡帕神(Seng-ka-Phaa)负责雷电,但是由于他错误地执行了天神的意愿,他死后,天神让他变成了一个妖怪,他的儿子死后成为了灶神。[3]35帕隆盛猛(Pha-rung-seng-mung)是阿洪姆国王的守护神。7世纪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天神楞东把他们给了坤龙和坤莱,后来苏卡法从勐卯带到了阿洪姆。据说,在阿洪姆统治末期,阿洪姆人处境危难把它给弄丢了,但阿洪姆人相信它留在印度神里,有朝一日它还会出现,阿洪姆人还会再得到他们辉煌时期丢失的神。[3]36
除了上面提到的神,阿洪姆人还有很多的神,像森林保护神、房屋保护神、火神、水神、村神、国神、山神等等。阿洪姆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各种自然神灵无处不在,是这些神灵主宰着整个世界。为了能够与这些神灵和谐共生,需要经常通过祭祀活动与大自然的神灵进行沟通,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祭祀活动。
在祭祀神的时候,一般都要供奉鸡、鸭、鹅、鸭蛋、鸡蛋、鸽子、水牛、奶牛等。有的时候还供奉刀,在一些特殊的祭祀中还要供奉狗,甚至狗肉还要吃掉。在一些治病的祭祀中,供品有大象、麻雀、鸽子、蝼蛄、鱼。有时候供奉马和水果。米酒是祭祀当中必不可少的,鸭蛋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阿洪姆人祭祀中不用羊。历史上有记载用人祭祀的,但后来这一习俗废弃了。[3]37
如果有家畜进入森林或者野生动物走进人居地,那就要祭祀披丹神;不管什么时候如果地震经常发生,就要用米饭、布、米酒、家禽和银块祭祀披拉卡神;如果没有狂风暴雨而树倒了或者尘土飞扬,就要祭祀披努考坎神;如果鸟或者动物出现不正常的行为,就要画个牛图,用米饭,香茅草鱼、槟榔果、荖叶、鲜花、米酒祭拜披图唐拉楠神。如果有人掉到水里,得救了,就要在家里举行宽(khwan)仪式①,用一根线从溺水人家里拴到河里,用渔具把溺水人丢掉的灵魂找回来。[3]38
除了自然崇拜外,阿洪姆人还奉行祖先崇拜,祖先神叫披丹(phi dam)。将披丹神放在屋子里,在举行重大的活动之前,如建造新房,要祭祀披丹神。如果有人违反了戒规,想要得到宽恕,也要祭祀披丹神。官员们在就职宣誓时也会祭祀祖先,这样感觉就像是与祖先融为了一体,官员们宣誓如果他们不按照国王的指令办事,他们及其祖先就要下地狱。再有,在家庭和亲属关系中也显示出披丹神的重要性。天神法努华(Faa nua hua)(楞东)规定,父亲不能与女儿、儿媳、侄女、姑姑发生性关系,男人不能与其妻妹/妻姐发生性关系,儿子不能与其母亲发生性关系等等。为了维持家庭稳定,这些规定需要严格执行。[4]
阿洪姆人认为,如果鸽子落在房顶并使劲叫唤,那就是祖先生气了,他想要供品,这是在提醒家庭成员该祭祀他了。假如出现这种情况,族长就会立马准备一对槟榔果、一对荖叶、用芭蕉叶包一颗硬币,将这些东西包在一起挂在房柱上,向祖先祈祷,承诺几天内会祭祀他,求他保佑。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他就会做梦梦见祖先唾他,阿洪姆人认为这是祖先要求祭拜的暗示。[3]38
粮仓在阿洪姆人的家庭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民以食为天,粮仓的安危关乎着一个家庭的生死存亡,所以粮仓的修建和维护就至关重要了。阿洪姆人认为,粮仓应该建成朝东向的,猪圈、鸡圈建成朝西向的,牛圈建成朝北向的,厨房建成朝南向的。阿洪姆人的住房都是朝东向或者朝南向,房前有个庭院,这样阳光就可以直接照在院子里。假如住房建的是朝东向庭院的,粮仓就要建成东西纵向的;假如住房建的是朝南向庭院的,粮仓就在庭院前建成北-西向的。总而言之就是早上起床后第一眼要能看见粮仓。阿洪姆人相信粮仓里住着一位女神叫莱吉米(Lakhimi),如同宽神(Khwan)保护人的安全一样,莱吉米保护粮仓的安全。如果把莱吉米弄丢了或莱吉米得不到应有的尊敬,粮食就要减产,因而家里的宽神也就不存在了。正是因为对莱吉米神的敬畏,所以,阿洪姆人对进出粮仓十分谨慎。家庭成员在进粮仓前必须沐浴净身,在家长生日或忌日那天不准从粮仓里取粮食出来。