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格尔哲学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2021-03-08 07:19:04郑宇焯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文化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因果性先验黑格尔

郑宇焯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康德的形而上学体系

康德在哲学历史上是建构出真正意义的形而上学者,直到德国的古典哲学,才把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休谟的怀疑导致了认识论危机,引发哲学危机。偶然和个人是否能产生普遍?完全归纳是达到了逻辑的一般程度,我们所有归纳都是不完全的归纳,因为我们看到的经历世界仅仅是当前和过去的有效,对未来没有效果,所以不是一般的。人类永远不能完全归纳,也只适用于过去和现在。休漠认为明天的太阳一定是从东面升起来的。或者明天的太阳一定是从西面升起来的。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因为是基于过去的,不是基于未来。但我们为何相信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休漠认为是因为因果性。因为我们原来看到的太阳全是从东方升起,所以明天的太阳都是从东方升起。因果性让我们把不完全判断推向完全判断。因果性是什么?从哪里而来?在休谟看来是来自印象,是印象反复刺激我们。因果性是时间上前面的观念和时间上后面的观念反复刺激心灵,从而形成的因果性的印象。因果性是心灵的东西,心灵如何产生因果性,是因为想象能力。因此休谟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必然性是因果性,因果性是心灵中的想象。

所以我们势必要进行发问,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体系如何能够确立在人的想象力之上?在康德前想象力是联想能力,但是联想是具有随意性的,所以出现了知识论危机。这是普遍必然性根据的危机。康德选择从知识入手。首先发问什么是知识?康德提出所有的知识都是判断,和形式逻辑和人的认识层次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康德认为概念本始不是知识,只是对经验事物的总结归纳,把个别中同一的性质抽象出来,是知识的要素,没有对错。判断是主词与谓词用系词链接,就是知识,有对错。普遍必然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永恒的普遍必然的知识就是真理。感性不产生知识,它是直观,直观只能提供感受感知。当对于感觉产生判断,就需要具备知性的能力知识。所以知识来自于知性的能力。认识可分为情感、知性、理性三种。直到黑格尔,理性才会产生真实。唯理论所强调的普遍性一般源于人们头脑里的真实观念。例如,笛卡尔认为,天赋的概念是必然存在的,莱布尼茨则认为单子论是一定的。自然科学有实验性,那如何证明自己的头脑有天赋?如何证明一个观念是老实地在呆着头脑而不会溜走的?主观思考的概念是不可证实的。而唯理论的证明方法是每一个人都有,所以唯理论的证明是不可推敲的,因为没有证明存在,所以唯理论就走向独断。再从人与经验的路径不能证明一般必然,因此形而上学的基础就不牢固了。休漠提出了的问题,打破了独断论的迷梦。哲学以形上为对象,还要达成普遍清晰必然的理论。康德要为哲学重新寻求地基,重新考虑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康德想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解决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从康德开始为科学找依据,为哲学重新寻求地基,科学不是哲学的依据。

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从自然中是找不到的。科学仅仅揭示了自然世界的一些规律,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这并不神秘。这个世界是什么?这样是神秘的。因此,科学是何以只能在人的自身和严格哲学中存在的。比科学更科学是真理,超越了科学,以真理形式构建哲学。康德的哲学就是对纯粹人类的理性进行审视,对其适用的形式、内容和限制进行审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区分知识与理性,纯粹的理性,实践的理性,科学的知识与形而上学。只有在这个界限下,我们才能发现形而上学是科学或不可能的。日本哲学家安倍晋三将康德的哲学形式描述为“蓄水池”[1],过去传统的哲学是康德,而现代的哲学则从康德中流出。可见康德哲学对后世哲学的发展影响之大。

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一书中的哲学精神主要体现在这本书中。康德的哲学起点在于现象主体表达的世界中。康德哲学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道路,标志着西方传统形式主义的顶峰。毫无疑问,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对后来哲学体系产生了影响,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如果把黑格尔哲学体系概括成一个词,那就是“精神的概括”。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把精神提高到自由和真理,乃是更高的逻辑事业”。我们目前所知的很多词,如“辩证法”“理念”“异化法”“发展法”等,都是黑格尔逻辑阐明的精神真理和自由性的黑格尔逻辑,黑格尔将表象、经验和思辨三个精神层面联系起来,说明了内在思想的发展由低到高[2],黑格尔对真理的关注,对真理的态度十分认真,很严格。黑格尔关于逻辑分类是否正确的问题,在证明逻辑分类时,逻辑理论必须采用经验意识真理的证明和表现来验证一个纯类别的真理是否存在。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中写道:“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思想的历史。它是一种哲学研究对象[3]”。为什么不必追求绝对?存而不论有没有行为?显然是不行的。海德格尔说:“人的形而上学是属于一个人自然本性的,只要一个人还在生存,就用某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对形而上存在的对象的自我追求,这就是属于人的自然本性。”

