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1-03-07 19:37杨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日语跨文化人才

杨婧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自1972年中日两国交往正常化之后,中日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频率,实现了持续增长。这种局面的出现,使得日语人才的培养受到了更多社会重视。众多学校都设置了日语专业学科,同时其他专业中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的学生人数众多。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阶段的社会需求,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对较为单一,在语言技能之外,学生未能够掌握其他的社会技能,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有所影响。

1 我国的日语人才培养现状

1.1 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存在问题

我国的日语学习人数众多,日语是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国语言学科。当前的高校日语教学中,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语言文学方向的人才。事实上,日语的学习与英语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学生在进入到日语专业学习之后,一般处于零基础的状态。因此,大学阶段的日语教学需要从基本的假名教学开始,在培养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兼顾引导学生应用日语进行相应的语言练习。相对而言教学时间有限,在本科阶段一年级以及二年级的教学中,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相对较为基础,需要思考理解与思考学习的内容相对较为有限。本科三年级以及四年级阶段,大量的应用性日语学习内容才开始出现,包括写作课程、日本文学相关课程等。在一些院校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也开设了与日语相关的职业技能指导,如旅游日语、商务日语等课程。

1.2 日语教学的目标存在问题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语言文学能力。然而,日语学习从零基础开始,学生实际的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4年,在有限时间中多数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以及文化学习思考相关课程开始较晚,课程量有限,语言文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缓慢。在许多情况下,日语专业所培养的语言文学方向学生,仅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不具备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极为有限。同时,一些附加的职业技能指导课程,仅仅是对于职业的状况进行大致介绍,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于实际的职业发展仅仅具有导向性作用,职业技能的掌握有限[1]。

2 当前社会日语人才就业现状

当前社会中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最为主要的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中需要一定数量的日语专业相关人才,对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较高。从总体的需求上来看,对于日语专业的人才需求在逐渐地减少。这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经济面临转型,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也在出现改变,总体的投资增长量减少。另外,近年来留学的门槛降低,留学生的外国语应用水平,在许多情况下相对专业学生更高。在留学的过程中,留学生需要经历语言学校的学习,同时其生活与学习又具备相应的语言环境,因此优势较为明显。仅仅就基本的语言能力来说,专业日语学习的学生所具有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就企业的需求来说,对于应用能力较强的交流性人才企业需要较多,然而在专业学习阶段学生能够进行交流练习有限,许多专业学生不具备专业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对于基本的商务交流礼仪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应用,同时还要根据所在企业的状况进行深度的意见交流与交换,考验听力能力以及口语能力。在传统高校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学生未曾进行深度的相关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进入企业之后仅能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实际的语言能力应用机会有限。应对语言要求较高的企业招聘,日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够符合企业的人才应用需求。

另外,也有一部分的日语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深造中相对其他专业,语言文学学习方向的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的限制,仍旧难以突破。由此可见,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势必需要进行改变[2]。

3 新形势下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3.1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有的状况下对于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与改善,能够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

首先,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类。在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中,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行综合性的教育目标确立。就学校的教育目标来说,多数的学生在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需要参与到职业当中去。因此,需要在教育的目标上对职业发展进行深度的思考。

其次,根据分类的具体状况,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如对于多数需要参与到职业发展中的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日语学习中,需要对职业技能的训练进行更多地关注。在学生完成基础性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需要尽早开展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如对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内容的学习。

另外,在基础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对于其未来的学习将会有所影响。基础语言能力较好,同时具有一定文化感悟能力的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日语学习结束之后,可以选择就日语语言文学或者其他的日本文化、 历史等方向进行深度了解,选择今后的继续学习方向。对于这一种类型的学生来说,此后的学习目标,需要围绕着语言文学本身进行,事实上这种目标的确定也是一种继续的细化专业确立。结合职业选择或者未来的学习研究选择,进行更为细致的目标分类,都属于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将会更具有针对性[3]。

3.2 改善日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在现有的情况下,我国高校中进行日语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有所降低,然而选择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数量仍旧较多。在教学体系的改善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思考。

首先,在日语专业学生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相对的教学经费发放以及教师安排等也会有所变化。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一变化并不明显。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日语教学水平仍旧保持现有状况,留学生等群体的优势会对于日语专业学生造成严重的求职压力,学生数量也会持续地减少。为此,在教学内容中要更为紧密地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安排教学。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在职业发展需求的要求下,课程数量总体会有所增加,相对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更会有所增加。要注意的是,在教师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地应用具有职业经验的教师,如参与过日本企业工作的教师、 担任过导游、 领队等职业的教师,作为相应课程的教师。

其次,对于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思路。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专业,如工科类型的专业,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日语水平,以适应于本专业的发展需求。“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又精通日语。该培养目标的特色是融外语、技术、经济教育于一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一年级集中进行日语学习,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日语的程度。虽然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与机械专业方向的本科教学基本相同,但加强了经贸管理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4]。

3.3 增加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比重,重视跨文化通识教育

语言学习在学科的分类上属于语言文学类,然而对于众多的小语种教学来说,通过本科阶段的教学,最终能够达成的效果偏向于语言应用功能,从这一方面思考来说现阶段的语言教学具有技能教学的偏向性。为了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提升课程中文化学习的比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考意识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文化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功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日语教学的研究组,需要将与跨文化交流联系较为密切的通识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的学习中。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规划中,一些课程的内容与日本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相关,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提升帮助较大。然而,高年级阶段的课程更为重视日语的应用与实践教学。这种类型的课程课时的安排反而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影响,对于相关文化的思维认知过程不完整。对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策略的思考。首先,需要对日本文化以及文化对比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提升,在基础阶段的语言学习中,可以适当地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初期阶段由于兴趣不足出现学习困难问题。其次,由于跨文化类型的课程开始时间比较早,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化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思考能力。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需要联系现实的教学需求,引导学生结合跨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思考与研究。例如,在商务日语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中国的职场文化与日本职场文化的相同与差异。通过深刻地思考,学生对于商务礼仪等的理解将会更为透彻,并且将在行为表现上反馈出思考学习的结果[5]。

3.4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实践

在本科阶段的日语教学中,由于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因此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模式通常是教师集中讲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听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未能够得到训练,课堂中参与日语练习以及日语应用的机会也较为有限。为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语言学习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是没有机会进入到真正日语环境中去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拟真化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语言应用的机会,提升课堂阶段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在日常的精读课程等主要日语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留出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日语课堂展示。例如,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应用日语讲述一个与日本相关的知识点。在讲述之前,需要将相关的讲述内容整理为书面的形式,并且向教师提交,确保语法内容的正确性。

其次,教师需要重视对课堂教学延伸。例如,在语法知识的学习中,课堂阶段学生的掌握较为有限。教师可以选择线上线下教学的双重模式,应用课程录像、微课等,为学生的知识复习巩固提供便利。为了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日语教研组需要共同决定保存影像资料的重要课程,供全体日语学生使用[6]。

4 结语

综上所述,院校需要审视现阶段的人才应用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学研究中,院校需要根据现阶段的日语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找出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策略有助于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与研究。首先,需要调整日语教学中的目标,在人才的培养上需要确定以实践能力、复合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地考虑到当前社会中对于日语相关人才的应用需求。其次,要重视对教育中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在传统的专业教学之外,需要重视第二外语教学,这也是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另外,为了使得日语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最后,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日语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引导方式,丰富教学的模式,增加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课堂参与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日语跨文化人才
人才云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