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属性探析

2021-03-08 04:35庞国太王瑞颖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花伞河东民俗

庞国太 王瑞颖

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带,位于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地区,有着“中华历史的主要发源地”和 “华夏文明的摇篮”之称。在岁月长河的绵延流淌中,河东地区的历史文化不断发展演变,无数绚丽多彩的河东民俗舞蹈也随之孕育而生。激情万丈的万荣“花鼓”、欢乐祥和的蒲州“花伞”、灵活多变的西石“花鞭”等舞蹈,无不彰显着河东大地的淳朴民风与河东百姓的乐天性格。

一、河东民俗舞蹈的文化形成

河东民俗舞蹈是根植于河东地区人民群众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入的一种民间舞蹈类型。在岁时节令的民间社火中、在乡间村头的盛大集会里,随处可见当地民俗舞蹈的身影。它是由河东民俗文化生活直接演变发展的产物,也是河东人民内心情感的真实寄托,更是河东地区精神风貌的完整传递。河东民俗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地域环境和人文风貌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一)复杂多样的地域环境

位于黄土高原的河东大地是以盆地地形为主,东依中条山,北靠韩信岭,西与陕西为邻,南与河南接壤,交通相对闭塞,地貌结构复杂多样,千沟万壑,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陡西缓之势。其傍山地带水源丰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旱少雨。

在这样独特的地域环境影响下,河东人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性格特征。高山环伺造成的交通闭塞,导致河东本土居民信息封闭,思想传统,形成了憨厚老实、不善变通的性格特点;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使得当地居民与黄土地有着无法言说的深厚情感,形成了热爱家乡、勤劳质朴的良好品质;受黄土高原风沙侵袭的影响,河东儿女凝炼出了坚毅刚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

(二)历史悠久的人文风貌

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地区,亦称“晋南”,古称“河东”。“河东”者以雄居大河之东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180万年以前,河东地区就是中国原始人类的聚居地,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火和工具。因此,西侯度人被称赞为中国人类的始祖。据《殷周制度论》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可见河东地区是尧舜禹时期的中心都城。五帝时期的先民们也聚居过河东一带。如:夏县的嫘祖养蚕、稷山的后稷教民稼穑、平陆的傅说版筑、闻喜的董夫豢龙等。种种史料奠定了上古时期河东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可见,中华民族发祥于河东地区,中华文明之根也诞生于河东大地。

河东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悠久的人文风貌造就了其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受黄河水哺育的河东人民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人文历史,无不印刻着只属于河东人的文化烙印,对黄土的眷恋、对黄河的热爱,形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历经时代的发展与演变,终于孕育出了系着土风升华的河东民俗舞蹈。

二、 河东民俗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东民俗舞蹈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鼓舞、秧歌舞、灯舞、综合类乐舞(高跷、狮舞、龙舞、旱船、背棍、抬阁)等。以运城为主要研究区域,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万荣的花鼓、蒲州的花伞、西石的花鞭,它们都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地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演变,河东民俗舞蹈逐渐陷入了艰难求生的境地。

(一)内容陈旧

民俗舞蹈来源于百姓的生产生活,具有强烈的自娱性和群众性,在一代代传承人的精心呵护下得以流传下来,伴有浓郁的原生态乡土气息,是未经艺术加工与美化的传统民俗文化。因此,传承下的舞蹈内容多是单一的动作形态或简单的步伐动律,适合在社火中列队走场演出。每年当地民俗活动中上演的河东民俗舞蹈由于无人创新,因此舞蹈节目也多是固定剧目的连番上演,或是新瓶装旧酒式的演绎。

(二)观众稀缺

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观众是舞蹈艺术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柱。在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浪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喜欢现代舞与流行舞文化,河东民俗舞蹈的传统内容与形式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审美要求,导致河东地区传统的民俗舞蹈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观众呈现严重的下滑趋势。

