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肖,樊玲慧,韩敦彬,王梅曦,牟少岩
(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266109)
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土地合作社)管理者是土地合作社的实际控制者和执行者,决定着土地合作社投资的规模、方向及方案的选择,其特性必然会影响土地合作社的效益,因此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特性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十分重要。
目前,学界对土地合作社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法律、政策、制度和脱贫等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较少研究管理者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基于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特性角度,本文将分析农村土地合作社效益的影响因素。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对市场和政策的把控能力、工作经历、学历、年龄等会影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社员的参与度、社员自身能力及政府政策环境也会影响经济效益,合作社经营要让农民参与到获得更多的农业利润环节中去,要让合作社成为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户的土地收益[1]。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特性不同维度的影响因子,深入研究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对合作社内部经济效益影响的驱动因素。
社员土地入社或者对合作社进行投资,成为合作社的所有者,并委托经营者对合作社进行管理[2]。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社员作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是从土地合作获取最大化分红,土地合作社管理者作为代理人的目标和利益是将土地合作社做大做强。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共性问题在土地合作社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再加上我国现有的土地合作社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但由于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同时也是社员,是自身家庭的代理人,合作社做大做强的标准是更多农户加入土地合作社,这种委托关系的共性问题是土地合作社做大做强与农户获得更多分红是高度吻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受管理者个人特性影响很大。据此,提出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影响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假设。
H1: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创新能力越高,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越大。
H2: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越大。
H3: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对政策把握能力越强,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越大。
H4: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对市场把控能力越强,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越大。
H5:土地合作社管理者之前工作类型越简单,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越大。
黄胜忠等[3]、崔宝玉等[4]、黄祖辉等[5]和刘洁等[6]均使用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成员满意度评价作为合作社绩效的代表变量,其中又将满意度评价作为主要绩效变量。刘宇翔[7]将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运营的评价作为绩效的变量,认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好不好,最终是由成员来判定的,成员评价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本文把管理者特性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作为研究目标,将土地合作社给农户的分红视作被解释变量。土地合作社效益的最终评议标准是入社农户土地收入的总体情况,入股农户土地收入情况对土地合作社的评价能最真实反映合作社效益情况。本文中,被解释变量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入社农户每亩地净分红(1亩=1/15 hm2,下同)。
Y:土地合作社对入股土地农户的每亩分红。
评价都是1~5离散有序变量,因此选择排序Logit模型来分析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特性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的特性有很多,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向有关专家咨询确立了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的核心变量:创新精神、受教育年限、政策解读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工作经历。假设合作社绩效由式(1)来决定
Logit(a)=Ψ(αji+βje+γjp+θje+ζjw+ηjcv)
(1)
式中αj、βj、γj、θj、ζj、ηj——第j项的变量系数
a——经济效益
i——创新精神
p——政策解读
e——市场把控
w——工作经历
cv——控制变量,包括年龄、分红方式、经营方式、经营决策、种植条件、等级划分、土地整理、补贴分类、补贴额度、种植种类、政府帮扶、村委拟合度。
式(1)中被解释变量是合作社绩效(achievements),选择土地合作社对入社社员分红情况作为合作社经济效益的评价依据。解释变量分为核心变量(nuclear variables)和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核心变量(nuclear variables)包括创新精神(innovate)、受教育程度(education)、政策解读(policy)、市场把控(economy market)、工作经历(work)。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包括年龄、分红方式、经营方式、经营决策、种植条件、等级划分、土地整理、补贴分类、补贴额度、种植种类、政府帮扶、村委拟合度。各类变量的定义和取值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变量定义
为了保证研究目标的准确性,首先确定研究的核心变量和控制变量,然后构建7个方程进行逐步回归。首先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加入5个核心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将所有的核心变量加入到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2.1.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2021年4月在德州齐河、武城、夏津、平原、临邑、庆云和乐陵共7个地区开展的土地合作社调研。调研采取有限样本数量,因不同村庄有不同特点,对以上地区各个乡镇土地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后,根据不同乡镇农村土地合作社数量情况,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每个乡镇选取的数量,然后与抽取的土地合作社管理者面谈并填写调研问卷。同时,根据各乡镇抽取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数量确定一定比例的土地合作社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8份,收回问卷186份,经过筛选其中有效问卷163份,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
2.1.2数据统计分析
163家土地合作社的平均成立年限是3.07年,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平均年龄50.2岁,种植作物是玉米、小麦的占61.3%,混合种植的占28.2%,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变量描述性统计
2.2.1多重共线性检验
考虑到核心变量内部、控制变量内部,以及核心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需要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多重共线性研究,以提高模型估计的精确性。多重共现线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标准:VIFmax<10和VIFmean>1。根据表3,模型选择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表3 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2.2.2排序Logit模型估计结果