阿洪姆人认为“星期一”是神圣的日子,所以,在星期一阿洪姆人从不进粮仓,也不从粮仓取粮食出来。家里有新生婴儿出生时,不准摸粮仓;同样,家里有人去世要三天后才能公开宣布摸粮仓。新娘出嫁时,新娘要在门口用毛巾包一把米、槟榔果、荖叶交给母亲,认为这样家里的宽神就会留在父母家,新娘要回头看三次父母的家,以防止宽神或莱吉米神跟着她走。家里如有人死亡,要把停放尸体的竹垫上的米粒数一数,包在一块新毛巾里放进粮仓,尸体火化后或者埋葬后再数一数包在毛巾里放进粮仓的米粒,如果两次米粒的数量一样,就说明莱吉米没有跟着亡人走,如果两次米粒的数量不一样,就必须摆酒宴请村里的人,并祈求祖先把谷仓神还给他们。这样计数的米三年内都不能作为种子使用。[3]39-40
过去,阿洪姆人使用鸡骨占卜。阿洪姆祭司族人中有很多鸡骨占卜手稿,祭司用鸡骨来占卜阿洪姆人的命运。用鸡骨占卜称为“读鸡示”(Du kai cheng),祭司阅读鸡骨提示,以便看看是否有好运,找到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规避不幸,预测未来。鸡骨占卜现在在阿洪姆人农村中还在使用,像结婚、葬礼、生病都会用鸡骨占卜一下,这种占卜由占卜师穆隆(Mo lung)举行。[3]41
占卜时,穆隆先用树干和竹子搭一个祭坛,祭坛上面放上水果、大米、甘蔗、米酒和灯,还有鸡和三个鸡蛋。然后,穆隆在祭坛前祈祷,祈祷完之后,穆隆坐在祭坛前,两腿岔开,然后把两只仔细挑选的鸡(一公一母)放在他的腿前,确信这两只鸡是同月生的。然后,穆隆把鸡举起来给鸡念咒,这个咒语据说非常强大能够杀死动物,鸡被施咒后就不会动了。然后把鸡放到锅里煮,把鸡大腿骨小心翼翼地剔掉肉、洗干净,穆隆在鸡腿骨上找到小洞,把薄竹片插进鸡腿骨的缝隙,这样形成的图形和祭祀簿上的图形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将来的吉凶。[10]
阿洪姆人的经济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作为万物之源的水对阿洪姆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的年代,并不是年年都是风调雨顺的,当天旱少雨时,崇拜自然力量的阿洪姆人就会给青蛙举办结亲活动,以此祈求上天赐雨,阿洪姆人称之为“贝库里碧雅”(Bhekulir Beaya)。[11]人们出去找寻青蛙,雄雌各一只,找到后分别将它们放在各自的新房里——人们精心为它们准备的笼子。之后,在村外空旷之地鸣锣吹号,祈求雷神赐云雨神降雨。然后,人们呼拥着先到放置雄蛙的人家里,抬着雄蛙再到放置雌蛙的人家里,让它们像真正的新郎新娘一样拜堂成亲,之后再将它们放生。然后大摆筵席,祭拜水神,祈求天神尽快降雨。
阿洪姆人是农业社会,99%的人是农民,他们以种庄稼为生。阿洪姆人是勤劳的民族,早上,男人一般早早地就下地干活直到9点,学生、老师、甚至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早上也都先到地里干一会活,然后再去上学、上班。农忙时,妇女也是早早地吃完早点后就到地里干活了,直到晚上太阳落山才回家。他们带些米团、水、蔬菜到地里中午吃,小孩就用布拴在背上背着。奶牛、水牛在荒地里自由放养,由小孩看着,晚上再去田里把牛牵回家。农闲时,小男孩就在田里嬉戏,过节或者聚会时在路边、操场、院子里都可以玩。学校放学或假期时,他们就在旷地、树丛中要么玩耍、要么钓鱼、要么去森林里找野果子。妇女每天早晚都必须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早上鸡叫头遍,妇女就得起床舂米,给家人准备食物、煮饭。[3]115
在冬季的晚上,特别是收割完水稻后,人们就用牛碾稻草,然后用手掌将米粒和稻草分开,用簸箕扬谷。将稻草放在专门的草屋,在冬季缺草时,用稻草铺牛圈。妇女们不用到田里干活时,就在家里纺纱织布。妇女用刀斧砍柴、摘野果、挖竹笋、芋头。每天要煮饭,给男人准备老酒(米酒),每当收割完水稻有足够的大米时,男人几乎每天喝老酒。四月的梐枑节(Bihu)或者举行什么仪式时,男女老少都喝老酒,只不过年轻人更多的是享受这种节日的快乐。在开种前,妇女们要在村寨的祷告厅祷告一周,以求来年好收成。夏季不下雨时,男孩们晚饭前就在路边吹牛聊天,或吹笛唱歌,女孩们就伴着男孩们的鼓乐声跳舞,年龄大些的人就在村里进行些祭祀活动。[3]115-116
