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铭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中埃之间的教育交流肇始于19世纪。1841年,中国清代经学大师、伊斯兰学者马复初前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首开中国留学生留埃的先河[1]。1931年年底,云南明德中学训导主任兼英语教师沙国珍,率领纳忠、林仲明、张有战3名学生及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生马坚,组成中国穆斯林留埃学生团,前赴埃及,为中埃民间文化交流迈出了新的一步[2]。
1932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颁布国家法令,为爱资哈尔大学内的中国留学生单独建系,并向中国的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现名成达师范学校)捐赠四百本珍贵的的宗教书籍。随后,埃及政府又派遣了两名爱资哈尔大学的学者前往中国,帮助该学校提高其阿拉伯语教育水平。1932年至1941年期间,随着埃及各个领域学者的访华之旅,中埃科教机构之间逐步建立有效联系,为后期中埃双方顺利开展教育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埃及七月革命的落幕,中埃双方的文化教育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出于与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需求,中国在外交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等大专院校相继设立了阿拉伯语专业,在为国家培养、输送阿拉伯语翻译人才与教研人才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阿拉伯语教育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1956年,中埃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埃及-中国友好协会正式成立。1958年,埃及高教部正式批准艾因夏姆斯大学试办中文班,随后在其语言学院顺利开设中文系——这一举措也推动了后期开罗大学、爱资哈尔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本哈大学和亚历山大大学等中文系的开设工作。1964年4月,中埃双方正式签订中埃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3],双方在合作协定框架内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合作实践的落实。1996年,中埃双方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教育高层研讨会,两国教育部长每年进行互访,形成了体系化的高层交流机制,为两国教育合作的巨大发展空间与前景提供了契机与保障。1997年,中埃两国教育部与埃及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保障了双方教育合作成果的有效性。
2004年,中埃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埃双方在联合声明框架下,进一步鼓励两国高等院校、学术和科研机构、职业学校、新闻媒体之间进行交流,鼓励在该领域增加互换奖学金、学术资助名额。
截至目前,中国大学已与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复兴大学、扎加齐克大学、米尼亚大学和坦塔大学等诸多埃及大学进行了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埃及大学也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中国大学进行了联合项目的签署。
此外,中国与埃及的自费留学生数量逐年稳步增长,甚至已经超过了中国与埃及政府的公派留学生名额数量。而留学生的关注点也不再局限于语言和文学,逐渐涵盖了自然科学、工业、农业和医学等专业。
为了与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发展国际关系的愿景相呼应,中国自2004年起,便在充分借鉴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家传播本国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境外创办非营利性教育文化机构——“孔子学院”,以达到在海外教授汉语,在全球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2007年3月8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代表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与埃及开罗大学在开罗签署协议,共同建立了埃及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6-2008年期间,在苏伊士运河大学时任校长法鲁克·阿卜杜勒·卡迪尔博士与副校长阿里·扎亚特博士的不懈努力和时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参赞林丰民博士的不断鼓励之下,经由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得以顺利创办,与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并称为埃及中国语言文化的灯塔,为想要学习汉语的埃及人民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将双方教育合作形式进一步规范化、有序化。
此外,这两所孔子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汉语桥”竞赛等重要活动的形式,不断提高埃及学生们对汉语学习及实践的热情,并通过设立公费访华游学的名额,推动埃及学生对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在为两国关系的交流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推动了专业实践型翻译人才的产出,将双方教育合作的成果进行实质化转变。
截至目前,中埃教育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中埃双方在宏观上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推动提升了双方关系层级,在强化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也深化了双方战略合作的内涵。但着眼于教育合作的实际成果产出与合作方式,双方仍有进步的空间。
随着中埃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双方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埃及而言,苏伊士湾、艾因苏赫娜港地区作为中埃企业合作的重点投资区域,每年对于阿拉伯语及汉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都极为庞大。对此,作为翻译人才的主要产出地,中埃高校对于语言人才培养的规模仍有扩展的空间。中埃双方应当有规划、有效率地切实推动汉语、阿拉伯语专业在双方高校的纵深发展,在保持翻译人才供需平衡的前提下,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到双方国家留学的名额。
目前,得益于中埃两国投资环境的日益走好以及双方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埃双方在对方国家的投资额基本上每年都属于追加的状态,阿拉伯语专业和汉语专业的就业前景总体而言都十分明朗。但同时,随着近年来发展需求的提高,阿拉伯语和汉语就业面临着更加专业化的趋势[4]。对此,中埃双方需要在教育合作上探索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共同探索专业课程开发,积极推动试行双学位制度,普及语言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将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载具,与专业知识相匹配,以将语言优势最大化发挥,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人才。
在当今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中埃双方除了亟需在教育合作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在合作手段上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提高双方教育合作的实效性以及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对此,中方作为信息开发与通信技术解决方面经验较为丰富的一方,已经与埃及高等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行政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探索,为双方企业与教育部签订合作协议奠定了良好基础,以提高高等教育机构在埃及高等院校中的技术开发项目水平。
此外,中埃大学还需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交流合作,丰富双方的一手阅读资料;推动MIS管理信息系统在埃及的推行工作;积极交流信息科技领域的经验,将信息科技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甚至是跨国教育,在适当减少出国名额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双方学到更地道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