研究构建7个方程,逐步引入核心变量,引入核心变量后,观测其他变量系数的变化程度,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显著性检测
方程(1)是对控制变量进行的Logit分析,其中W7、W12、W4、W5、W10、W11与Y成显著正向相关,至少说明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受合作社运营及政府政策帮扶影响。
变量W7(整理土地)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有非常显著影响。在调研中发现,整理土地会伴随土地面积的增加,管理者规整入社农户原有零散、费水、费肥的零散土地,形成方正的良田,通过调整不必要的小路、沟渠,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规整后的土地成方连片,在耕种收各环节都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整理土地增加了种植面积,降低了种植成本,进而提高了种植经济效益。
变量W12(村委拟合度)与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成正相关关系,管理者和村两委成员的拟合度越高,合作社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在合作社发展初期,这种“政社合一”的模式的确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可以相对快捷地建立起相互信任机制;在合作社发展后期,则能够综合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村民委员会的服务管理功能及合作社的经济发展功能。实行“政社分置”的前提条件是要在村干部之外选择一个可以经营管理合作社土地资产的企业家式能人。实际上,这并非易事,尤其在人才匮乏的农耕村[8]。村两委成员是村民选举的、值得村民信赖的人,一般都是村里能力较强的人,他们作为土地合作社管理者会极大促进合作社运营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变量W4(经营决策方式)对经济效益影响非常显著,这与合作社经营发展理念有些背离,当经营决策权越倾向于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或者合作社理事长的时候,合作社效益越高,说明土地合作社需要有一个有权威的“领头羊”管理运营。决策权越倾向于管理者,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越高,体现了一个优秀的合作社领导人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变量W5(种植条件)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非常显著,此次调研的土地合作社主要业务是种植玉米和小麦,水土条件好的地区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相对较高,这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非常大。水土条件是影响地区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对经济效益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变量W10(种植种类)在10%水平显著,在访谈中了解到,采取多样化种植的合作社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搞玉米、小麦种植的。
变量W11(政府帮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显著,7个地区参与调研的全部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合作社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要求比较高。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是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9]。
2.4.1管理者创新精神对效益影响不显著
方程(2)引入核心变量Q1(创新精神),将合作社管理者的创新精神纳入方程式,管理者的创新精神与Y(合作社经济效益)不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与预期假设H1相反。发展乡村经济,治理好乡村社会,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关键任务[10]。创新是效益增长的动力之源,土地合作社作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现阶段,土地合作社经营土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创新精神对合作社发展效益的影响程度不大。
毫无疑问,土地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带领合作社发展。但是,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资金充沛和政策环境允许。而在实际调研中,57%的土地合作社经营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这限制了土地合作社创新发展。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以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实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往往更有效率,也更有利于维护小农户利益,更具公平性[11]。调研的163家土地合作社成立平均年限是3.07年,实际运营的时间小于3年,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研的土地合作社中,只种植玉米、小麦的合作社就占61.3%;目前合作社管理者大多承担组织管理任务,现阶段管理者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机不强,且现实情况也不允许,因此管理者创新精神对合作社效益影响不大。
2.4.2管理者文化程度对效益影响不显著
方程(3)引入核心变量Q2(管理者文化程度),运行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合作社效益影响不显著,假设H2不成立。
我国的农民合作社社员,哪怕是管理者,其综合经营素质不高,社会关系资本明显缺乏[12]。调研的163家管理者中,学历是初中和高中的占比为85%,而大专以上学历管理人员占比为14%,其中包含后期继续教育函授大专文凭,全日制本科的占比是0。假设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合作社经济效益应该更高,但是目前管理者学历出现同质化,同质化学历导致合作社管理者经历相似,认知水平相同,且大田作物种植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导致学历对效益影响不明显。
实际上,土地合作社的发展需要高学历、有知识的人才,现阶段土地合作社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生产是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的产业,智力资本并不倾向于向土地股份合作社流动。
2.4.3管理者的政策解读能力对经济效益影响显著
方程(4)引入核心变量Q3(政策解读能力),单独考虑政策解读这一变量对效益的影响,假设H3不成立。
在方程(7)中,将管理者的核心变量加入运算,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政策解读能力与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成正相关关系,假设H3成立。在调研的163家土地合作社平均入社土地面积是610.2亩,土地股份合作社规模化生产后所经营的土地面积较大,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要求很高。从2017—2020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每年印发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明确项目资金的年度工作任务要求、支持对象、支持内容和支持方式等。合作社发展资金一直位列支出方向,合作社一直是政府支持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这要求合作社管理者的政策解读能力要强,具有利用政策不断提高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能力。
当合作社发展路径出现偏离时,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政策调整,然而此时政府往往更多地出现政策导向的偏差,而此时,管理者对政策把控不准会严重影响到合作社效益,这说明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的国家政策解读能力非常重要[1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在运营资金存在缺口的前提下很难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现阶段土地合作社成立运营时间短,自身盈利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仅依靠土地合作社资金积累难以为继,这需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性扶持。
2.4.4管理者市场把控能力对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
方程(5)是引入核心变量Q4(管理者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市场把控能力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假设H4不成立。