家里如果有多余的产品,赶集时男人就拿到市场去卖,一般就是卖鸡、鸭、猪、羊、鸽子、鸡蛋、鸭蛋、槟榔、荖叶、姜黄、水果、自家种的蔬菜等,从市场买回煤油及家里必需品。妇女照料鸭、鸡、猪,有时也照料奶牛,水牛由男人或男孩子照料。
阿洪姆人很忌讳睡觉时头朝北和西,永远不在大树下,尤其是在菩提树下撒尿,阿洪姆国王在加冕时种下了菩提树,直到现在人们还相信“披”(Phi)住在菩提树里,人们必须尊重这种树,路过菩提树时都要向它弯腰鞠躬,人们也从来不砍菩提树,认为谁砍了菩提树,树里的神灵就会伤害他。妻子从不越过丈夫的影子,如果她违反了这条,丈夫的保护神阿育(Ayu)就受到伤害了,她的丈夫就会早死。女人也从不越过任何一个受尊敬的男人的身影。人们从来不在台阶上砍东西,怕惹恼了门神。有婴儿出生时不远行。如果有人午夜从外面回来,就要用芥菜籽和火对他进行考验。据说鬼是最害怕芥菜籽和火的,如果这个人是鬼的话,他就赶紧跑掉了;如果他不是鬼,是人,他永远不会害怕芥菜籽和火。煮好的饭菜如果要端到室外,必须带上红辣椒,这样食物就不会受到恶神的伤害。过河时,要向河神敬献槟榔和硬币。如果有人需要到深山里干活,他要向山神敬献礼物。妻子怀孕时,丈夫禁止杀生。[3]118-119
麦卡拉(Mekhela, 下装)、查德尔(chadar,长围巾)、徕哈(Riha,臀部的围巾)和衬衫,这是阿洪姆妇女的日常着装。农村妇女穿纱笼、衬衫、用一块查德尔披在身上,用一块查德尔围在肩上遮住头当作面纱。有的人仅用一块查德尔做面纱。受现代着装的影响,阿洪姆女孩穿印度穆斯林的服装纱丽(salwar,宽松裤)、柯尔特(korta)和帕萝玛(pajoma),在家里也有穿长裙的,有的女孩穿长裤、衬衫和运动装。这些都不是阿洪姆人的传统服装,上了年纪的阿洪姆人对年轻女孩的这种穿着打扮常常颇有微词。[3]121-122
有的妇女不使用面纱,而是用一块布在头上包裹发髻。发髻在阿洪姆妇女中很常见。在庆祝节日、参加婚礼或举行某些特殊仪式时,妇女们常用不同颜色的丝绸装扮发髻。有些地方,妇女平日也穿木榎丝衣服,穿的纱笼高到胸部,用一块查德尔围住肩。
农村妇女也戴耳饰,脖子上佩戴镶有不同珠子的花环及其它金饰物,手腕上戴手镯。根据佩戴徕哈的颜色和款式可以分辨出一个女孩是否已婚。女孩除非在特殊场合,一般不戴徕哈。结婚时,新娘穿戴各种装饰和最好的丝绸,新娘必须用查德尔当面纱盖住头以示对年长者和新郎家人的尊敬,但是很多新娘都不再在额头点红。
男人穿的服装叫杜提(Dhuti),实际上就是围系腰间的一块长布,普通人穿的杜提长到膝盖,贵族穿的杜提更长一些。上身着从颈部开到腹部的短衬衫或者是双排扣衬衫,贵族穿查蒲康(Chapkon),即加长的双排扣衬衫。这种穿着在西双版纳傣族和泰国泰族中也常见。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阿洪姆人的衣着也在发生改变,现代男子包括农村男子都穿西式长裤和衬衫,但是一般肩上要围带红边和红色花卉图案的围巾以示尊贵和尊敬。在跳梐枑舞时,年轻人在腰部系上一种叫做彤咖喱(Tongali)的布,头上再戴一条白色的毛巾垂挂在头部一侧。[3]123
在祭祀、节日或其他庆祝活动中,阿洪姆人都穿查蒲康,尤其是阿洪姆祭司,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必须穿这种服装。阿洪姆人在服装着装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国王昭法和其他官员都必须按照等级穿不同的服装。昭法下身穿用柔软细滑的丝绸和木榎丝线织成的杜提,上身着由彩色丝线绣有龙图案的查蒲康,查蒲康里面穿镶有金丝线的内衣,头上戴白色丝质头巾‘法咒’(Pha chou)作为皇冠,皇冠用金、钻石、珍珠和其它珠宝镶饰。国王穿着用鹿皮做成、镶以金银丝线的鞋。大臣们也穿刺绣查蒲康、查德尔和丝质杜提,穿鹿皮鞋,贵族的穿着像缅甸以前的掸族。[3]123
注释:
① 一种叫魂仪式。阿洪姆人认为,人溺水后他的灵魂可能会丢在水里,要准备一些祭品祭祀河神,河神得到安抚就会把溺水人的灵魂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