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2021-03-07 19:37王文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信念道德心理健康

王文君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

现今我国高校各方面建设发展迅速,而教育所实行的文化建设也在一步步加强中。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往往只存在于课上的授课形式,这时教师对于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便主要在课堂中展开。而采用高校文化加强建设,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感悟的教育,更能够间接地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好地熏陶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

1 现行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状

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脱节的关系,两者并没有进行更好的结合。导致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只是呈现在课堂教师的讲述过程中,而忽略日常的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教师与学校方面,多采用“形式主义”的教学,并没有深入对学生进行教导,而让学生从根本上产生对文化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方面的思考——缺少政治思考能力[1]。首先,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呈现越来越差的状态,经受不住磨砺与挫折的考验,容易产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其次,学生对于自身物质以及各方面的追求逐渐加强,精致的利己主义精神凸显,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最后,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识不足,较难建立起民族意识,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以上几个方面是针对现行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探讨,而高校与教师更应该注重以上各方面的建设,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2 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

2.1 增强文化影响,加强心理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在逐渐减弱。而生活条件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核心教育——并没有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理建设防线逐渐降低。这也就要求高校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让文化逐渐影响学生,而不是在形式主义上建设文化[2]。教师以及高校,更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引导学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大学思政课中,往往有这样一课——《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此题之所以被着重强调,是因为现代社会下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网络中经常会传出这样的消息,某学校学生因教师惩罚而做出不恰当的反应。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不在少数,越来越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甚至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学校所培育出的学生是需要为自身以及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的健康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心理防线建设的逐渐降低,而造成种种不可挽救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思政课可采取如下策略:首先,教师在上此节课时,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每人找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类影响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的影响,让大学生明晰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以组为单位,在课上通过课件的方式呈现给所有的上课学生——这种方式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理解心理建设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互相分享所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既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又让学生真正地在文化建设中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普及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3]。在此节课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如《普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等书籍,学生真正地从文化中汲取相关知识,加强心理建设。

2.2 文化融入生活,强调道德示范

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想要将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需要注重细节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授课时,并不只是采用传统“让学生听课,教师讲课”的授课方式[4],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道德的示范与道德的建设,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来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地将文化融入生活中,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加强自身的道德示范。

例如,在大学思政课程中,关于《加强学生道德示范,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加强》的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身边的榜样来加强道德示范。对于某些学生来说,道德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应该去付诸实践的责任,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特意地在教室门口处放一些纸堆或教学用品,教师上课前坐在讲台上并观察学生进入教室时的表现。这时某些学生便会跨越障碍物而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但是某些学生便会扶起公共的物品,将其摆放到相应位置。这种对于公共物品保护的道德测试,更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于道德建设的观念认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给学生介绍如何进行道德建设以及关于道德方面的榜样示范例子。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将道德教育延伸到课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课题进行道德建设方面的实践,并以反思的方式呈现到实践报告中。这虽然是课下的作业,但却是真正地让文化融入生活的建设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道德的建设之举。

2.3 积累文化信念,提高责任意识

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加强。就如责任不是只呈现在课堂中,而应该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所呈现的[5]。大学期间的时间规划相对于高中时期更为自由,大学生容易在生活中丧失学习的目标,进而形成心理素质较差的现象,而有效的预防以及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能够让学生在面临这种情况有效的加强自身方面的建设,从自身出发,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成长[6]。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中国的历史与中国发展的状况》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促进学生文化信念的积累,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首先,课堂以学生讲解为主,进行“教学反转”。学生在听讲时可能会出现走神的情况,而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在同学面前进行讲解,便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其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文化的建设,让文化的信念逐渐增强。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期作业,如让学生在本学期内整理出关于自身对于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感悟,每篇不少于2 000 字。这种任务并不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增强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随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心得体会以及相关事件的感悟进行评阅,对于每一主题内容设定相关的评选奖项,让学生以“奖罚合理”的方式得以更好地完成此项任务。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相应的辩论比赛,使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校也应在辩题选择、评委点评等环节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4 升华文化核心,坚定民族信念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学校以及教师所传授的文化信念中,形成学生自己的文化信念。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为顺利毕业而完成课业任务与参与学校活动,这就说明学生在自行思考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与被动性[7],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引导并不能够真正让促进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而教师与学校在文化建设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坚定民族信念更是如此[8]。

例如,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怀维系的是对整个国家的情感与责任,而大学生对于此意识较差,往往忽略对于民族情怀的投入。但是在中国发展至今,民族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让人民在不屈的奋斗中逐渐崛起。在进行此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怀的相关影片——如《活着》,这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是民国时期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信念,以及展现的民族情怀,更是需要学生学习的。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维系国家情怀与民族文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带领学生观看“甲子山战役根据地的相关纪念馆”。更深层次地领略民族精神与国家情怀。坚定的民族信念,不仅是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成长的伟大以及民族文化的核心,更要在国家危难时刻发挥自己的作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深化文化核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以上步骤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深刻地让学生意识到民族信念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民族思维,坚定民族信念。

3 结语

文化的积累要靠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共同完成,文化的核心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形成更具体综合的思维。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道德建设,更能够通过将文化融入生活中并完成积少成多的文化积累,使学生的思想有根本性的转变,最终达到深化文化核心观念、积累文化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

猜你喜欢
信念道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