调研的土地合作社中,98.2%的管理者长期生活在农村,且从事农业生产。依据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他们对市场都有很深的了解,特别是近几年农资市场和粮食市场呈现一定的普遍规律,因而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的市场把控能力呈现经验同质化。区别于经济作物,粮食价格主要受政府调控,价格波动不大,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收益与管理者的市场把控能力关联不显著。
2.4.5管理者工作经历对经济效益影响显著
方程(6)是引入核心变量Q5(工作经历),工作经历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显著,假设H5成立。
国家对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新型农业主体转入农用地从事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4]。工作经历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土地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需要公益心强、有为社员谋取利益的领导者带领。在调研中发现,管理者工作经历越简单,土地合作社效益越高;有参军入伍经历的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对合作社管理更加认真负责,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高;个体工商户和工程承包商出身的管理者一般私心重,更多追求个人利益,会造成种植成本增加,甚至造成产量降低,影响经济效益。
2.4.6全变量影响因素分析
方程(7)引入所有核心变量,发现政策解读和工作经历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显著,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创新精神、文化程度、市场把控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在控制变量中W7、W12、W4、W5、W10、W11依然与Y成显著正向相关。政策解读能力和工作经历对效益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这更加说明管理者的政策解读能力和工作经历对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很大。种植种类的显著性提高,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村委拟合度的显著性提高,在1%水平上显著。土地整理显著性一直在1%水平上显著,与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成正相关关系。经营决策方式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合作社管理者的决策显著影响经济效益,合作社中“人”的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明显。种植条件和政府帮扶在10%水平上显著;种植条件受制于地理环境,影响农作物种植种类和产量,政府帮扶影响土地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谈及土地合作社的发展,“人”的因素无疑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合作社中的人际关系对合作社的协调和决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缓和、协调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节约交易成本[15]。但是土地合作社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存在很大差别,企业管理者多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社会精英,在学历、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创新精神,以及政策解读和市场把控能力上,水平很高。土地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其管理者多是农村党支部成员,16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中,仅有两家合作社雇佣职业经理人,占比1.2%;仅有11.2%的土地合作社雇佣了专业会计。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提高农村人口收入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非常显著,总贡献率达到38.57%[16]。目前,尚未出现职业化土地合作社管理者,职业化管理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社内部管理效率,一位职业化管理者可以负责多个合作社管理工作,增大合作社体量,同时降低土地合作社管理人员使用费用;通过统筹规划,职业化管理者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解决资源使用率不高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管理者的政策解读能力对经济效益影响显著,管理者是整个土地合作社的运营中心,把控土地合作社整体发展方向。政策代表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农业项目资金的补贴方向。现阶段管理者的政策把控水平整体不高,应加强管理者的政策关注度和政策解读能力的培训。
参与调研地区的土地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均由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由村两委成员兼任,缺少职业化土地合作社管理者。现阶段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平均年龄50.2岁,初中、高中学历的管理者占85%,总体年龄大、学历低。培养职业化管理者可以提高管理者整体受教育水平,促进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年轻化。
目前土地合作社多是种植玉米、小麦,合作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涉及三产融合、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品牌建设。土地合作社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并提高土地合作社经济效益,需要不断提高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创新能力。土地合作社发展必然要从初始发展阶段不断扩大成熟,需要未雨绸缪,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为土地合作社发展不断引进新项目,提出更加合理的发展方案以提高土地合作社的社会和经济职能。
管理者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包括农资市场、社会化服务、农产品销售市场。粮食价格受到国家控制;受经济市场影响,农资市场有一定波动,对农资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市场的把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管理者要根据粮食市场的变化需求不断改善种植条件,提前做好市场把控,提高粮食种植经济效益。
土地合作社本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管理者的社会公益心对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对管理者公益心的培养利于合作社长期发展,公益心提升可视作土地合作社总体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公益心强给土地合作者社员利益提供了最大保障,对土地合作社长期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由于管理者将土地合作社做大全部依赖于分红,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土地合作社社员和管理者的目标高度吻合,管理者特性中政策解读能力、工作经历对合作社效益影响显著,管理者创新精神、学历、市场把控能力对效益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可能与调研对象为从事粮食生产的土地合作社有关。从事粮食生产的农资采购、粮食的销售、生产过程中的耕种收等在经营上相对单一简单,对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文化程度、市场把控能力要求不高。当土地合作社经营范围从单一的粮食种植扩展到蔬菜、水果等,并且进一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这些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应该是显著的,需要加大对土地合作社管理者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管理者对市场的把控能力,不断引进高学历、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从管理者特性入手,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效益,发现管理者的政策解读能力和工作经历对土地股份合作经济效益影响显著,管理者创新精神、文化程度、市场把控能力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土地股份合作社管理者基本特征同质化严重。提高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效益需要引入高层次人才、专业型人才,需要提升管理者的政策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