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 杨永春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 贵州 都匀 558000
苗族在数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苗族蚩尤文化是上古时代农耕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精髓。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被擒杀后,其部落或融入炎黄部落,或向南向西艰辛迁徙,有的来到了贵州,来到了黔东南,来到了丹寨。丹寨苗名称为fangbyul(音:方尤),“方”意指地方,“尤”为蚩尤部落后裔,即蚩尤部落后裔生活居住的地方。丹寨县是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生活着苗族、水族等21个少数民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5%以上,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丹寨,蚩尤部落后裔生活居住的神秘之地,这里留下丰富多彩的蚩尤文化遗迹。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目前已获得7项国家级、15项省级、22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苗族有100多个支系,其中丹寨苗族就有8个支系,苗族支系之多,是其他县、市无法比拟的。丹寨苗族崇信的鬼神与相关巫术仪式曾经多达百余种。本文将以丹寨苗族“扫寨”祭祀仪式、“开秧门”祭祀仪式、“栽花树”祭祀仪式发生的变迁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以探讨丹寨苗族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扫寨,苗语叫“虾昂”或“迁夺昂”,有的苗寨叫洗寨,或叫扫火星。这个习俗在苗族中延续了几千年,是苗族苗寨的一种全寨性防火保寨的祭祀活动。丹寨县苗族村寨每年的粮食作物收完到过苗年后,村寨都要举行扫寨活动,扫寨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活动,意在消除寨子里鬼神,保佑寨子风调雨顺,除病消灾,五谷丰登等。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用土灶烧柴火煮饭煮菜煮猪食,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火灾,加上寨子周边山上山火频发,没有什么消防器材,人们生活在火灾威胁的阴影之中。扫寨活动必须选择在每年的龙场天的下半月举行。扫寨活动有:一是灭掉旧火换新火,苗族人信奉旧火用久了容易出事,换上新火才安全。二是躯逐“火灾鬼”,保佑不发生火灾。三是祭祀火神。具体过程:如果本寨子决定要举行“扫寨”活动,那么就由寨子里威望高的老人召集一些人商量具体事项,选定吉日,然后通知全寨。活动开始当天,寨子路口安排人把守,同时用芭茅草打个茅草标悬挂在寨门表示封寨。活动期间,本寨子的人可出不可进,寨外的人一律不可进,如果有外人不听招呼,闯进寨子,那么这次扫寨的所有开支就由他负责。
扫寨时,要在本寨子找两个属龙的后生,一个挑着桶,桶里装着水、青苔、浮漂等,一个用草绳牵着一只水鸭、一头黄牛,跟着道师。道师走在前面,手上拿着三棵芭茅草,边走边即兴念经画符驱赶,全寨子的老老少少男人跟在后面齐声呼喊,每家每户,一家家的进去,用桶里装的水把每家的火都浇灭,这时,每家每户都不能点灯。在浇灭火的过程中,道师都要手舞芭茅草念上几句话,说我们寨子有多少户,多少人,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好我们村寨,不让鬼神、火灾等在我们寨子出现。拿着用稻谷草编制而成的稻草船的人撮点冷灰放进稻草船内,做完这些,继续跟着道师去第二家,跟前一家的仪式一样,再做一遍。然后,一次次的重复,直到扫完全寨。道师和两个属龙的后生要穿长杉子衣服,头上包着布巾。扫寨只用黄牛,不用水牛,因黄牛代表火,水牛代表水。扫寨结束后,把鸭、黄牛牵到河对岸,把装有各家各户冷灰的稻草船放入河中,让它随水顺流远去,这样,表示骚扰寨子里的大大小小鬼神已被驱赶出寨子。然后由道师主持,把鸭、牛宰杀。杀好牛后,把牛肉分为一小块一小块的,分发给每户人家的男人,得到牛肉后,几个人一伙就在寨子外面煮吃起来。参加煮吃活动的只能是男人,女人不能参加。煮的饭菜必须吃完,如果今天吃不完,明天继续吃,吃完后,烧一大锅热水把锅碗筷洗干净,簌口洗手洗脸干干净净后才可以回家。杀牛的男子,杀牛刀只能向下砍,不能向上或斜着砍,杀完牛后,该头牛的牛心归杀牛的男子,以资鼓励。道师如果不是本寨子的人,扫寨结束后杀牛时,要给他留一条牛尾巴和一只牛腿,让他带回家。道师如果是本寨子的人,那就不用给他。扫寨仪式全部结束后,由本寨寨老带上一点米,一点酒及3.6元钱到外面寨子去讨火,讨得新火后,用新火在寨子外面点燃一笼大火,然后由寨老分发新火。每家每户跟寨老取新火时,要交给寨老一、二角钱,意为讨火钱,讨到火后,人们从此又可以烧火点灯了,想到本寨走亲访友的人也可以进寨了。一场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扫寨活动就此结束。
