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玲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宁夏 银川 750000)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提出相关工作部署。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与此同时,浙江图书馆联合全省1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布《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开启了国内图书馆领域“互联网+图书馆”行动计划[2]。
当前,“互联网+图书馆”行动计划已经实施5年了,它的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发展如何,笔者以中国知网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有关“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该方面论文的年代分布、研究机构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等,研究分析当前“互联网+图书馆”创新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选择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检索的时间起止为2015年至2019年12月31日,选择全库检索,检索式为“主题=互联网+图书馆”。检索出文献1 597篇,经过筛选,去除无关文献、统计、通知等,最终得到相关文献1 587篇。借助CNKI E-Study和 Excel 等软件进行分析,检索结果如下。
根据检索式,检索出的有关“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按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互联网+图书馆”相关文献年份统计
按时代划分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5年,是“互联网+”政策刚刚出台,业内人士初步探索阶段共55篇。第二阶段从2016年~2018年为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在2018年发表论文455篇,井喷式增长,达到峰顶。第三阶段为2019年,逐渐平稳阶段,发表论文332篇,此阶段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下降,但笔者认为对“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停止。
笔者统计了发文数量最多的前十家机构见表2,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的学者主要来自高校机构,高等院校中所设立的信息管理学院和图书馆是推动该领域的重要力量,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佳木斯大学分别发表该类论文17篇和13篇,但是没有北大核心期刊,说明其研究积极性很高,产出较多,但学术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北大核心期刊发文最多的前三家机构为武汉大学7篇,占其所发论文的63.6%,哈尔滨师范大学6篇,占其所发论文的60%、天津农学院3篇,占其所发论文的37.5%。说明这几所机构对“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比较深入,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武汉大学和哈尔滨大学在此方面研究较为领先。
表2 “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高频发文机构
研究文献记录的期刊来源是了解该研究方向核心期刊群体的有效方式, 可揭示哪些期刊倾向于刊登这一主题, 有助于指导读者阅读期刊以及学者投稿, 并能为研究人员进行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参考[3]。从表3 可以看出“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主要分布在了26种期刊中,多数都是图书情报类期刊,发文最多的是《河南图书馆学刊》发文96篇,是“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
表3 “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论文刊载数量统计
对第一作者进行分析如表4,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邓仲华发文最多7篇,其次是郑州师范学院的研究馆员袁红军和天津农学院图书馆解金兰分别发文6篇。他们都属于“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尤其是邓仲华博士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是专家。
依据普赖斯核心作者公式[4],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为高产作者,经统计共有40人发表该方面论文在2篇以上,共发文131篇,发文数占总体的8%,显著低于普赖斯定律所认为的某一领域内在所统计的时间内核心作者发表文献总数应达50%,提示我国“互联网+图书馆”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基金项目的审批一般都从项目的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提出评审意见。科研论文是课题项目研究成果产出的重要体现,课题下的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率非常高,而且基金级别越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概率越大,说明得到基金支持的论文研究普遍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都比较高,受到关注度也高。按表5统计分析,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课题近5年内共计确立基金项目65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0项,省级45项,市级4项,区级1项,说明国家对此项目重视程度很高,投入资金力度比较大。
表4 “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高频发文作者
从申请课题项目的地域上来看,华中地区申请的此类基金项目最多共计29项,占总基金项目的44.6%;西南地区最落后只有1项,占总基金项目的1.5%。总体来看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在“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通过对于“互联网+图书馆”理论研究主题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一般科研价值相对较高,更具影响力,因此按照之前的检索条件进行检索,从1 587篇论文筛选出了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272篇核心期刊论文统计分析其主题,合并相近的主题词频,例如“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跨界融合”与“融合发展”等,统计如表6。
表5 “互联网+图书馆”相关理论研究申报基金统计
表6 “互联网+图书馆”主题词词频统计
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了“互联网+”“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这些具有广泛意义的主题词外,频次最高的就是“图书馆服务”和“阅读推广”,而且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服务创新、跨界融合、信息服务、O2O、知识服务、创客空间、学科服务都应归属到图书馆服务,因此,“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是其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其次为“互联网+阅读推广”。
2.6.1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 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大物流及移动互联网在图书服务模式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改变以往围绕图书馆设置工作流程变为以围绕用户创建工作流程, 使之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和互联网思维。在此主题下,发文最多,说明业界人士把利用互联网平台改进图书馆的服务作为当前阶段研究的重点,并且在图书馆的服务主题下,按照主题词出现的频次看出业界人士研究的重点是“智慧图书馆”和“图书馆跨界融合”。例如:宁波大学图书馆豆洪青、刘柏嵩[5]阐述了宁波大学“智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想对传统借阅服务流程进行优化, 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杨文建[6]阐述了图书馆实现智能化信息服务和拓展移动服务、在线服务。如清华大学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南京大学教授研发的配合RFID技术解决图书馆找书难的新典型实例。
上海浦东图书馆邹婉芬[7]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默秀红[8]等提出了跨界思维, 图书馆跨界合作是指以读者需求为驱动, 利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 将图书馆与其他行业或机构连接起来, 通过外部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融合渗透, 为图书馆的成长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达到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目标。阐述了3种合作模式即:与书商的跨行业合作、与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合作, 与咖啡店等商业空间的合作。例如: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与支付宝、微信合作, 入住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朋友圈, 双方发挥各自优势, 促进技术平台与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对接, 为用户提供书目查询、图书借阅、电子书阅读等服务。由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的“IN LIBRARY”是“图书馆+咖啡”合作的先行者。这些创新服务案例是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平台融合用户身边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使资源更易被发现、被利用,将图书馆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中,方便了读者,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2.6.2 “互联网+阅读推广”。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核心服务内容之一,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笔者通过查阅发现业界人士在互联网+环境下,阐述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智能阅读推行、数字阅读服务以及阅读推广的保障机制方面都进行的研究。例如:上海图书馆许桂菊[9]回顾和介绍了上海图书馆积极探索和推进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分析总结其经验,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辽宁省图书馆姚雪梅[10]从“互联网+”环境下阅读推广的信息资源、阅读推广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阅读推广的跨界融合、阅读推广的评价体系、阅读推广的技术保障、阅读推广人培养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保障机制。
基于以上统计结果和论文的梳理发现,目前,业界人士对“互联网+图书馆”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阶段“互联网+图书馆”的工作研究方向应该侧重于:①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方面的工作,因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深化,大数据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也越来越需要使用大数据作为有效支撑。因此怎样合理、有效地整合、挖掘和智能处理海量的馆藏知识数据、用户数据与工作数据、移动互联数据、物联网数据等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些海量的数据挖掘处理好了,才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为方便读者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②要不断地优化和丰富文献资源。虽然现在图书馆馆藏数量非常庞大,但是还是存在很多资源并不是读者需要的,图书馆应该采集更多与读者行为有关的数据信息,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服务需求方面的更多信息,建设、筛选适合读者需要的各类文献资源,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总之,“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性,也是社会走向科技便捷化的趋势,对于各大图书馆而言还要在服务上不断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