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021-03-08 04:17吉丽丽临汾市委党校山西临汾041000
文化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诚信理想理念

吉丽丽 临汾市委党校 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独一无二的,形成和发展于中华文化的滋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之治的历史土壤是中华文化,中华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是孕育中国制度的母体。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借力,丰富与发展相关思想。深入思考传统思想理念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更高效的坚持和完善制度建设。

一、“大同”社会理想

《诗经》中《硕鼠》《伐檀》等篇章中保留了关于“大同”社会的最早材料。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学派百家争鸣,儒家《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的表述记载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大家熟知的107字的描述中,道家、农家等学派也在不同程度上表述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这些学派的主张是不一样的,但在“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上却很相似,都是在“大同”理想的牵引下向前发展。这种思想在近代进一步的发展,影响着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着康有为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新中国建设,在谋划未来社会理想的时候,合理的、有选择的吸收了大同社会理想的优秀思想因子。新中国成立以来,世世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造性的改造与创新性的发展理论,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进行改造和提升,不断与现实社会、现实任务相衔接,我们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受其启发,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每一个规划与远景目标,都受其影响,“大同”社会理想成为牵引动力,成为向往追求,对新型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影响深远。

二、“大一统”理念

“大一统”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逐步完备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强调制作礼乐,征战讨伐等大事件,都是天子做决定;主张权利集中的法家,提出关键权利一定掌握在中央;墨家强调天子要想天下大治,就需要“尚同”。“大一统”思想真正的践行是在秦朝,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的基业。在疆域领土上,通过发动战争,鲸吞诸侯;废除了诸侯分封,开始设立郡县;在各个层面大胆举措,经济上,第一次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文化上通过统一文字进一步的集中认知;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来实现真正大一统格局。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基业。秦制被后世广泛变革沿用,在封建社会中,天下统一时候被人们称作是和平治世,动乱不稳的时代认为是纷争乱世。到近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被推翻,但人们思想上追求统一、渴望治世的观念一直存在,所以人们对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极其厌恶,建立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成为时代使命。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继承大一统理念,积极赞成团结,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主张民族之间要有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团结合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大一统”理念释放出强大的治理效能。

三、“和合”理念

“和合”理念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团结,合作,是一种存在差异的“和”。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和合”理念也有不同论述。老子认为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互补,最形象的体现在太极图当中。孔子注重“和”的观念,认为“和”是目的,是一切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孟子也主张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和”最重要。秦汉以来,一直到近现代,人们向往着、崇尚着“和”的生活状态,“和”是一种重要的理想追求,中国人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讲求的就是一个“和”字。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家和万事兴,要和气之类的话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要试图去主宰或破坏自然,我们经常讲“天人合一”“和与四时”;在更大层面上,宏观上来讲,讲究“和平共处”“协和万邦”。在现今时代,“和合”理念仍然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对个人、对国家都至关重要,于内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外推进社会和谐、和平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合”理念在新时代释放出强大的治理效能。

四、民本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民本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是一种价值导向。《尚书》中强调,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稳固的前提。在儒家,孔子讲仁政,强调老百姓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根本。孟子“民贵君轻”理论,荀子的“载舟覆舟”观点,这些思想也影响深远。在古代,民本思想的政治指导性彰显出来,要求统治者、为官者能够心中装有百姓,善待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基层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然而民本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愚民思想,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政治手段。民本思想影响到近现代从政理念的发展。我们批判了传统民本中的为少数统治者谋利益的强权目的,继承了民本思想中重视民众、重视百姓的合理内容。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们拥护,就是因为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理念上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信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为少数统治者谋利益转化为为全体人民群众谋利益就是一大根本性的转变与与时俱进的创新。传统的民本思想经过改造提升,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熔铸于新时代新阶段的制度建设中。

五、德法共治思想

德法共治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的具体政治实践中,有着诸多经验借鉴。孔子主张德治的道德规范,赋予道德规范以具体的政治功能。强调相对于刑罚来说,道德教化能使人发自内心的信服。荀子提出“明德慎罚”,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揭示出来,即德主刑辅。与道德建设同步发展,法治思想也被提出并且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法仪法律就被提到重要位置。管仲提出“以法治国”的观点,但与此同时,也不否认道德教化的价值。法律的作用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历代的国家中积极运用。中国共产党认真借鉴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在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当中积极借鉴有效运用,在《决定》中显著优势表述的部分,第三点、第十点的表述就是德法共治思想的与时俱进发展。

六、诚信美德

诚信建设至关重要,对于个人尊严、国家荣誉、社会反响都有重大影响,孔子强调,如果不讲诚信,将会一事无成。孟子提出“朋友有信”作为五种伦理之一,强调朋友之间的信任。荀子注重“诚信”,主张发挥诚信制度理性的作用。韩非子认为,在小事上一定要讲诚信,在大事才能取信于民。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关于诚信的故事,曾子杀猪告诫妻子,一定要说话算数;商鞅立木,取得群众的信任,为变法做好准备。这些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共产党人,积极传承诚信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深化,个人讲究诚信,大事小事以诚待人;制度层面完善诚信建设,加强失信惩戒等制度安排;政府建设上要提高政府公信力,能够取信于民,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与国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独特的存在,有深远的影响,除了上述思想,还有仁爱思想、廉洁思想、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等等思想,对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继承发展,创造创新,合理运用,对国家制度建设,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全面地分析和理解。

猜你喜欢
诚信理想理念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