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彬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近年来国务院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提出的实施意见,也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改革机遇,迎接时代挑战,积极探索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
式,为社会输送敢闯会创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双创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也是数字经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数字经济时代,双创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紧抓时代机遇,顺利走上创新创业的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比例, 双创人才的培养也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对于数字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更易于接受和适应, 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到来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时代的到来,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双创人才的培养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还有利于锻炼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要素,掌握实施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优于常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有效引导大学生自由创业、放飞梦想、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还能实现其自我价值的体现。
信息时代, 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已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个每天充斥海量信息资源的时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已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应用[1]。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数字经济的相关技术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字经济新思维。 同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开设相关的课程,传授创新创业知识, 将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此外, 学校还可邀请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校友进行创新创业经历的演讲或兼职创新创业指导,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保证学生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的行业环境和创新创业风险有着明确的认知度,掌握电商平台商业模式及其开发的过程、 平台设计及技巧等。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以支持大学生创业。 一些高职院校也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通过创业实践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使学生不仅具有数字经济思维还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如决策力、领导力、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利用数字经济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开展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实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使学生能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如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涉及的各个环节、 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市场的评估、融资、创办流程、风险管理等,做到学以致用。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 构建数字经济校企合作的平台[2]。并制订与之配套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其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意识、设置专业的课程,旨在提高其基本知识, 最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实践活动,以创业项目为引导,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的创业过程。通过数字经济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业的过程、从中学习创业的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社会输送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3]。
要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 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双创精神、双创意识培养为主线,双创能力培养为主阵地,通过认知、训练、实践、实战进阶式方法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阶段、按步骤、递进式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五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4]。
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识(启蒙)教育、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学生通过了解所学专业对应岗位要求、具体工作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及专业领域、岗位工作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点燃学生创新创业欲望。
第二阶段主要是课堂教育教学,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设置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完善专业课程考核手段、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将“创新创业”学习效果列入考核范围,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是否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5],如创新创业类活动、比赛、调研、论文、专利、课题等。进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免疫力与抵抗力。
第三阶段主要是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通过该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得到初步的创新创业想法、创意,通过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的指导,将初步的想法、创意转换为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学校或企业的众创空间等平台开展项目研究、训练与同行比拼实践,进而积累经验,项目在打磨、孵化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责任感、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水平。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建议以行业标准为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融合,实景讲授与学习相结合,使课程教学项目化、课程学习实战化。 进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融合方法有3种, 一是通过各级各类大赛检验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知识激发求知欲、 提升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水平积累行业经验; 二是通过校企社政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与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通过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深入企业、推动孵化,认可学生劳动成果、给予创新创业动力[6]。
3.3.1 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
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开设创新创业先锋班。一是通过统筹规划成立以教学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建立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或创客空间并开设创新创业先锋班, 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创新创业欲望强的学生。 二是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组织,指导、引领全校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三是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彩虹人生等大赛,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激发求知欲,积累实战经验提升技能水平;四是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该校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及创新创业规章制度。
3.3.2 打造高水平双创导师团队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 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教师、难点在教师,出路也在教师。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好地与专业相融合。因此,打造高水平双创导师团队势在必行。第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第二,建立分行业、分学科、分地区、分层次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鼓励创新创业导师跨校、跨区活动,鼓励入库导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进校园活动; 开通线上咨询服务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 群、钉钉等进行实时在线答疑解惑。第三,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在岗创新创业,考取相应创业资格证书,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评优评先评奖、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7]。
3.3.3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应与专业型人才评价有所区分, 应鼓励学生向“质疑、奇想、辩论”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敢想敢闯会思会创。 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冒险的精神。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议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来检测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模块教学,制定方案、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8]。
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性评价中,第一,主要对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技能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评价,但评价的侧重点是其是否能通过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评价过程应为实时动态的,不是固定僵化的。并且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创新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9];第二,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参考行企标准设置评价体系,将原来“各自为战”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与行企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进行融合,将单一的校内知识评价融合校外技能评价, 将教学过程评价融合生产过程评价、 将课程内容评价融合岗位条件评价等,亲身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价,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3.4 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校内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周”“创新创业活动月”开展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依据不同专业、年级的特点定期开展量身定制的活动、讲座、比赛、项目等。 如大一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讲坛、创意比赛等;大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思维导图设计比赛、“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创业调研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大赛等;大三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大赛、专业成果展示活动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10],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进而营造浓郁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专业水平、劳动创造价值意识和创新创业动能。
校外,给予机会,安排学生到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到校内正在跟岗和顶岗实习的企业参观学习, 身临其境接触体验学生将来的实习岗位,做到心中有数;制造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观企业,通过了解企业技术成果、了解行业标准,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文化视野;创造机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师生共创、产教深度融合[11],以学生为主攻关科研课题,通过亲身调研、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敢闯会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