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1-03-07 19:44高建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信仰高校学生哲学

高建民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独具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它是在我国革命中、建设中以及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财富。红色文化涵盖着丰富多元的思政教育资源。

1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相比其他社会文化,红色文化存在其独特性,属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进行有关社会主义一系列伟大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形成的文化形态,其中包括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时代价值。

我们可以将红色文化简单理解成“红色”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将两者相加,而是具有特殊且丰富的内涵[1]。“红色”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拥有活力与激情的色彩,其代表着喜庆、温暖与兴旺,拥有十分突出的民俗以及联想意义,甚至是我国独有的天生的一种“胎记”。实际上,红色文化可以划分为狭义与广义这两个角度,具备自己独具的属性及内涵。红色文化从广义角度来讲,其主要指的是在我党带领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而且在之后的建设及改革过程中由所有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的,这是一种拥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更是制度、物质以及精神文化有机综合的统一体。若是从狭义角度剖析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建设精神、革命精神以及改革精神的重要载体。从某种角度来讲,红色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更能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获得进一步发展,而且其重要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在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进程中,体现的时代价值十分丰富。

第一,具备经济价值,拥有红色精神的纪念馆、革命老区或是相关纪念品,都为我国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便利条件,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宝贵机遇,从而达到共赢的理想效果。

第二,具备政治价值,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指导下所形成的重要产物,在新时代重点表现在引导中国人民群众始终拥护我党的领导,为将“两个一百年”目标尽快实现而奋斗,做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始终坚定[2]。

第三,具备文化价值。红色文化属于具备特殊属性的文化形态,体现在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来因去果,属于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提供充足的精神鼓舞。

2 红色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逻辑构建

在红色文化背景下,若想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需要立足高校学生本质特征,精准掌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规律与过程。

2.1 让情感认同成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介

情感的认同是认知及行动之间的中心环节。学生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情感认同,指的将其放置于学生个人的情感体系培养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认可与喜欢的态度,进而能自然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种崇敬感,通过课堂教学等路径内化成个人的行为与思想[3]。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学生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单纯停滞于认知层面,严重缺少情感上的皈依。具备强大情感感召能力的红色文化,其深植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也是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部分,具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形态。对于红色文化的形态而言,其精神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物质和制度文化形态,属于生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素材。

2.2 让认知认同成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依据客观地认知发展规律,我们知道“知”是能否坚持“知行合一”的重要基础。若想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应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正确的认知,借助一系列思维活动针对其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进行深加工,达到从感性至理性的飞跃。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由于时空发展也予以其全新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强化高校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加强高校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逐渐内化;(3)人生理想与中国梦相融合;(4)提高高校学生的“四个自信”[4]。由此,高校必须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改革,帮助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针对高校学生而言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首先,带领高校学生挣脱模糊信仰认知的困境。基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渗透了很多西方的思想思潮。一些学生因为遭受历史虚无主义等相关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自身信仰缺失。若是在红色背景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构建与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为个人未来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实现大众化。高校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内容等相关方面,针对其形成认知上的认同,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

2.3 让行为认同成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标志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认同认知能让学生于理智层面上认可马克思主义,至于情感认同理解为在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那么行动方面认可马克思主义信仰,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主要是因为行动认同通过“内生性”作用以及“外源性”作用,让双方形成强大合力,并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从某种角度来讲,行动可以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提高高校学生的认知自觉性,加速内化马克思主义[5]。除此之外,行动认同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还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加以巩固。所以,我国各大高校需要为高校学生建立相应的实践平台。而在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本就拥有丰富的实践平台,其可以引导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并巩固,由个人信仰变为强大的行动力。

3 红色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3.1 手段创新彰显“红色文化”

对于红色文化的发扬及继承者而言,应该对自己做到严格要求,首先需要积极学习而且探索更多的渠道途径。作为传播红色文化重要对象的教育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中,发挥红色文化独有感染力与号召力的基础上,还应做到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自觉传承与践行,在红色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责任并非只有高校承担,这也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以网络媒体与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有效开展在红色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而凸显红色文化的魅力[6]。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宣传红色文化时,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首先要对红色文化形成一个全面了解,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红色文化之间的融合点,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教师若能受到充足的红色文化熏陶,自然能将红色文化的魅力在无形中散发,在润物无声中影响高校学生,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效果。

