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时至今日,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内涵建设历经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身处于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如何在发展中与时代接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百万扩招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使高职教育的职责和效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这也能够直接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更深层次化发展,高职院校也要随之进行系统的改革。通过强化与校企进行合作,对于自身的专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同时进行育人机制的完善,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高职院校能够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高职院校要进行有效的规模扩张以及质量的提升,就需要立足整体,从市场进行入手,全面进行专业上的优化,使其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加切合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要强化自身的社会服务水平,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对于行业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就业情况更加的稳定,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也能走向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这也使得企业对于人才的技能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更加的严苛,高职院校在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结构显示,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招生的数量上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尚待提高[2]。因此,高职院校应切实强化进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进行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研究以及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水平。高职教育在所有的教育类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是最为密切的,高职院校能够为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综合性人才支撑,同时,通过对于自身师资力量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工艺改善,使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从根本上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出发就是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使学生能够得以顺利毕业的基础上,要确保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高质量。这些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对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行强化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和社会贡献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职院校要强化对于品牌意识的打造,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针对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和实际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综合的考虑,切实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数量和办学区域在近年来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存在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资源相对较为匮乏的状况,特别是高职百万扩招之后,高职院校整体的办学条件不足,在专业的设置上的缺乏相应的系统规划。同时,面向社会扩招之后的生源也存在知识结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会更明确,对学习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要求更特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上有更明确的定位,对高职院校的现有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课程资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整体课程体系出现实用性不强以及前瞻性不足的现象,同时,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不够会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相对较差,技能型人才严重缺失[3]。
职业教育的本质上是一种跨界的教育,通过将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自身的各方面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了进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满足。要想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更加有效地满足,就需要高职院校切实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校企合作进行深度的融合。近年来,国家相关文件多次强调了进行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对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进行的校企合作在层次上还相对较为浅薄,仅仅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等形式,并不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的质量培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双方在进行协议合作时,对于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尚不明确,合作关系也极为松散,整个协议对于双方的约束能力并不高,导致了合作质量也相对较差。
同时,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和需求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利益上也并不统一,这就会导致校企合作仅仅只停留在表层,没有真正地建立出协作、沟通的机制,企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企业需求的满足,其质量也无法得到确保,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彰显,这对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近年来,随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影响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通过进行专业上的整合以及整体上的规模强化,开始逐步向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努力。百万扩招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挑战,但是,并不会与教育质量的发展产生影响。面对扩招生源和提高质量的双重重担,高职院校必须要基于自身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样才能够确保服务的水平得到切实地提高,同时对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持久性进行保障。
3.1.1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会造成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质量较差,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工学合作的基本精神,但是分段培养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效果较差,学生无法从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导致实践应用完成的效果较差,理论知识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的培养与产业技术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机的统一,这样条件下培养出的人才是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的。
专业的设置能够使高职院校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同时能够有效地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教育理念以及综合的育人水平。专业结构设置的合理性能够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起点,专业在规模、层次以及布局结构上都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与产业进行黏合。我国各个区域的资源储备不同,所具有的发展优势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在国家的总体发展规范范围之内,国家通过进行区域的功能建设,着重强调了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进行专业建设的规划和调整,使其能够有效地满足区域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变革的相关需求,在整体上对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满足。要切实强化专业和产业的连接,打造出属于自身的特色品牌专业。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紧紧跟随行业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些新兴专业进行有效的建设,实现和企业的完美对接。高职院校立足在百万扩招的基点上,对于自身专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强化品牌专业的打造,同时要对于专业的设置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监督。
3.1.2 建设终身教育基地
从本质上进行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即为教育和培训。要想有效的建设出终身的教育体系,创建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高职院校就要对于教育体制进行整体上的改革,强化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进行专业、师资等相关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进行改革培训机制,打造出一个技能型的培训平台,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展,有利于终身教育基地的建设。在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化“学历+技能”的培训项目,可对于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进行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人才培养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百万扩招后生源结构更加丰富,这也说明除了进行高中、中职学生的学历教育,也要注重对于下岗工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要强化培训和学习工作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这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要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的变革,切实落实培训技能的特色化开展。使来自不同教育环境的学员能够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通过上述举措,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需要进行有效的对接,促进了其社会服务水平。
3.1.3 加强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培训模式容易受到时间、地理位置以及教学资源等条件的制约,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使人们将关注点放在了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之中。高职院校应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意识的强化,建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使学习培训的需要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满足,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对于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网络教学应用中不断地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开展自我实践能力的认知和提升,通过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自主学习环节,进入到线下教师传统课堂的技能交流和训练中[4],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另外,要与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开展相关的合作,通过对于网络培训课程体系进行落实,使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5]。
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行业内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接,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技术联盟。同时,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6]。高职应立足于自身的专业资源和师资力量,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有效的创新,对于企业的产品工艺进行验证和完善,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通过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能够建立出科技成果共享的机制,使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宽。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效地使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也使企业的转型升级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进行校企合作,切实强化校企育人资源制度的建立,打造校企育人的资源平台。这是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以及实训平台,使企业能够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来,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企业通过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决策进行渗透,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上更加科学、合理与时代相贴合,从整体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企业在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出主导作用,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产业进行有效的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的培养从整体上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切实强化进行制度上的建设,对于校企人员的双向交流进行完善。使企业发挥出办学的主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在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下,生源培养的对象更加复杂化,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要在生源进行扩招的基础上有效的保障生源的质量,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切实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