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雨 刘昊佳* 贵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贵州黔剧发展至今,少有人对其历史渊源与理论进行深度的研究,缺乏专业性的研究著作,只有极少数的文章以及报道对贵州黔剧进行了一定的普及,贵州黔剧的传承现状正处于濒危状态,而贵州黔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困境及思考,以及为何要开展保护传承贵州黔剧的意义探究都没有专门的著作。目前,贵州黔剧如何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通过“戏曲走进校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贵州黔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根源,它源于贵州扬琴,逐步发展形成地方戏曲,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是我国的一块瑰宝。黔剧不仅能够吸纳地方化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在对外接纳新兴方式,不断地与贵州本土的特色文化艺术风格融合与发展,形成如今的贵州黔剧,使得其深深地融入到贵州文化领域中,以舞台形式传承贵州特色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文化交流。
黔剧是隶属于贵州的特色剧种,同时也是贵州省的标志性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及贵州扬琴的基础支撑上,吸纳融合贵州等多种形式文化所形成的地方戏曲。
贵州地处于中西部地区,属内陆省份,该地区落后贫瘠,稍欠发达。贵州黔剧由最初的盛行时期,几经波折早已在现如今的文化市场中丧失了竞争力,过于陈旧的形式呈现使得人们失去了兴趣,转而投入更具现代性的视听盛宴。
审视黔剧目前的发展状况,虽然其历史源远流长且极具特色,但是其本土化教育普及程度之低,几乎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而且相关的本土化教育也有所缺失。起初,黔剧在流传的过程中忽略了本土化的问题,只是一味地去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反而使得黔剧的本土化教育略显欠缺。贵州属于多民族区域,黔剧正是具有民族特色才大放光彩,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区域生存与发展的支撑,更是作为民族区域发展经济与政治的不竭动力。相较于其他地方剧种,黔剧在本土化教育发展中真正落到实际中的理论少之又少,如若只是照搬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方式并不一定是适宜的,每一个地方的特色剧种都是具有自身所处地域的民族特点,我们需要的是与之相契合的方式方法。从袁晔的《关于黔剧的发展与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中可得知,有超过一半的成人观众对黔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了解,仅有少部分的成人观众了解。而对学生观众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4%的学生对黔剧和历史文化背景一无所知,仅有6%的学生对黔剧有大概的了解。对学生观众自己学习黔剧态度以及成人观众对子女学习黔剧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观众有81%的学生表示不会去学习黔剧,成人观众对自己子女学习黔剧持反对意见的也高达68%[1]。从调查数据来看,贵州黔剧既缺乏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又缺乏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不与时俱进,总有一天会消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国家繁荣和兴旺的动力。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这一理念为黔剧本土化教育提出了指向标,也奠定了贵州黔剧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基调[2]。贵州黔剧走本土化教育的方向,即是将传统文化作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黔剧的民族特质的重要支撑,又是在摸索中为黔剧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同时也为地方带来文化创造力以此促进贵州的蓬勃发展。从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教育现实显而易见地与本土化教育传统存在着理念与理论上的冲突;从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本土化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亦存在着必然的扬弃与创新的问题;从教育的地域视角来看, 本土化多元教育与一体化教育之间存在着本土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的冲突;而从黔剧本土化教育在地方区域的本土化教育实际落实来看,还存在着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的冲突[3]。因此,在黔剧本土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找好目标与方向,从文化的差异中入手,从文化的共同性质融入,以实现黔剧本土化教育在贵州教育体系中的优长性与引领性。
黔剧作为一种优秀的地域文化,所展现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是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黔剧本土化教育不只是关于未来的思考,更是与地方区域生活息息相关。文化是一个地方经济与政治的反映,由此人们引发对黔剧本土化教育有效实施路径的深刻思考。黔剧的本土化教育的发展对于贵州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在民族的基础上去倡导多元化的发展才是为传统文化寻到一条真正的出路,只有发展好本土化教育才有机会去了解世界更广阔的文化。其次,有利于发扬地域文化的精神,向外来者传递本区域文化的精髓所在,使得他们拥有了学习与传承的机会,并不再局限于地方性而形成开放性的文化输出方式。
“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纵观现如今关于地方戏曲的本土化教育的成功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最终都要回归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中,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基础分析,始终将本土化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放在重要地位。贵州黔剧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一地方戏曲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 。在当下,黔剧如何实施本土化教育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贵州实施“戏曲进校园”工程,以黔剧为首要目标,首先理论知识是需要进行整合的,在以往的音乐学科基础上需要加入戏曲的融合,以音乐为前提先将戏曲文化的概念传递给学生。开展校园艺术社团、校园特色课程设置以及践行校园文化艺术实践等多方面的进展,成立教学研讨组,根据目前的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针对黔剧的民族特质,去制订特色课堂、教学计划、校本课程等。各校要将黔剧作为艺术教育纳入到建设特色艺术校园的内容之中;其次要做到普及黔剧教育的力度,加大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校园文化环境实施不同的方式方法,以黔剧为主体开展涵盖黔剧相关内容的教育方式,使黔剧不再局限于舞台的形式进行文化传递与输出,而是让黔剧走进校园教学,通过新编、改编戏曲教材,增强本土化教育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加强学校课程形式的创新,同时找到不同学科与黔剧的契合点。例如,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将京剧课与美术课进行整合进行小学五年级教材《国粹京剧》一课的教学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将京剧课与体育课进行整合,创造 出校园京剧操的形式,使学生们能够获得艺术综合体的体验与感受,更加深学生对于地方戏曲的了解与认知[4]。
黔剧的本土化教育发展不仅仅只是单向性的文化输出与交流,回归溯源,其实更是为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谋求新的发展,寻找新的路径,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才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在此基础上,黔剧的本土化教育的内在要求就是以新现象、新姿态、新特色在艺术教育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本土化教育发展是黔剧今后的必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