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洛阳471000)
血管性痴呆是指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痴呆,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且患者多有脑梗死、 高血压、 冠心病等病史。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力、 情绪、 记忆力及行为等存在障碍, 持续时间超过数月或半年以上,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 目前,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以药物疗法为主, 丁苯酞、 尼莫地平、 艾地苯醌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常用药物[3], 但关于丁苯酞、 尼莫地平分别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对比研究目前报道较少。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6 例,进一步对比分析丁苯酞、 尼莫地平分别联合艾地苯醌治疗的临床效果,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6 例。 纳入标准: ①符合血管性痴呆的相关诊断标准[4]; ②临床资料完整; 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心、 肝、 肾功能代谢障碍者; ②有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 ③对丁苯酞、 尼莫地平、 艾地苯醌药物过敏者; ④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A 组、 B 组, 各38 例。 A 组男22例, 女16 例; 年龄55 ~75 岁, 平均年龄 (62.59 ± 5.04) 岁;病程3 ~18 个月, 平均 病程 (9.87 ± 2.91) 个月。 B 组男23例, 女15 例; 年龄56 ~76 岁, 平均年龄 (62.63 ± 4.85) 岁;病程4 ~20 个月, 平均病程 (9.91 ± 2.79) 个月。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血压、 降血糖、 调血脂以及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同时, A 组患者给予丁苯酞 (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 准字H20050299) 0.2 g/次、 3 次/d联合艾地苯醌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060) 30 mg/次、 3 次/d 口服治疗, B 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 (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2777) 40 mg/次、 3 次/d 联合艾地苯醌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060) 30 mg/次、 3 次/d 口服治疗。 两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精神、 认知状态: 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和蒙特利尔量表 (MoCA) 对患者的精神、 认知状态进行评估, 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精神和认知状态越好。 ②日常活动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该量表包括活动能力、 穿衣能力、 转移能力、上下楼能力、 洗澡能力、 大小便自我控制能力及如厕等方面,满分为100 分, 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越强。 ③不良反应: 统计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头晕、恶心呕吐、 心动过速、 腹痛等。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分别以n (%) 和表示, 行χ2检验和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精神、 认知状态及日常活动能力治疗前, 两组的MMSE评分、 MoCA 评分及ADL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后, A 组的MMSE 评分、 MoCA 评分及ADL 评分均高于B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MMSE、 MoCA 及ADL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MMSE、 MoCA 及ADL 评分比较 分)
时间 组别 n MMSE 评分 MoCA 评分 ADL 评分治疗前 A 组 38 11.83±3.27 12.36±3.14 40.64±5.57 B 组 38 11.79±3.35 12.28±3.25 40.58±5.62 t 0.053 0.109 0.047 P 0.958 0.913 0.963治疗后 A 组 38 26.59±3.08 16.73±4.32 92.11±5.23 B 组 38 20.14±3.52 14.28±3.86 83.29±5.14 t 8.501 2.607 7.414 P 0.000 0.011 0.000
2.2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 A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5]。 血管性痴呆主要因脑实质发生缺血性、 出血性损害致使脑组织大面积梗死以及重要脑功能区梗死而导致[6],患者常出现感觉障碍、 认知障碍、 语言障碍、 日常活动能力丧失等症状,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相关研究[7]表明, 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关键是改善脑部血液微循环, 尽早使神经元活性、 脑组织正常容量得到恢复。 丁苯酞是由人工合成的消旋体, 由芹菜籽提取而来, 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药, 主要通过阻断患者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环节, 保护低氧低糖状态下神经细胞, 对花生四烯酸有特异性代谢作用, 对谷氨酸合成及释放起到阻断作用, 从而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 改善线粒体代谢障碍, 保障线粒体功能结构正常, 为脑组织提供能量; 同时, 丁苯酞对血管内皮前列腺素、 一氧化氮水平具有提高作用, 能有效阻断血栓素A2合成, 减少自由氧化基损伤,故可提升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改善脑组织损伤灌注重构的目的[8]。尼莫地平为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常用药, 脂溶性极高,血-脑脊液屏障通过率高, 可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9]。 临床研究[10]显示, 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脑组织血流状态、 刺激血管扩张而促进脑功能恢复。 艾地苯醌属于促智药物, 可有效抗血小板凝集、 抗氧化应激, 改善脑内神经递质代谢、 脑能量代谢和脑缺血缺氧损伤, 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 A 组治疗后的MMSE 评分、 MoCA 评分及ADL 评分均高于B 组 (P <0.05), 表明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 认知功能及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 另外, 本研究结果显示, A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 组 (P <0.05), 提示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 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更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 认知及日常活动能力, 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