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产业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民间工艺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1-03-08 04:35向必霜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片区技艺

金 晖 向必霜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等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放在同等高度,为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武陵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连片分属四省市交界管辖的区域,其中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州两市六县一区、宜昌市的长阳和五峰两县,湖南湘西州一市四县、张家界市二区(县)、重庆市二区(县)以及铜仁市七县等,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人口分布广,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民间工艺在该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传承和发展农村民间工艺契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2]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因此,研究和探讨乡村民间工艺传承的路径,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实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提供活态传承的文化资源

民间工艺能够为乡村的文化产业提供有效的资源。整合零散的民间工艺传承人,能够创造性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助力乡村经济文化建设。

科学地保护民间工艺,除民间工艺的传承主体传承人外,还涉及政府、学界等诸多系统。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3]的原则下,有针对性地建立武陵山片区民间工艺保护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遵循民间工艺传承的自然规律下,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及拓展发展空间,是实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民间工艺的原生态传承是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基础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4]。武陵山片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因而形成的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不尽相同,表现在民间工艺上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其中囊括了木工、木雕、根艺、金石工艺、土陶、篾(藤)编、西南卡普、绣活、染织、纸扎、漆艺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传承项目。

尽管武陵山片区有大量的民间工艺传承项目,但是民间工艺的传承人不集中,分布较散、泛,生活在集镇或县城的不多,大部分传承人都生活在县城或县城以下的村镇,那里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并且多数传承人经济条件不好,生活困难,在项目的传承、推广等方面均存在有诸多问题期待解决。

对物质获取是人类最基本生存条件的第一需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5]要改变乡村民间工艺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在整体上保护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空间,包括各种民俗活动、民间信仰 、生活习惯等,这些是民间工艺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传承发展的平台。例如,湖南湘西州龙山县捞车河土家族织锦村、龙山县城的织锦传习所,贵州铜仁市的江口造纸博物馆等,就是根据民间工艺传承的现实情况建立的生态保护场所,把民间工艺搬进固定的场所,让艺人在此带徒传艺。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传承问题,而且还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因此,保护好乡村民间工艺的原生态传承,就是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性条件。

(二)解决民间工艺“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从目前民间工艺传承人的生存状态看,极少数传承人家庭比较富裕,大部分传承人家庭生活质量较低。大多数工艺传承人文化程度低,无固定工作,生活相对窘迫。民间工艺极具地方性特点,传统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让它们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和需求市场,为了生计大多数传承人要外出打工,用其他的途径养家糊口,没有时间和精力传承民间工艺。例如,皮影、草鞋、吹银焊、印染、纸伞等制作工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市场需求下降,传承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工艺的传承。传承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工艺传承的有效性,现实的“贫困”已经使他们无力再去承担工艺传承的“输血”重任,更谈不上“造血”这一神圣使命。

相比而言,少数传承人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生活水平提高并有了较固定的市场需求,还在坚持生产制作传承民间工艺。例如,贵州省铜仁市玉屏的箫笛制作、湘西龙山的刘氏三姐妹、叶氏四姑侄、恩施的唐洪祥、刘未香等民间织锦传承人,他们有一定经济基础,加上政府支持,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车间,发展繁荣了民间工艺。另外,还有根雕、竹编等,这些工艺传承人的生活条件优越,可以专心从事技艺的钻研和传承,能够担负起一定的“输血”和“造血”的责任。

当然,政府作为民间工艺传承的重要保护主体,应充分发挥作用,正确引导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细化传承人保护与激励机制,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激发工艺传承人的传承活力和保护民间技艺的自觉性。

(三)民间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研究与保护的困境

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政府把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但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更忽视了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从而对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安排部署少,政策扶持力度小且很难落到实处,导致民间工艺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首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学者专家的正确分析、决策作用,为传承人排忧解难,改变传承人缺乏理论知识,对传承的价值认知有限的状态。此外,民间传承人要根据工艺状况配合做好传承工作,而不是政府、商界、学界强调保护,却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政府越俎代庖, 取代民间工艺传承人。这不仅会影响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 同时也会影响工艺传承原生态的真实性,使民俗变成 “官俗”,形成了“保护性”的破坏。

其次,商界的介入使民间工艺过度商业化,商人始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规模化生产不利于传统工艺传承。例如现存的民间油伞工艺,规模化的生产利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每个学徒只会部分工艺。学徒也曾经学过完整的工艺流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仍选择外出打工,导致油伞制作流水线总是缺人。厂家用这种办法留住学徒虽是无奈之举,但影响了民间工艺整体性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学界的介入对民间技艺造成的“保护性”破坏也不容忽视,很多民间工艺都是在学界“吹捧”之下被发现并进行保护的,学界在不懂工艺的情况下盲目建议,往往导致工艺传承失去原汁原味,造成了不是破坏的破坏事实。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已做出成绩。譬如,贵州江口县蔡伦造纸博物馆,政府投资请来复旦大学教授等专家进行保护性的研究,既是对当地造纸工艺的全面梳理,又是对中国造纸文化的深入研究。因此,民间工艺传承、研究和保护的一体化,是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战略,民间工艺传承的变革路径

作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民族自觉与民间工艺的生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把民间工艺的活态传承演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是传承民间工艺的有效方式。

