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编戏剧《中国孤儿》看孔子思想对伏尔泰的影响

2021-03-08 07:34:57俞月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伏尔泰孤儿孔子

俞月美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孔子是悠长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孔子思想则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对西欧很多国家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革命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传播,它给当时处于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展现了一个极其强大、文明和富裕的东方大国。16、17 世纪,欧洲人通过来华耶稣会士的论著逐步了解了孔子以及孔子思想。其中,《中国贤哲孔子》(《Confucius, Philosopher de la Chine》) 一书对孔子思想的传播意义最为重大。该书对孔子赞誉有加,孔子的声望也逐渐为欧洲人熟知。由于耶稣会士对孔子及其教义的正面评价,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大体上对孔子和孔子思想持有肯定的态度。他们在反抗当时的封建君主制和教会制度的过程中发现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在提倡理性和智慧治国了。孔子由此被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称为“18世纪启蒙思想的先师”。

已故原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将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称作“18 世纪法国‘中国热’潮流的主要始作俑者”。(耿昇,2004)那是因为,伏尔泰始终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文化。他痴迷于中国文化,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中国为理想国度。在他的《哲学通信》(1733)中,他称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英明最好的国家”[1]。在其虚构作品《斯卡门塔多航海记》(1979)中,伏尔泰说中国是一个“自由和和善”的国度。他称17 世纪始就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能比得上中国,因为管理中国政府的官僚都要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才能上位(《风俗论》,1756)。伏尔泰深信是孔子的教化使得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宗教大放异彩。对伏尔泰来说,孔子是一位贤哲,品格极其高尚,绝不会屈尊去欺骗世人。(宋太贤,2014)因此,孔子是伏尔泰亲华思想的核心。

1 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

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300 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20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的改编剧本,是伏尔泰基于马若瑟译稿的再创作。据说,伏尔泰创作《中国孤儿》是为了回应当时法国思想家卢梭对中国的偏见,因为卢梭在其著作《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中,将中国视为一个“受文明腐蚀的国家”,其子民没能因科学而净化心灵和勇于为国捐躯,反而成了甘于忍受鞑靼人野蛮蹂躏的“奴才”。

改编后的《中国孤儿》虚构了一个跟《赵氏孤儿》有些相仿的故事。剧情大致如下:成吉思汗攻陷燕京,下令搜查皇室遗孤,前朝旧臣张惕把遗孤藏在皇陵,然后献出自己的儿子顶替遗孤,其妻伊达梅不忍自己骨肉被杀,于是入宫见成吉思汗,并情愿代替遗孤去死。成吉思汗发现自己曾拜倒在伊达梅的裙下,且旧情难忘,提出只要伊达梅改嫁给他,所有相关人员兼可赦免。然而伊达梅宁死不从,决定与张惕一同自刎以报宋朝皇帝知遇之恩。成吉思汗终被感动,下令赦免张惕夫妇,并允许其抚养遗孤。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剧在故事发生的时间、中心情节、主题和人物身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深入挖掘后,我们可以发现,两剧都宣扬和肯定了儒家伦理思想。(黄怀军,2002)《赵氏孤儿》通过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述,展现了善与恶、忠与奸的戏剧场面,歌颂了以程婴等人为代表的一系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悲剧人物形象,宣扬了“仁爱”“信义”的儒家伦理准则[2]。伏尔泰通过人物的改塑,将原剧中主人公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加以尽情发挥,精心塑造了张惕夫妇这样一对集中国道德于一身的代表人物。《中国孤儿》重塑张惕夫妇的形象,旨在宣扬中国的道德文明,宣扬孔子思想。

2 伏尔泰的自然神论观和孔子的渊源

伏尔泰对于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尊崇,为他赢得“欧洲孔子”的称号。当然,伏尔泰对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尊崇源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他寻求拯救法国出路的过程中,他崇尚政治和宗教自由,寻求宗教宽容。他把宗教狂热和缺乏宽容视为“卑劣”的行径,并用“粉碎卑劣”的口号来抗击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和禁锢森严的天主教会。虽然他的直接矛头是腐败堕落的天主教会士,他实际指向的是天主教的根基——《圣经》本身。《圣经》包含很多上帝创造奇迹的内容,是一种天启宗教。伏尔泰认为跟耶稣有关的奇迹,如病人的康复、死者的还生,特别是基督的复活,都令人生疑。对伏尔泰来说,理性之外的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迷信。所以,早在康德之前,伏尔泰就提出了“理性界内的宗教”的概念。

虽然伏尔泰不相信东正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宣扬无神论。事实上,伏尔泰认为即便是不好的宗教也比没有宗教强(《哲学辞典》)。他在《论宽容》里论及宗教的重要性时说:“宗教对既成社会来说是需要的。法律处理看得见的罪,而宗教则处理看不见的罪”。伏尔泰认为无神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人类需要上帝来维持道德标准,对上帝的信念能约束人们犯罪。他甚至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3]。伏尔泰的这种既批评包含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基督教,又反对无神论的思想即自然神论宗教观。自然神论在理性的基础上承认上帝的存在,但认为上帝在将世界这台机器发动起来之后就退居幕后,听凭世界按照自然法则存在和发展下去。伏尔泰基于自然神论的观点,批评《圣经》和天主教的迷信。除此之外,他极力反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宗教狂热”,认为“宗教狂热”是欧洲的宗教战争和宗教团体被迫害的罪魁祸首,如法国的“胡格诺教派大屠杀”。他提出理性主义是治愈宗教狂热引起的宗教不宽容的良药(《论宽容》)。