这种扫寨、扫火星的习俗,长期以来,对那些村寨连片居住,房屋建在山坡上,每家的房屋靠得很近,山路狭窄不平,没有消防通道,环境恶劣的村寨,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避免村寨火灾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多年来,苗族村民温饱没有解决,更没有消防意识,购买电器时鉴别能力差,图便宜,买了很多伪劣产品。再加上村民使用电线,只要通电,不管老化、不管裸露现象严重,使得苗寨因使用电器而火灾事故频发。
社会环境日新月异,手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各种车辆等现代化产品进入苗家,年轻人外出打工所见所闻等等,导致村民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文明风尚得到有效提升。村寨整洁卫生了,寨子都有消防水池,有灭火器,村民乱搭私接、随意堆放柴草的陋习少了,掌握消防常识、森林防火安全知识等的人多了。人们不断地认识到开展扫寨活动是不能保证寨子安全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现在每个村都成立了消防安全工作组,寨子里有村民消防队,具体负责开展农村的消防安全巡查、防火检查、义务宣传等日常基础工作。只要寨子里不发生火灾都很少举行扫寨祭祀活动了,即使举行祭祀仪式,人们也不再感到神秘神圣,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娱乐活动。
苗族人相信动物有灵魂,相信植物也有灵魂。苗族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每年插秧前的“开秧门”祭祀仪式,从古延续至今。苗族先民几千年前在黄河中原一带发明和掌握了稻作技术,水稻加工成粮食成了人们的主要食物,当人们饥饿魂不附体,精疲力竭时,只要吃上米饭,立马精力充沛,就可以去从事各种活动,追求理想目标。远古时代,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和愚昧,就认为力量的源泉是神灵赋予的,既然如此,稻谷是有灵魂的,那么对培植这种有灵魂的作物,必须敬重、敬爱、敬养,让其感恩馈赠,以获得更多的收成。所以,每到栽秧时,都要举行一个非常神圣的仪式——“开秧门”祭祀仪式,以此招集稻谷魂到田中来驻守,保护秧苗茁壮成长,直到秋天获得好的收成。此外每逢六月六,稻花魂要到天堂去跳舞,这时要缝制新衣服送给稻花魂穿,缝制给稻花魂穿的衣服是用棕粑叶做的,所以,这时必须抱棕粑吃,这样才得到材料制作衣服。制作稻花魂穿的衣服也要讲究,必须把解下来的棕粑叶洗干净,然后用3到5张(单数)卷起来抱米捆好,拿去插于田角处,叶子尖朝下插。
开秧门要选用田块,选用做开秧的田,必须请祭师占石卜,一个寨子的田,要逐块依次占石卜,占到哪一块田石头摆动了,才能用作开秧门的田。如此每年栽秧,必须由这块田的人家首先举行开秧门仪式,然后全寨人才能随后栽。开秧门还要选择良时吉日,一般选用猪、兔、龙、虎场天为最好日子。
“开秧门”时,村寨里要挑选一个身体健康、身手敏捷的人,在凌晨三至四点,来到用作开秧门的田边面朝东方,焚香点烛,念开秧词“开秧门”请种子女神,芦笙师吹芦笙请祖宗。然后把几根芭茅草和白刺藤(单数)捆在一起,和一把秧苗(单数)栽在这块田的中央。天亮后,杀猪、杀鸡、宰鸭,吃着多种颜色染成的糯米饭喝着酒唱着苗歌庆祝。活动结束后,各家各户就可以开始插秧了。
现在,苗寨集体举行“开秧门”祭祀仪式活动少了,都是各家各户选定一个吉日,自己去山上取芭茅草和白刺藤(单数),把它们扭成一把和田里取的几蔸秧苗(单数)一起栽插在田的中央,就算“开秧门”了,之后,根据自家的秧苗长势,择日栽插秧苗。也有的人家,不开展任何祭祀仪式活动,秧苗长到合栽插了,他家就开始插秧。举行“开秧门”祭祀仪式,对今天苗寨的村民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千百年来每年举行“开秧门”祭祀仪式,稻田亩产量仍然是几十斤,靠天吃饭,老天“变脸”,粮食就会减产甚至绝收。稻田亩产量从几百斤到现在的亩产一千斤以上,几十年的时间,这样的产量巨变,苗族村民是亲眼看到、亲自实践、亲手收获的。他们都深信粮食产量的高产不是鬼神给的,是良种良法、科学种田的结果。