二、黑格尔对康德的辩证批判

纵观哲学史,哲学家们都是由以往哲学者的批判发展而来的,从泰勒斯起到现在,哲学者一直以前的观点为基础发展自己的思想。黑格尔和康德的理论也是如此。也许,没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超验辩证法”,黑格尔随后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没有了。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也许会使人们对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和间接关注。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不仅出于其学术生涯的需要,而是出于其对意识形态的需求。他必须对康德进行批判,突出其独特的哲学地位。克服西方哲学迄今为止的根本缺陷,开辟了一条穿越传统哲学之路。

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哲学,并对其哲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黑格尔也对康德的哲学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始终以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进行了解释和批判。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明确承认康德对旧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评:康德在寻找知识的前提下,要考虑知识能力,这一问题值得肯定,但是这种考察仍然是动态的,“我们必须把思维形式(即范畴)的活动与对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我们考察了思维形式的本质以及其整个发展。思维的形式就是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它自身的一种活动”,这是辩证方法。这已经超出了康德哲学的范畴[4]。康德类别于黑格尔类型的概念。康德就是这一类,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三种。是一个纯粹的知性概念,它表现为一种知性的功能。知性的作用就是必须将意识综合起来,从而使知性作为判断的范畴来发现。传统的逻辑通常是二分法,康德的是三分法。黑格尔的概念继承于康德,他的逻辑本体论是一种概念发展辩证方法。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真理。黑格尔的本体论、选集和逻辑都以辩证法为基础,是一种纯正的统一思想。理性与知识在行为方式上有不同之处,而先验要素(康德称之为国家概念)和先验要素的主要区别是,理性与知识在行为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先验要素是康德称之为先验要素。康德称国家观念为先验要素。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斯多德是首位发明和使用这一词的人。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归纳成著名的十大类,有实物,数量,性质等等。亚里斯多德的判断仅关注判断自身的性质,分为质量判断、量的判断和模式三大类。康德是一种先验性的认识能力,必须有经验才能构成。在经验中,成为经验的要素是我们大脑中形成的一个经验范畴。主观客观就是认识的本身,知识就是客观的,从主体出发寻求知识,认识的主体结构就是自天生存在的普遍现象。康德是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比较,是从形式逻辑判断表推论的先验逻辑类型,是用逻辑把握的。改变形式逻辑关注的是现象的真假与假,关注的是现象。康德从判断结果中找出了能力和构造。我们的经验可以被还原为12类。时空与12种类别加上感性杂多,构成了经验的世界。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直接指出,康德不能掌握绝对的知识。黑格尔认为,回到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理论传统,必然会导致康德范畴论的批评,因为康德并没有根据范畴自身的逻辑必然性来发展他们,黑格尔认为,回到亚里斯多德范畴论传统,必然会引起康德范畴论的批评,因为康德没有基于范畴本身的逻辑必然性发展[5],而只注重范畴的主观性和客观,而没有将范畴的内容深入到一个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康德自身的逻辑必然性,一方面是他关心的范畴,但并不深入。康德认为,感性与范畴都是绝对主观的,“因此知性或通过范畴得到的知识,是不能认识物自体的。”另一方面,由于物体被抽去了与意识相关的所有联系,因此物体就像一个范畴,“只是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它只不过是心理构造而已。康德对“什么是真理”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对真理和其所处的真实内涵进行明确的认识,因此他才有了理性的认识,而没有认知自由之物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之外的东西。黑格尔说:“这种理性不能建立在自身和对象的‘自在的物体’之间,也不能建立在理性概念的一致之物,也不能建立在实际上的一致性,都是不真实的观念”。康德对"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含义,也不知道真理和它的相容之处,因此他认为,理性的知识根本就不具有知道自由之外的能力,而这些都在理念之内。黑格尔说:“这样一个不能确立的理由,与其目的、自由之物、与理性概念不兼容的自由之物、与概念不兼容的概念,以及与概念不兼容的现实,都是误解。”康德的科学标准是量化数学,如果没有以量化数学为前提,那么该科学的研究将永远以对事物的描述、说明前科学理论的样式为基础。对康德的哲学而言,他哲学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直观的思维形式,康德看来,直观杂多和感性材料是强大的,这就使得康德没有办法跳出它来审视自在之物的概念和范畴,这样就达到了思辨的哲学思维境界。因此,与康德不同的是,一般先验知觉原则只对我们对现象世界的理解是合法的。

