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不当批评的影响

2021-03-07 19:37冯小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亲子符号子女

冯小航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缘起

在家庭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大众视野逐渐聚焦,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常常听到许多父母十分困惑地诉说:“怎么说都不听,根本没有用。”可见,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批评无效,管教失败”的情况。而实际上,父母使用的更多是带有诸多评价色彩的不当批评,久而久之,诸多低效的管教与沟通进一步地影响亲子关系,导致更多的亲子冲突与矛盾。该文意在帮助家长认识到不当批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帮助家长认识不当批评的危害,规范自己的批评行为。

1.2 研究进展

就批评主体而言,对于不当批评,更多偏重于探讨教师的批评行为,更多集中在学校教学的批评行为,而非家庭场域的批评行为;就不当批评行为本身而言,更多讨论如何正确批评,而非探讨不当批评行为本身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就被批评对象而言,更多的是帮助其矫正错误行为,而非关注其本身的内在心理感受。可见,对于不当批评如何影响家庭场域内成员的心理,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还有更多的讨论空间。

2 符号互动理论

2.1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著名社会心理学理论,他以进化论思想作为铺垫,指出“精神和人类之间的符号沟通可使人类能够进行对于生存来讲十分必要的合作; 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与这一过程。”[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与交往看成一系列符号互动的过程,该文所理解的狭义的符号就是指人们发生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广义的符号还包括人类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符号互动论所称谓的“符号”基本上是指“有意义的姿势(Gesture) ”, “意义”是符号的最核心内容。事实上,人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仅是物理性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这些表达[2]。

符号互动是指人与人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有意义姿势”的解释,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能动的符号回应,有所行动的过程。而对于符号的解释还涉及个体自我有关的概念,它包括解释和定义两个方面。“解释”是指明确他人行动和说话意义的过程,“定义”是指向他人表明自己将如何行动的过程。解释对过程的定义, 定义是解释的目的。人们对行动的解释和定义在互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3]。

2.2 符号互动理论于父母批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通过批评的方式管教子女,帮助其矫正错误,通过批评警示,避免错误的重新出现。在批评过程中,父母的言辞使用、情绪表达、以及批评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传递着对于子女的情感态度。子女在收到这些符号信息后,经过基于自身认知的能动解码加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做出针对父母批评的带有自身情感色彩或者说自身特性的行为反应。举例而言,虽然父母常常对一件相同的事反复强调、批评指正,但孩子经过自身的解释,认为“父母非常唠叨,一件小事而已,做错也没关系”,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无动于衷的反应; 如果孩子认为“做什么都不对,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什么都做不好”,那么就会出现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

由此可见,孩子收到父母批评,并对批评进行解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母批评影响亲子关系过程中的中介变量。通过中介变量的作用,父母的批评在子女头脑中经过加工,最终以子女各种行为或语言等符号的形式指向亲子关系。

3 家庭教育中的不当批评

3.1 家庭教育中的批评

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该文所讲的批评是狭义上的批评,即对缺点和错误的指出及建议。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批评对象认识到错误,帮助矫正错误,批评意在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对于错误的指出,能够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家庭教育中的批评的对象是错误,而不是人本身;批评的方式也要讲究艺术;批评者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应当是关心和爱,而绝非情绪发泄。

3.2 家长的不当批评

3.2.1 挖苦、讽刺、嘲笑

在言辞的使用上,父母不自觉中对于错误的指正常常变成了对孩子的挖苦、讽刺、嘲笑。比如,孩子忘记写作业,父母会脱口而出:“你怎么回事儿,都这么大了,就不能长点儿记性吗? 书都白读了吗,作业都能忘你还能干点儿什么! 这样下去你以后只能做些低级的工作。”此时的父母想表达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记得写作业,不要再忘记了,而这样一番言辞说出来,原本的期望便不能被孩子直接理解到,而孩子直接感受到的,是挖苦,挖苦孩子白白读书;是讽刺,讽刺孩子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是嘲笑,嘲笑孩子能力不足,连自己应该做的事都能忘记。而事实上,这样的话语在批评,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已被孩子习以为常。

