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典籍翻译在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专家学者多年从事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和翻译学者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中国的古文,体味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古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精辟而简洁的用字传达出的深刻韵律和含义让人惊叹。《醉翁亭记》里有对景色的优美描写,也有作者独特情怀的表达。笔者对《醉翁亭记》的译文进行深刻剖析,探究译者翻译古文时所用的优秀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既准确地传达出源语的意思,又有美感,值得众多翻译者学习。古文翻译中有很多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使用得当会让译文鲜活生动;使用得不恰当,会让读者认为译文晦涩难懂,难以达到向外传播古典传统文化的目的。《醉翁亭记》的译文选自《古文观止》,译者将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对原文和译文的结构进行调整,明确了句子的主语,运用增补、词类转换、调整顺序等翻译技巧让读者明晰原文的意思。古文本就难理解,如果译文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弘扬优秀的古文传统文化就变得很难。古文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优秀的翻译。
全文翻译中很出色的一点是主语非常明确,有的是增添主语,有的是重复主语。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否理解意思,主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别,汉语经常出现无主语的句子,却并不阻碍人们对其意思的理解,特别像政府工作报告、法律条文等,有大量无主语的句子。英语不同,英语句子除了祈使句以外,大都是有主语的句子,而且主语要非常明确。译者在《醉翁亭记》的翻译中明确每一句话的主语,即使原文的句子中没有明确主语,译者在翻译时也明确了主语,这一点特别值得学习。比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最后的部分作者突出主语是“酿泉”,前部分没有明确主语,译者在译文“Six or seven li up the mountain path,a gurgling sound grows clearer and clearer.It is from a spring that falls between two mountains.The spring is called the Wine-Making Spring”中,先是明确主语“a gur⁃gling sound”,让读者了解潺潺的主语,后用“it”指代“a gur⁃gling sound”,用“It is from a spring”带出下句的主语“spring”,最后重复主语“spring”,指出“Wine-Making Spring”。不过笔者认为,这里将“酿泉”翻译为“Niang Spring”也未尝不可。
原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是设问句,作者自问自答,最后的主语明确告知是智仙。译者将其处理成定语从句的句式,“Who built this pavilion?Monk Zhixian,who lived in the mountain”,优点是先向读者强调了“Monk Zhixian”表达出名字及身份,然后用定语从句“who lived in the moun⁃tain”解释此人与山的关系,单单从原文“山之僧”的字面理解不容易知晓这位僧人是住在山里的,所以译者“live”一词解释得非常到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也是古文中的经典句式,在此句翻译中,译者用强调句式强调主语“太守”,“And who furnished it with that name? It was the prefect,who named it after his own alias”,这种强调句式的运用与原文想强调“太守”的句式相符合,都起到强调的作用,这句话的翻译从任何角度看都与原文保持一致。
“环滁皆山也”,意思是滁州的周围都是山,被山包围着,古文原句中用的主动语态,译文中,译者将其译为“Chuzhou is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被动语态句式,这是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译文句式作了调整,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符合西方人士思维的理解方式。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译文是“The forests and val⁃leys on the southwest ridge are especially beautiful”,译者将原文两句小分句合并成一整句放在译文中,使译文主系表结构非常清晰,用“on the southwest ridge”做主语“the forests and valleys”的定语,整个句式结构清晰、逻辑清楚,读者容易理解表达的意思。其实,在众多译文中,不论文章、小说、散文还是诗词等,很多句子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句式杂糅,会有很多语病和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将原文意思表达清楚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译者的语言功底过硬,熟知目的语的语法句式。母语为中文的人在学习英语时有很多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比如最开始学习音标[i:]的时候,如果将其与汉语“一”“衣”等相联系,就能比较准确掌握这个音标的发音。但是由于汉语句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会把英语写成汉语式英语,也就是大家所说的Chinglish;反之,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时间久了,会受到负迁移的影响,在英译汉的时候表达出的汉语大多时候也不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中国话”。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英语“I spend more than 100 yuan today”被翻译成“我今天花了超过100元”,这并不是人们生活中会说的句子,而应译为“我今天花了100多元”,这是受到英语句子的影响而生成的语病句子。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兼顾两种语言的不同句式是非常重要的。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是很典型的古文句式,译者将其译为“Lying in the distance,where the trees grow luxu⁃riantly and gracefully,is the Langya Mountain”典型的英语句式,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写作时经常使用这种句型。首先译者将“望之”二字体现的遥远距离译成“Lying in the dis⁃tance”,让读者一看就能体会到远距离,译者再用where引导的从句将“蔚然而深秀”翻译出来,并且使用luxuriantly 和gracefully传达树林茂郁又美丽养眼的景象,更巧妙的一点是译者将原文中省略未提的主要目标对象清晰地摆在明面上,是“trees”蔚然而深秀,让读者清晰地知道原文表达且赞叹的对象是谁,最后表达出真正的主语“Langya Mountain”。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句子,原句的意思是“要说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烟聚拢来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译者在译文中增补了时间状语,“In the morning,the rising sun disperses the for⁃est mists,and in the evening,the gathering clouds darken the caves and valleys.This shifting from light to darkness is morn⁃ing and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in the morning”和“in the evening”单独凸显,可以让读者更加明白这句话表达的具体意思,也把原句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意思是“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秋风浩荡,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晚上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这一句中有四个小分句描写四季的景色,但没有明确的词语说明原句中对应哪个季节而写,在读原句的时候可能会不太清楚明白,最后的第五小句中作者说明是“山间之四时也”。译者在译文中将春夏秋冬四季表达很清楚,对应的季节分别放在所描述景色的语句前,让读者一目了然,“In spring,blooming flowers send forth a delicate fra⁃grance;in summer,the flourishing trees afford deep shades;in autumn,the sky is high and crisp,and the forest,snowy white;in winter,the water,the water of the creek recedes and the bare bedrock emerges. These are the mountain scenes in the four seasons”,这种句式的调整和增补让译文的意思表达清晰流畅、逻辑鲜明,可以看出译者完全体会了原文的意思和表达的内涵,才能通过自身的理解将文章翻译得这么得体。
古文蕴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伟大智慧,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文所表达出的高贵、有涵养、有学识的气韵是现代文无法比拟的,值得大力弘扬和传播,翻译在其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翻译得不恰当,就无法准确地传达出古文的意思和表达的人文精神,从诸多学者的古文翻译研究中可以发现,翻译古文的意思和美感是很难的,需要翻译学者学习钻研。笔者举的例子只是优秀翻译的一部分,译者的译文所起到的优秀作用可以和古文的优秀度成正比。译者在译文中对句式的调整、增补及使用都非常值得学习,强调句式的使用可以突出强调原作者想要强调的部分,定语从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完整且易懂有序,时间状语的增补可以让读者清晰明白原句的意思,不会让人云里雾里,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值得翻译学习者好好学习。翻译学习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