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视域下“道”与“德”关系探究

2021-03-07 20:52:37李海阳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天道道德修养体悟

李海阳

“道”和“德”这两个概念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论语》之中“道”和“德”都各有其特定的内涵,但有时“道”和“德”在特定的语句之中表达的含义又有所接近,换句话来说,这两者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所表达的含义是有交融之处的。那么“道”和“德”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解答。“道”和“德”相对于彼此所表达的特定内涵到底是什么,两者为何表达的含义有相近的地方?另外,对于这些问题的理清有利于对“道”和“德”这两个概念的更深层次地把握,同时更有利于更好地体会儒家精神,在儒家思想之中提取有益的资源[1]。

一、“道”“德”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1.“道”

“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并未被提升到本体论的层次。“道”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在《论语》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公共的稳定社会秩序,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论语·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的“天道”是作为一个词而说的,是一种超越性的内容。“天道”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中的依凭,是君子安立性命的依仗。《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务本,本是仁之本,是孝悌。本立而道生,“道”是仁道,是一个君子行为处事之原则。这三方面的内容与宋明理学中天道与性命相贯通的“理”相合,其实这正说明了“道”其实是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其是贯穿天人之际,落实到君子自身的人格修养的。

2.“德”

“德”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描述中共有三个侧面。(1)有位之人的为政之德。在《论语》之中这样描述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君子自身之德性。《论语》中“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这是谁都没有办法奈何的。(3)德行教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像风一样,有教化之用!“德”的主要纲目有“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中“仁”既为五德之一,又是五德之首,包括其他四者,君子以“仁”为本,修养自身德行。在《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爱众人就离仁不远了,“仁”即是仁爱。“弟子入则孝……泛爱众而亲仁”则体现出了“仁”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也就是孝悌是“仁”的根本,这并不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说有一个超越的本体,而是说孝悌是“仁”发展起来的根源。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等级差别的爱,《论语》中记载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是这样批注的:“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为求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这里所说的“理”其实就是仁爱之情,子对父的孝顺,父对子的爱护就是“理”。当人能把这种情感发挥到极致,并且能与别人发生共情,将仁爱的情怀推而广之,那么仁就成为一种大爱。《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自其子。”是这种大爱的最终体现,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所以儒家君子必须“以仁为本”,《论语》中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把“仁”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终其一生来奉行,于死后才停止,这体现君子将“仁”放在道德修养中的首要地位。“仁”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目标,同时也是君子内心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感。人有四端之心,是人内心本来就具有而且可以充扩于外的。在《孟子》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就表明“仁”并不是在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纯粹客观化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准则,而是君子上体天道而发于内心,充盈于外的道德本心。

二、“道”何以成为“德”的终极根据

在此所说的 “道”并不是前文中作为方法或者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道”,其是超越性的、永恒的“道”,这也是“道”之所以是“德”的终极根据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志“道”和弘“道”精神让君子能够在对“道”的追求过程中获得智慧,将对“道”的体悟转换成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并充盈于外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之中得到实践。其最终即是“天”之“道”向人之“道”的转变,天“道”在儒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之中的实现,也就是说此时的“天”之“道”已经成为了一个道德本体,在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依凭和根据。

1.君子的志道、弘道精神

君子的志“道”精神其实最终来源于对“天”的向往与崇拜。这种对“天”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当时已有对“天”的祭祀活动,但是这时候对“天”的崇拜依旧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我们常说的“以德配享”“以德配天”也即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在儒家早期的经典文献《尚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不仅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最为关键的是这是天命与民心的结合。总而言之,当时对“天”的崇拜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对“天”的依赖。“天”成为了人立身的终极根据和价值目标。由此执政者自然也开始了对“天”的模仿,执政者希望像“天”一样对待百姓,不教而教,垂拱而治。《论语》中这样写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而言,不教而教,四季有秩序地运行,万物也得以生长。这就是“天”,而“道”则是天的用,我们所谓的“天道”就是天运行的道理,或者是说天的作用和功效。《中庸》中是这样记载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为性,率性为道。这恰恰也是“道”与“天”关系的佐证。

2.“道”的超越性、客观性

在早期的“天人合一”观念之中,“天”其实是作为一个客体存在的。天人合一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天”和“人”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其实归根结底来说,“天”最终还是客观的!其实无论是自然之天,还是意志之天都是客观的“天”,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在“天”这一观念之中逐渐有了道德内容,使其具有了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且这种主观色彩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变得更加明显和突出,但是这并不代表就可以改变其自身的客观性。“天”归根结底仍旧是客观的,只要其还被作为一个客体,一个对象被研究,被崇拜!