(三)演员匮乏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前往城市生活,生活的忙碌让大家无暇顾及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发展,导致了民俗舞蹈演员的逐渐匮乏。另外,由于观众稀缺、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造成当地从事民俗舞蹈演出的行业人员为了生存不得不改行谋生,这也是河东民俗舞蹈缺乏演员与传承人的关键原因。

(四)面临失传

由于河东民俗舞蹈演员与观众都在逐年减少,愿意认真踏实地学习传统艺术的人更是屈指可数,随着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长,河东民俗舞蹈将出现传无可传的现象,即将面临着传承人断代的危机。

三、 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属性

造成河东民俗舞蹈诸多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的河东民俗舞蹈缺乏创新,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艺术欣赏需求。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河东民俗舞蹈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把握河东民俗舞蹈的发展脉搏,探寻出当代社会赋予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属性与文化内涵。

(一)舞蹈风格的独特性

舞蹈风格的独特性是一切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区别于其他民俗舞蹈的标志性符号,也是当地舞蹈文化璀璨光芒的直接映射,河东民俗舞蹈的独特性也存在于它悠久的民俗舞蹈文化当中。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河东大地地域辽阔,民俗舞蹈种类繁多,以运城为主要研究区域来说,万荣的花鼓、蒲州的花伞、西石的花鞭等河东民俗舞蹈都绽放着只属于它们的独特艺术魅力。

晋南的鼓舞艺术因其恢宏的气势与高超的技艺而盛名远扬。其中,万荣“花鼓”是晋南最具代表性的鼓舞之一。被誉为“花鼓之乡”的万荣,凭借低鼓、高鼓、多鼓三种表现形式,完成了花鼓中的诸多高难度技巧,形成了上身豪放洒脱,下身扎实沉稳的动作特点。尤其是在多鼓的表演过程中,舞者身上最多可系十多个鼓,动作更是复杂刺激,极具感染力。刚劲有力的阵阵鼓声配合左旋右转的灵动舞姿,让万荣花鼓实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一招一式尽显河东儿女豪放率真、淳朴热情的地域文化特色。

蒲州“花伞”,即蒲州伞秧歌,又称“亮宝”。相传在唐朝时期,蒲州的家家户户都要在年节或祭祀时向神明亮出自家的珍宝表示诚意,以祈求得到上苍庇佑。他们将珠宝、金银等物件搭配上铃铛、吊穗、小镜子等装饰,全部分散粘在各个竹条上端,再将这些竹条分成三部分扎在一根长约六尺的竹竿上,共扎三层,竹条因悬挂重物受力而向下弯曲呈伞状,十分花哨好看,当地居民故称其为“花伞”。花伞舞绚丽多彩的道具配合上俏丽优美的舞姿让人眼前一亮,高超、惊奇的舞姿给观者带来美好新鲜的视觉享受,极具蒲州地域文化特色。花伞的非遗传承人胡曼老师说:“花伞就是亮宝,亮宝就是花伞。”这样简单而直接,质朴又深入的描述,让人顿悟到蒲州花伞的精神文化内核就是亮宝承载的民俗文化本身。

西石“花鞭”,又称“霸王鞭”,是产生于垣曲县西石村的一种民俗特色舞蹈。花鞭通常以竹竿或木材制成,用红黄或红金颜色将其绘制成色彩鲜亮均匀的花棍,在鞭身中间留孔嵌入铜钱,鞭子两头留有彩穗。花鞭的独特性在于将高超的技艺与壮观的列队场面相融合。在舞者表演时,会用花鞭有序击打身体的肩、臂、腋窝、背、膝、腿、脚等各个部位,伴随着鲜明的鼓点节奏与矫健的舞姿动作,花鞭绕身,彩穗飞舞,让人眼花缭乱,鞭内的铜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与器乐遥相呼应,形成热烈欢快的艺术风格。