绝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自然神论起源于西方,但也有学者认为东方的孔子思想是欧洲自然神论的基础。他们认为,自然神论是来华传教士在翻译孔子教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伏尔泰尊崇孔子思想,首要的是尊崇孔子的“天道观”。孔子和子贡的如下对话经常被用来研究孔子的“天道观”:“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我们认为,这里孔子是想告诉子贡:做学问不能一切靠教师,而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认为离开我不行;离开了我,你们照样会有所述,就如同离开了老天爷,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一样。孔子在这里指的天很显然不是主宰自然界的神,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与天或神无关。在他眼里,自然界摆脱了天或神的主宰,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动、发展和变化,天或神是不能干预的[4]。这与伏尔泰的自然神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作为一种哲学体系,最接近自然神论,因为它既不迷信也不狂热。他认为孔子全然就是一个理想的自然神论者,他期望能利用孔子思想来克服欧洲宗教的不宽容和狂热。

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博大而无所不容,它与当时的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和平共存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孔子思想的宽容精神。他认为孔子的教诲在于劝人向善,以德教人,既没有狂热的迷信,也没有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在他的《风俗论》中,伏尔泰如此评价孔子:“中国人的孔子并不是给予世人新的世界观和教义的想象。他既不做神启者,也不做先知者;他只是一位传授古代律法的贤明官吏……他只用伦理道德来循循善诱世人,而不是给世人宣扬任何教义和神迹”。《论语·述而》确有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可见,孔子对鬼神说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是厌恶和不耐烦的。在伏尔泰看来,孔子的思想是纯洁的、严肃和人道的。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就是孔子的教规为世人所遵循的时代。伏尔泰正是通过对遵循理性、自然和为善之道的孔子思想的由衷赞美,表达了他对理性和自然宗教的向往与追求[5]。孔子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启蒙思想家们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不宽容的一面旗帜。

3 伏尔泰的社会政治观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渊源

而伏尔泰对孔子的迷恋可从他悬挂在书房里的孔子画像窥见一斑。画像底部更附有赞美诗一首:唯理才能益智能,但凭诚信照人心;圣人言论非先觉,彼土入昔奉大成。(Helman, 1788)伏尔泰隐晦地把孔子跟基督和穆罕默德,认为孔子比基督高明得多,基督被自己的人民背叛,而孔子则被世人所尊敬;基督只是禁止人作恶,而孔子则劝人行善。

伏尔泰曾说:“我在《中国孤儿》中谈论孔子,让一个鞑靼人在这位古代立法者简洁而令人赞叹的教诲面前感到震惊和羞愧……我已对剧本作了许多修改,为的是大胆宣扬孔子的教诲”。因此,他笔下的张惕就是集中国美德于一身的“圣人”,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化身。(钱林森,1988)伏尔泰称他的《中国孤儿》完美体现了“理性、智慧”的中国人战胜“愚昧、野蛮”的鞑靼人的优越性。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征服者反而被中国精神特别是孔子的伦理思想所征服。因此,说《中国孤儿》折射出伏尔泰对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崇拜,一点也不为过。他公开声称他是遵循孔子的教诲写成了《中国孤儿》一剧,正如这部剧的副标题——“孔子伦理五幕剧”。

伏尔泰对孔子思想的崇拜,对以这种伦理道德为主体的中国文明的崇拜,不仅是一种审美渴望,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理想的追求。“伏尔泰解读中国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中国的开明君主制反对法国的绝对君主制。”(黄可波,2003)伏尔泰生活时代的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极盛时期,法王路易十四独揽大权,中央政权空前强大。作为法国乃至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迫切需要一种道德规范来匡正当时堕落腐化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正如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我看到他历史长,人口多,勤劳精敏。他的君王的权利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第四幕,第二场)在大义凛然的张惕夫妇前,成吉思汗顿悟了王道和霸道的区别,俯首称臣。正如孟子所言“以力假仁者霸,以德假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 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代表蛮力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反被代表文明的张惕所征服。在伏尔泰看来,正是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都具有完备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中国的政府则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皇帝的谕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在中国,政府也要遵守法律,它必须以增进人民的福利为第一要务,人民则把君主、官吏看作家长,尊重并顺从他们。因此,中国是开明君主制的典范。(黄可波,2003)而成吉思汗就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不可否认,当时的伏尔泰急于为法国寻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模仿对象以达到讽刺法国封建王权的目的。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辞海》1989)《说文解字》把“仁”理解成由人和二两个字构成,而二在古代就是心的简化,即发自内心地爱人。孔子提倡“仁政”即“德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向仁,子曰‘爱人’”。此处“人”指人民大众。而《中国孤儿》中成吉思汗所臣服的其实就是王道即儒家的仁德政治。孔子思想的“仁”学以其现实性、广博性、理想型和深刻性激励和影响了伏尔泰。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政权;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实行“德政”[6]。

4 伏尔泰的贡献和局限性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之所以有别于原著《赵氏孤儿》,根本原因在于伏尔泰自己的主观需要。他对中国特别是孔子思想的发现为他从根本上反思欧洲文明与基督教提供了契机。通过褒扬孔子思想来抗击当时的宗教狂热和不宽容;通过标举“文明战胜野蛮”提出他作为启蒙运动领袖的思想主张;又通过宣扬开明君主制严厉抨击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7-9]。可以说,伏尔泰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孔子思想批判当时的欧洲文明并提出了解决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伏尔泰对于中国文明的认识具有历史的片面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他过度美化了孔子思想,并没有看到孔子思想本身的局限性。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接受外来文化,从来都是按照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加以接受和融合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也不例外,他正是按照自己民族的文化模式,特别是按照自己的宗教立场和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赵氏孤儿》进行了改编。

猜你喜欢
伏尔泰孤儿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8
伏尔泰的机智
孤儿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9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 05:36:22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8
自然的法则
读者(2010年18期)2010-04-09 01:03:43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0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