这些对“天”的认知也影响到了儒家学子对“天”的认知。“天”的超越性和客观性自然也决定了“道”的超越性和客观性。“道”的超越和客观性虽然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但其也是受人们的需要所影响的。儒家学者若是要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仁义道德找一个终极根据,那么这个根据就必然得是超越的,客观的。若不如此,则必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和正确性。《论语》中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许还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在里面,是人选择了这样的“道”,而不是“道”选择了人[2]。人将自身的生命和价值追求都融入客观超越的“道”之中,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理想找到了不变的根据!

三、“德”何以成为体悟“道”的进路

1.“德”对“道”的符合

在君子修养过程中,“德”与“道”的体悟其实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一个一体化的进程。前文中已经对“道”进行了总结,“道”包含了一个人全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向往,是个人生命与“道”的交融。君子对“道”的体悟是基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的。这就要讲到君子的担当精神以及君子“位”的获得。担当精神是君子的精神特质之一,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要求君子在完成了自己分内之事的同时也要承担“道”。“位”思想包括的是君子在社会之中扮演的不同的角色以及各个角色要求君子承担的责任。可以这样来说,君子的担当精神也是从君子之“位”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这种担当精神的最终指向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道”,对“道”的承担和弘扬也是君子的最终追求。那么,这又与“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君子“德”与“位”是相配的,君子的个人修养是获得“位”的重要考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古代的选官制度之中得到证实,就比如说汉朝察举制之中的“举孝廉”[3]。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证明“道”和“德”是贯穿君子生命始终的,君子对两者的体悟也是一以贯之的,并且也是没有时间或者逻辑的先后的。在君子的修养过程中,这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的。君子对“德”体悟的加深可以使其更加明白“道”,促进自己生命与“道”的融合,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价值向往都融入对“道”的体悟之中,确定自己的人生之“道”;而对“道”体悟的加深,也可以促进君子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在体悟“道”的过程中,对“道”的部分体悟也会转变成一定的道德内容,融入君子自身修养之中。

2.本立“道”生

君子修身,立德为本,本立“道”生。孔子认为,君子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本。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修养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核心。既然自身德性的修养是根本,那么“道”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德”又如何成为体悟“道”的进路呢?这将是下文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关于“道”的地位前文中已经反复提到过,这里也就不再过多的论述。我们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德”如何成为体悟“道”的进路这一问题上。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对“德”的修养过程其实与对“道”的体悟过程是统一的,而这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其实这并不复杂,在宋明理学之中可以了解到这个问题的答案[4]。理学的重要观点就是认为天理作为超越性的根本道理,在人心就表现为君子内心的善心善性,在社会之中就体现为儒家所说的伦理纲常以及社会秩序。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一体不二的。宋明理学中的“天理”虽然说和“道”这一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可是其在超越性维度和部分内涵意义上却是一样的。或者说,我们认同这个问题其实就只需要承认宋明理学是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儒学新形态,其中定然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宋明理学中的“天理”也定然在“天道”“性”“命”等概念中提取了一定的内涵并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认为关于两者其实是一体不二的思想早在先秦已经有一定的思想根源,而且“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就基本可以证明这一点。只不过这种思想认识在宋明时期才被真正挖掘出来,并且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因为两者是一体不二的,所以对两者的认识过程也必然是统一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两者的认识过程不是完全相同。因为“道”是超越性的、根本的、永恒的“德”,其存在的特性是“德”具有正确性和权威性的保证。总而言之,“德”之所以成为体悟“道”的现实进路,本身就是因为“德”是“道”在现实社会之中,在君子的人际交往之中的现实体现。

通过前文中的论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道”“德”两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是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德”其实是“道”在现实之中的体现,自然也就成为“德”的超越性根据。而这种“德”又成为人们认识和体悟“道”的重要路径,因为“道”的超越性使人无法对其进行经验认知,必须通过理性和一定的媒介去体悟,“德”就是这个媒介。

猜你喜欢
天道道德修养体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32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4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4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