高校发挥的重要教育作用毋庸置疑,高校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储备力量,因此在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需不断增强道德文化素养,由此才能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为人民与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还应强化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利用大众传媒或是网络媒体等宣扬红色文化,让英雄人物发挥的红色榜样作用留在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等观点相结合写成校园文章发表,也可以拍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的vlog 等,通过不同渠道彰显红色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

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高校首先需要强化制度建设,以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予以强大的制度保障,可以通过有关政策,提高课程体系“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建设,强化课程思政,从而处理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程问题。应将现有课程进行梳理整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注重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弘扬与整合,在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深入贯彻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让高校学生深入感受其丰富的内涵与浓厚的底蕴。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该提高对政治素养形成的重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善于寻找与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从而将其视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素材,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3.3 构建师生双向沟通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红色文化背景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探索,采取师生双向沟通的多元化授课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自己制作PPT,和有关的视频音频资料相结合,从而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与此同时,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整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理念,将实时热点与高校学生关注问题相结合,采取现实和理论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课程讲授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通过线上学习系统,能够为我们设置小组作业、头脑风暴以及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而在现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课堂讲授、主题辩论、主题演讲、课件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3.4 探索“合唱化”考核模式,创新考核机制

作为思政理论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若是通过单一的期末考试是难以客观全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需要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在红色文化背景下进行,我们应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在现有考核模式的基础上,将五四青年节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将学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红色合唱大赛,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期中考核参考。相关教师需要提前将活动通知下达到各个班级,而且应要求每个班级的班委自行组织,有关辅导员应加督促力度;通过制作横幅等资料提高影响力;任课教师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而且要进行录像与摄影工作;在结束活动之后,需要教师及时给出评分。比赛成绩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期中考试的成绩,占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总体成绩的20%。通过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考核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听课以及线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5 丰富学生自身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

现阶段,高校学生需要进一步强化自我教育,这是因为主体教育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我们,对于矛盾发展而言,外部因素仅是次要方面,起到决定性力量的是内部因素。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这个“红色文化”的教育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红色文化教育中起到重要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1)虽然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可是其作为科学的、先进的一种文化,仍旧起到难以忽略的育人功能。真正让红色文化进入校园,无论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都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代高校学生需要主动积极地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在知识理论学习中针对个人成长加以有效指导。通过理论基础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一方面提高个人的政治思维,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针对高校课程计划当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校学生自身需要做出积极响应,高校课程知识是十分纯粹的,需要对自己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形成主动了解,在红色文化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学习不需要局限在形式,其实课堂知识仅是知识学习的一个方面。学习课外读物也是高校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学习的一条主要渠道。其实很多杂志、报刊针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精神均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红色文化的影视剧或者是期刊读物。(3)高校学生需要向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学习。通过自我教育的强化,时刻维持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之奋斗的勇气与决心,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成为一名有价值的人。广大青年学子应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个人标杆,在青年时期便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3.6 提升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层面,十分重视讲解结论内容,对于社会现实中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密切关系的热点问题,未能予以重视,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更教条化。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文本有很多,由于大部分教材都是将翻译苏联马克思哲学内容为主导,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本文,没有和时代迁移相融合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理论,致使在教材文本中未能将当前的现实社会问题清晰地呈现。基于时代发展层面分析,问题一方面能集中体现出社会现实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时代发展的愿景与心声。在课堂中学生学到的内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与针对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现实意义,仅是学习固有的马克思哲学理论知识,导致在长期的学生学习中,无法真正明确马克思哲学的前沿思想和内涵,从而逐渐对马克思哲学知识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红色背景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而且要优化整合教材文本,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维度,与此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与广度,加深现实社会问题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关联性。

4 结语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文化不仅是灵魂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20世纪形成的红色文化,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产物,更代表着中华优秀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讲,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壮举,并且生动诠释着中国具体实际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结合的新时代意义,而且红色文化在这一基础上也淋漓尽致地呈现着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以上特质也让红色文化与此同时具有更加生动的主题、更加丰富的内容。

猜你喜欢
信仰高校学生哲学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菱的哲学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