黑格尔的概念始于概念与实体,强调逻辑真理的必须是一个纯粹的真理。在这里,一般的先验感知原则是合法的,在本体论中,由于事物的真理是概念,思想就产生了事物,概念是构建事物。在黑格尔看来,根据康德的二元论,康德将词本身综合起来是个问题,似乎仅仅是两件独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外部关系。因此,与康德不同,范畴仅仅是从自我意识规定的一种纯主观形式中产生的,它是纯粹主观形式中的自我意识,因此纯粹形式无法充满外界直觉对对象的理解。在这里,范畴仅表现在对象的了解上,原因并不属于对象范畴,一旦有了理性的尝试对范畴进行理解,就会造成先验错觉。黑格尔认为,康德没有研究所有范畴的全部,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由于范畴主观性的,而是由于范畴不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它们有了自己的地位,并消失了。

三、黑格尔的思辨体系

正是在黑格尔对逻辑性质的思考和哲学含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才会了解概念的逻辑意义和哲学含蕴。黑格尔将逻辑中的“概念论”定义为“主观逻辑系统”,而逻辑的前两个部分则被称为“客观逻辑系统”,而概念的真理则决定着整个黑格尔哲学中的特殊意义。在《逻辑学》第一版的序言里,黑格尔这么写道:“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没有哲学作为殿堂,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黑格尔还强烈批评了康德旧形而上的学习,他认为这是对精神的肯定。但他并不可能像现代许多哲学家那样完全放弃对现代的形而上学,他也曾努力寻求“真正的形而上学”。但黑格尔和康德对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解是不一致的。黑格尔形而上学不像很多人一样,是要回到旧的形而上学去,或者是一个旧的形而上学,也不是康德说的纯粹先天的知识系统,黑格尔和谢林在后康德时期所提出的新形而上学,这种方式的形而上学是不以某些特定的超验对象为目标,比如上帝,本体,太一和灵魂,而是要以某些特定的超验对象来学习。有些特定的超验对象是以某种特殊超验对象作为目标的。心一定是“绝对的”,但他们的心不是所谓的一类的东西。谢林和黑格尔也和康德一样提出过警告,他们很显然是错误地认识了上帝的人格化,他们坚持认为自己的形而上学并不涉及到超自然。总之,他们的形而上学是从来没有经历过形而上学的一种。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哲学的对象与宗教的对象相同,都是真理为目标的,而“只有上帝才是真理的[6]”。康德问题是,“哲学的全部任务和内容并不是认识的绝对性,而是认识的主观或批判性能力”,根据黑格尔的哲学使命和其目标,只有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理解哲学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哲学的问题。黑格尔反对主体论,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称其为“主观性的反思哲学”,反对的理由是,这种哲学一直以人的有限个体为理论结构,最终引向主体,有限物质,绝对分离。在这次批判中,黑格尔以绝对的起点,让自己展现了一种实体主义观点。黑格尔的绝对主人主性结合原理实际上是通过与实体的个人文化相结合形成而来的,个体主性结合原理也就是绝对实体主性与文化相结合的原理。事物就是在逻辑演变过程中,绝对地表现出来的,因此绝对是生命中的有机体,它绝对自己饱含发展,表现为辩证,真理是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学表现出的也是绝对,即生命中的本质与生命具有根本关联。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无限就是通过意识将无限的永恒定为真理,具有客观和普遍的必然性,黑格尔逻辑理论就是将绝对的确立成真理。黑格尔认为,真理的一种形式特点就是真理必须具有,在古希腊哲学中,真理是命运的一种形式,即你相信真理是必须的。真理是绝对的确立。黑格尔认为,一种必然的形式是证明。绝对自己显现的过程是解除蔽性的过程,事物自身所显现出的逻辑性和主体对事物逻辑的把握是一种逻辑性。绝对是真理,我们将绝对的上升到真理,自我是自我的前提,从逻辑上无规则形态中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容。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本质,进入内外统一,最后达到绝对性。哲学历史是发现绝对思想的一段历史,它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在黑格尔看来,只有将绝对提升为“精神的上升”,它才能将其不过渡到别的东西。黑格尔精神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普遍性、特殊和个体统一原则。

猜你喜欢
因果性先验黑格尔
阿尔茨海默症三网动力学因果性分析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基于无噪图像块先验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基于自适应块组割先验的噪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自动化学报(2017年5期)2017-05-14 06:20:44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论培根对古代哲学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论培根对古代哲学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基于平滑先验法的被动声信号趋势项消除
先验的废话与功能的进路
东南法学(2015年2期)2015-06-05 1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