在丹寨县苗族村寨,有老人老房的人家,在房子堂屋中间朝向太阳升起方向的房柱下面,都栽有‘花树’。小孩称为“栽花树”,老人称为“添梁”。苗寨里如果有某个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浑身无力,家里面都要给他“栽花树”,有的人家即使家里人没有异样,老人也要给他们“栽花树”,用以保佑他们一生平安。谁家要“栽花树”,一般都要先去约好巫师,巫师根据本次要“栽花树”对象的生辰八字择定好“通师”(即巫师举行祭祀活动时的助手),“栽花树”对象的生辰八字和“通师”的不能相克。“通师”要帮助主人家准备好必要的祭祀品,酿制糯米甜酒、烧烤酿制米洒各一缸,酿制时不能赏试,要一锤定音。到田里去抓一至二指宽的活鲤鱼,数量以客人多少而定,但抓的活鲤鱼数只要单数,不要双数。蒸熟的拌有各种颜色的糯米饭一箩,鸡、鸭各一只,八九十斤重的架子猪一头(男性“栽花树”用公鸡、公鸭、公猪,为女性用母鸡、母鸭、雌猪)。同时家人还要与“通师”一道到金竹林地去找一对两根相联、高矮大小一样、节疤整齐、枝密叶盛、没有断枝、没有落叶的金竹,找到后,如果这对金竹是山坡上无主人的,那么就放上一点糯米饭、倒上一点酒,就可以小心翼翼地把金竹连根挖出。如果是有主人的,征得主人家同意后,就给主人家一点糯米饭、一点酒、三元六角钱,才能把金竹连根挖出。
“栽花树”时,得到通知的亲戚朋友按时到来,有的抬一挑谷子,有的带一把谷穗,有的随身带钱。到了“栽花树”的人家,就作为“添寿”的礼物。来的人越多,添的礼物越大,寿就越长。
当天傍晚,“通师”带领家人到外面3个人家或5个人家的田地去取土,被取土的人家,在寨子里必须是富裕而且家里成员身体健康、无灾无难的人家。把取来的土搅拌好,然后和金竹连根栽在堂屋向东的中柱下,把亲戚朋友送来的谷子、稻穗及钱等放在“花树”四周,主人家的祭祀品摆在“花树”前。晚饭后,巫师在“通师”的协助下举行仪式。这时,巫师的头用黑色围腰布包裹起来,不能看见外面,一边口念巫词,一边不断地抖动双脚,这时,巫师在“阴崽”的“护送”下到了天庭,在天庭里请掌管人寿的天神下到凡间来领受祭品。之后,巫师要来一个簸箕,中间放一个土碗,土碗里放半碗米,米上倒置一个鸡蛋,亲戚朋友们一个个到土碗前,用手抓米放在立起的鸡蛋上,放上去的米如果掉下来,那就要喝一杯酒,喝完后再放,如果不成功,就要再喝一杯酒,一直到米不掉下来为止。放上去的米如果不掉下来,巫师就把它装进一个挂在金竹上的小布袋里,这就意味着亲戚朋友已经帮助主人添了“寿”。仪式期间,打酒只能用葫芦制作的瓢来打酒,不能用其他材料做的瓢来打酒。主人和“通师”向亲戚朋友敬酒,让所有的人都喝到为止。然后,用木盆(只能用木盆,其他材料的盆不能用)装着糯米饭来分发给客人,每人分得一团糯米饭,一条煮煮熟的小鲤鱼和一点蒜泥(如果客人多,半条煮熟的小鲤鱼也可以)。得到这些东西后,客人三三两两就各回各家去了。此次“栽花树”祭祀仪式到此结束。“花树”要立在堂屋柱下保存下来,挂在金竹上的小布袋要永久挂在金竹上。亲戚送来的钱,只能用在“讨寿”者身上,不能他用。“讨寿”者可以用它看病,买衣服,也可用它去请银匠打制银手镯或“银项链”,时刻戴在身上。
现在,苗族人家“栽花树”祭祀活动逐渐少了,只有个别老人为了保佑自己的亲人身体健康,一帆风顺等才搞“栽花树”,他们认为神药两解心里更踏实。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取得迅猛发展是推进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因素,以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而得以解决。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农村医疗卫生的建设,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让贫困群众不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丹寨县近年来已将贫困人口慢性病、重大疾病等医疗救助保障纳入政策性全兜底,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群众生病到医院看病已成为农村新潮流新气象。
综上,笔者通过对丹寨县苗族“扫寨”“开秧门”“栽花树”祭祀仪式展开的陈述以及变迁动因的分析,初步探讨在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中,民族信仰没有消失,而总是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是苗族文化现代化必须要把握的问题,它从根本上说明,苗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文化变迁的规律,这个规律才是苗族文化现代化的根源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