(二)舞蹈韵味的极致性

舞蹈韵味是通过肢体动作的塑造与韵律的配合诠释舞者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感受,从而凝结而成的一种神采风韵。对舞蹈韵味的极致追求,是民族民间舞蹈得以在当代社会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法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山西民俗系列歌舞《黄河三部曲》一经首演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时被誉为“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黄河派”舞蹈艺术也自此诞生。《黄河三部曲》的三个篇章《黄河一方土》《黄河儿女情》《黄河水长流》均以黄河岸边百姓们的生产生活为主题,在说媒、洞房、娶亲等一幅幅由人民真实生活场景构成的民俗舞蹈画面中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营造出如梦如幻的黄河意境,流露出纯真动人的乡土情怀,激荡着观众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河三部曲》之所以会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其用夸张生动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黄河岸边悠久的民俗文化,诉说着山西古老的历史文明,演绎着黄河儿女坚毅如石的性格与酸爽如醋的性情。

经典的山西民间舞蹈《醋之韵》展现的是一群提着醋罐罐的山西少女们在品尝家乡陈醋时的醉人画面。醋姑娘手里的醋阵阵飘香,香醉了黄河,香醉了太行。它通过夸张的“腆腮”“耸肩”“顶胯”等舞姿与生动的“羞”“酸”“憨”等表情,将醋的“酸”“香”“醇”表达到了极致。带有浓浓山西风韵的《醋之韵》屡获大奖,运用极致的舞姿、体态、动律展现了骨子里透着酸味的山西姑娘们享受着醋带给她们的快乐,带给她们的希望。舞蹈中无处不彰显着山西女子对醋的热爱,既表达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生态度,也传递了山西的醋文化,凝炼出只属于山西的舞蹈文化符号。

通过对山西民俗系列歌舞《黄河三部曲》与山西民间舞蹈《醋之韵》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对舞蹈韵味极致性表达的追求,是通过典型的服装道具、巧妙的舞蹈构思、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现代化的舞美设计等多种手段来塑造,而这些手段使用的首要准则,就是能够将地方性的舞蹈风情韵味体现到极致,舞蹈呈现的最终目的还是将观众目光聚焦到对地域民俗文化的诠释中去。

可见,要想让河东民俗舞蹈在当代社会继续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守河东民俗舞蹈本土的舞蹈韵味,并将其蕴含的舞蹈思想与地域文化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表达到极致;通过对河东民俗文化的精髓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与吸收,才能使其渗透到舞蹈表演的每个动律、体态、表情乃至举手投足之间,才能够将河东民俗舞蹈化作一种无形的文化符号,瞬间带领观众进入河东民俗文化的审美意境,让观者不仅仅有对河东民俗舞蹈表演的视觉享受,还有对河东地域精神的敬畏与对河东民俗文化的赞赏。这,便是河东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

(三) 舞蹈文化的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在河东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进程中,由于流行舞蹈和现代舞蹈的文化冲击还有其自身存在的缺乏创新、面临失传的现象,让河东民俗舞蹈时刻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严峻考验。探其根本原因,是河东民俗舞蹈文化自身没有顺应时代滚滚向前的发展潮流所致。河东民俗舞蹈文化来源于实践生活,同时也引导着河东人民的实践生活。倘若在时代的浪潮中仍选择故步自封、一成不变,陈旧的舞蹈文化会反过来局限河东人民的当代生活实践。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对河东民俗舞蹈的文化创新是其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能够促进河东地区舞蹈文化的繁荣,加快河东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讲:“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就是我们作为艺术从业者应该去完成的时代使命。因此,在河东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对其舞蹈文化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结语

河东民俗舞蹈是河东人民社会实践生活的现实缩影与真实写照。复杂多样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悠久的人文风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河东民俗舞蹈文化,随着不同时期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河东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适应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在正确认识自身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发扬本土民俗文化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时代属性,让其舞蹈风格的独特性、舞蹈韵味的极致性、舞蹈文化的创新性,三者融会贯通,使河东民俗舞蹈在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民俗舞蹈文化中永葆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花伞河东民俗
冬季民俗节
雨天的歌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新黄
民俗中的“牛”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民俗节
漂亮的花伞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