(一)解决工艺传承及农村就业的重要抓手

传承人充分利用自身技艺发家致富,把民族工艺形成的文化产业与市场相结合,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土家刺绣传承人张绣云,张家界市桑植县人,1993年来到张家界学习刺绣,后成立张家界绣云土家刺绣有限公司。她的刺绣公司既帮助当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其公司年平均销售额可达2000万元左右。又如,土家族织锦传承人田若兰,自己拜师学土家织锦技艺,后到恩施市创业,不仅改进了传统织机,还招收培训技术人员几十人,既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又有利于织锦工艺的传承。可见,工艺传承需要传承人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基础,关注和研究国家政策,根据自己的技艺特长成立公司,这不仅能改善自身生活,还能促进工艺的传承和就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这些成功案例在武陵山片区民间工艺传承人中仅占极少数,大部分传承人由于年老多病,交通、信息不畅,政府重视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影响,生活拮据,工艺面临失传危机。要改变现状,一方面是建立非遗生态博物馆或技艺传习所,聘请民间工艺传承人开展免费民间技艺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建立工艺传承的培养机制,以津贴奖励的形式鼓励传承人广收门徒,每年年终对传承人和被传承人进行考核,评定等级分类奖励。此外,各级政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应给工艺传承人提供相应经济扶持、信息咨询,为工艺传承人带徒授业、农村就业创造条件。

(二)丰富学校现代教育“接地气”的培养模式

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口传心授,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承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例。一方面是有部分传承人希望自己的后代,特别是孙辈的人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把技艺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有的工艺传承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技艺在市场竞争中不受到影响,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够养家糊口,其技艺严格规定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或传女不传男等家族传承模式。显然,这种家庭传承方式对有志于民间工艺传承的人前来拜师学艺形成壁垒,严重阻碍了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同时,民间工艺的技艺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更多地靠自己的悟性。因此,单一的、家庭式的民间工艺传承方式也是影响工艺传播和发展的潜在因素。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问题,建立民间工艺传承人进校园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把中小学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重要基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依托相关中专和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将民间工艺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工匠精神与现代的学校教育体制相结合,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的培养方式,让民间工艺传承真正“接地气”,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工艺传承青黄不接的瓶颈。

(三)建立高学历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动态培养机制

工艺传承人受家庭贫困的影响,无法去学校接受教育。因此传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更多依靠先天悟性、后天努力及生活环境所迫去拜师学艺,维持生计。据收集的资料,武陵山片区的传承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仅有2人,在传承人群中占极少数;具有中专或高中教育学历的也只占其中的少部分,而大部分都是小学毕业甚至辍学未毕业的。

针对民间工艺传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问题,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激励性措施,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文化程度较高、学历层次较高者积极参与工艺传承。例如,清华美院学生就经常到“纸扎”、土家族织锦等传承人家中学习民间工艺。又如湘西竹编技艺就有一名返乡大学生回乡成立竹编合作社。当然,要让高学历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真正传承民间工艺,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实现武陵山片区民间工艺传承人资源共享

传承人在家族中规定“传男不传女”等以保证技艺不会流失,这种传承方式在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无可厚非。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盗用传承人的名誉、技艺现象,出现粗制滥造的仿制品,严重侵犯传承人利益,技艺产权纷争在不同地区时有发生,并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譬如说苗绣,这种属于自己民族的织锦技艺稍经改造就成了他人之物,引起了该地民间工艺传承人的强烈不满。

随着时代发展,应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打消其顾虑,让他们自愿分享工艺技艺;同时需要加大对传承难度大、周期长等濒危项目抢救性收集整理民间工艺传承人资料的力度,建立武陵山片区民间工艺传承人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精湛的工艺技艺及相关实物完整地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并保存,可避免因老龄传承人消失而导致技艺失传,且便于后续研究查阅。

四、实施精准扶贫,建立政府、传承人及民间的互动机制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建立政府、传承人以及民间等三方的互动机制,调配各种资源为民间工艺传承建立良性引导和服务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一)改善民间工艺传承的环境,为精准扶贫创造条件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先的各种手艺绝活失去传承价值。例如该地区草鞋编织工艺经历了数辈人的传承,但由于社会发展,如今草鞋通常无人问津,其技艺也无用武之地。当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土壤遭到破坏,其民间工艺的传承必将受到冲击。要传承民间工艺,就要研究如何保护好适应工艺传承生存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民间工艺。

首先,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扶持建立民间工艺传承的博物馆或传习所,让传承人有稳定的传习环境,推动其成为集馆藏展示、技艺传承、研发创新民间工艺产品的传播新途径。

其次,做好民间工艺生产基地的规划和发展扶持工作,在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业园中为民间工艺的产业发展提供生产基地和展示空间,在生产中实现保护与发展。

此外,政府作为文化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推动者,应引导工艺文化产品的消费,培养民间工艺产品的消费群体,实现生产、消费、经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

(二)精准扶贫先“扶智”

在当前,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状况不同。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尤其重要。因此组织民间工艺的培训,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有一技之长,让“扶弱”变成“扶智”。譬如,在湖南湘西保靖比耳镇巴尔村村委会成立的竹编合作社,由一名回乡大学生组织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及妇女编织竹编工艺品,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利用农民的特长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应根据民间工艺的分布区域,充分发挥工艺技艺的纽带作用,通过扶贫工作,解决了长久的生存问题。

(三)挖掘互联网中的市场潜力

武陵山片区长期受交通影响,信息不畅、思想闭塞,影响了工艺流程的改进和产品的销售。但也有少部分工艺传承人依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打造出较为知名的品牌,赢得可观的收入。例如贵州铜仁松桃苗绣、玉屏箫笛、印江古法造纸、德江的傩面具、思南花烛、永顺的竹编等,这些工艺品在该地区已经成为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

互联网高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展了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同时,民间工艺品的推广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并且为传承人扩大了工艺传承空间。因此,建立政府、传承人以及民间的三方互动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就业,拓展销售渠道,还可解决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承,为民间工艺的再生赢得良好发展机遇。

武陵山片区民间工艺传承人是该地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活化石。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保护与传承该地区的民间工艺,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现民间工艺复兴,积极发展农村新型产业,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及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决好民间工艺传承的路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找到了一条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片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