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江苏 苏州 215228)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迅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特点,教师需要探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导入是影响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学中采用情境导入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关注课堂导入的设计。然而,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导入,但在课堂上的呈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情境导入时,由于过于注重情境本身、忽视师生互动、脱离学生经验等原因,导致情境导入环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光的折射特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有教师以实验情境导入课题,用铁架台将一支激光笔固定在玻璃水槽旁,当水槽中无水时,激光束在槽底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慢慢加水,随着水面的升高,光斑逐渐移动。教师提出问题:加水时,光斑向哪个方向移动?光斑为什么会移动?继而进入新知教学环节。
教师在该实验情境的导入过程中,将情境导入的侧重点放在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上,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于任务安排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情境导入环节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与学习主体地位脱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但是不够深刻,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后续学习不能起到预设的渲染作用。
有教师请学生代表参与“硬币失而复现”的实验活动,进而导入课题。教师准备了一枚硬币、一只不透明杯子和水,邀请两位同学完成这个活动。一位同学负责观察,从能够看到硬币的位置开始,逐渐后退,直到刚好无法看到硬币时停止移动。然后,要求在不改变人、杯子、硬币位置的前提下,帮助该同学重新看到硬币。另一位同学向杯中慢慢倒水,负责观察的同学发现:硬币慢慢“浮”上来了。教师提出问题:加水后硬币“浮”了上来,又被看到,硬币真的在水中上浮了吗?看到的真是硬币本身吗?
人们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的惊异而提出的问题,该情境导入的目的也缘于此。该活动情境的设计有一举多得的功效,在后续的学习中会多次运用到“硬币变浅”的光学现象。但是该活动的学生参与率太低,只有一位同学亲身经历了硬币从消失到再现的全过程。感觉经验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余同学只是听取实验描述,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教师以自己的叉鱼经历作为导入情境,该教师在童年时与父亲一起坐着小船去抓鱼,河里鱼很多,父亲拿起鱼叉,慢慢瞄准,迅速投掷,一条鱼就被稳稳叉住。教师模仿父亲的做法,却一无所获,然后提出疑问:怎样操作才能叉到鱼呢?
情境导入时,教师利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学生在认真聆听故事的同时,也在用心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在情境导入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厢情愿地嫁接在学生身上,让学生代入到教师角色中去思考问题。事实上,学生与教师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叉鱼时会遇到的问题。虽然教师具有这个意识,即要基于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如果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节,那么,学生就无法产生情境感知、反思和体悟。
教学有法,却又因学习内容、对象、环境、学习条件不同而异。物理教学的课堂情境导入方式多样,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情景导入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不必拘泥于导入时间的长短,而应关注导入环节的情境呈现方式,才能将导入环节的作用发挥到位,下面仍以“光的折射特点”为例进行说明。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知识的关联特征,将新旧知识通过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进阶的目标。
在谈及意境的时候,往往不可忽略一种关系,即身心关系。自王国维始,关于意境的定义就一直存有争论,但主导性的意见依然存在,即境由心造。徐上瀛先生在“远”况中提及:“远以神行”。而在中国古代的心理结构中,神一方面是与心相连,一方面又与身体的形相联,神是关联着整体心身的。在其与心相联来说,可以就是心,在其与身的关联来说,又大于心。由于有了理性之心,神就有了超于心的意义,由心而神。既然,神是与心相连的部分,那么,境由心造,也可以在徐上瀛先生这里体现为:境由神造。因而,“远”可以说就是意境。那么,意境究竟是什么呢?
例如,在上述向水槽加水的实验中,为了达到更佳的观察效果,建议在课堂上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呈现。当水槽中无水时,激光照射到水槽底出现一个光斑。
师:这个光斑是如何形成的?
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如何证明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生:可以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喷水雾。
师:当向水槽中加水后,光斑如何移动?
生:向左移动。
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可能光不沿直线传播了。
师:如何证明?
生:向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水中的光路。
在本环节中,教师精心预设情境,予以对比呈现,结合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学生运用旧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的问题解决,衔接自然,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的意义,提高知识表征能力。
经验是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学生在实践中会感知到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但这种经验尚有待于深化。教师需要把学生的已有经验发掘出来,并且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帮助学生将已有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反作用于实践。
例如,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完成一段微视频的拍摄。
视频1:教师将学生带到游泳池,让学生穿上泳衣,慢慢下到水中,并从浅水区慢慢走到深水区,将下水的过程录制下来。
视频2:将2米长的塑料管,以10厘米为间隔,漆成红白相间的条纹,然后慢慢放入水中,下到中间时停止,将塑料管放入水中的过程录制下来。
在课堂导入时先播放视频1,因为是学生自己录制的视频,所以,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很容易接受视频传递的信息,并自觉转化为自身经验。那么,学生是否真有此生活经验?基本上都有,学生在交流时反映,自己在玩水时,发现手伸到水里就会变短,拿出来又变回来。然后播放视频2,将原来的感知进一步直观化、具体化。
情境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基于学生经验,借助情境将学生的抽象经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为具象经验,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生长经验。
留白是中国绘画在创作中的一种手法,目的是能够给作品留有想象空间。在物理教学中,同样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例如,教师给学生每人一个底面粘有硬币的不透明纸杯,学生将纸杯逐渐推远,直到看不到硬币。提问:为什么看不到硬币?在不改变人和纸杯、硬币的位置,以及不破坏杯子的前提下,如何让硬币重现?在学生讨论无果时,教师再给学生每人一杯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学生拿到水后,其实是不明白水的作用的。不过,学生基于经验知道,此时应该是将水倒进纸杯中。于是,学生尝试着将水倒入纸杯,有人倒得少,有人倒得多,倒得少的学生无法达到使硬币重现的目的,而倒得多的学生,则惊喜地发现:硬币重现了。惊喜过后,学生就会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原理,并积极主动地开启下一步的探索。
留白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能力的自信,更是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为学生创造动手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教学的情境导入,就是以情境为载体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因此,课堂的情境导入策略值得我们大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