3.2.2 与其他人做比较

与他人做比较也是父母在批评中的常用手段。“别人家的小孩”成为很多孩子的童年阴影。“你看看你叔叔家的孩子……”“人家都能做好,你怎么就做不好?”“你是比人家少鼻子少眼睛了,怎么人家那么懂事,你只会惹我生气!”这种情况下,孩子常常十分恼火,愤怒,也许会大叫道:“那你去养别人家的小孩好了!”而在这些对话背后,父母是望子成龙的心理,而孩子更多体会到的是比较带来的否定和埋怨。一些家长有时希望通过比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唤起孩子努力竞争的意识,但是,在处理问题的具体实践中,父母们往往由于表达不当,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不自觉中打压了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孩子产生愤怒、自卑、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负面情绪。在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间的比较时有发生,这样在家庭内部,来自父母对于兄弟姐妹间的比较和评价,容易破坏手足情谊,引起同辈间的分歧,不利于幸福家庭的建设,往往产生恶性循环,越比较关系越恶劣,也就会更加讨厌比较,厌恶对方。

3.2.3 对人格的上升

父母在批评过程中常常扩大了孩子的错误,孩子偶尔没有叠被子变成了懒惰;买了很多的东西,变成了贪得无厌;不爱说话,变成了不会与人交往;发泄情绪,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感受。“自私”“懒惰”“没教养”等诸如此类地对人格的指责,批评常常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里。而事实上父母这样的言辞表达也是对自己教育初衷的扭曲。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常常在指出孩子错误或者给予孩子建议时,带上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对孩子能力的质疑,会听到诸如:我真没想到,你连这些都做不好;这不应该;你的情商太低了,就因为你这样所以你才处理不好人际……父母要尽量避免对孩子为人以及能力的质疑与否定,在没有充分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不能断然对孩子下结论,给孩子扣一顶大帽子。这样的行为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破坏亲子关系。

4 家庭教育中不当批评的影响

4.1 不当批评威胁孩子的自尊

无论是挖苦、讽刺、嘲笑的批评方式,还是与人比较的批评,抑或是上升至对人格的否定与贬低,实际上都是对于孩子能力的质疑,价值的否定。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个体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子女于学校是学生,拥有着学生这一角色具有的价值;在家里,子女是晚辈,要做儿女应该做的事情,有着儿女角色的价值;在社会当中,子女又扮演着其他角色,无论哪一个角色都拥有着不同的价值,而子女本身也会因角色的不同而转变,对外界的态度与评价进行加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场域中的其他角色,如父母也会出于自己的角色所在,对子女进行基于自身价值判断的评价。当父母忽视了子女的不同角色,对其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里的行为进行指责、质问、否定、贬低等所谓的批评时,实质上就是对孩子各种角色价值的否定。又因为父母作为重要他人,作为孩子信任的对象,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成为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当父母以不当批评的形式,否定孩子的各种角色价值时,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自尊的威胁,也容易造成孩子的矛盾心理,在自我评价与重要他人评价的冲突中苦恼。

4.2 不当批评导致较低的安全感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 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8]。其中,社会的需要也称归属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5 种需要从低到高次序不变,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而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后,个体需要获得归属感,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是值得被爱的。

当子女接收到来自父母带有攻击性,否定性质的指责与评价时,由于对有关自我信息加工的敏感度,他们更多注意到父母对其自身的评价,而非父母想要帮助矫正错误的意图,那么这些否定性质攻击性质的不当批评传递给子女的就是来自家庭以及重要他人的排斥。长期的不当批评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会降低亲子间的信任,怀疑自己是否被爱。

4.3 不当批评导致的亲子双方恶性循环的低效沟通

4.3.1 父母角色期望压力下的态度-行为不一致

角色期待,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期待。一个人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他所处的地位和身份,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遵从了角色期待。而自我角色期待是指个体对自身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期待。

就父母的不当批评而言,由于无论是社会、子女、还是父母自身都希望能够作一个管教有方、严慈并济、 能够正确表达对子女的关爱并得到子女尊重的角色,而父母的不当言辞,过多批评表现出的却是与角色期待相反的行为,自然就会受到角色期待的压力。由于父母的初衷是关爱子女,并能够纠正其错误,期望子女更好地成长,但其行为表现出的却是对子女的否定、不接纳以及责骂,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会造成个体的焦虑与痛苦,一定程度上还会威胁个体的自我认知。为了消除这种焦虑与痛苦,个体必须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要么改变为了孩子好的初衷,单纯地指责孩子,将孩子看作社会中无差别的个体对其进行没有情感的评价,要么改变自己的不当批评行为,避免不当言辞的使用,避免刻薄严词地使用。而实际上,很多家长无法做到不关心子女,却也无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进行不当批评,这种情况下,迫于父母角色压力,短时间内无法做出较大的改变,那么就可能造成低效的亲子沟通,甚至造成像许多家长说的不知如何张口的尴尬处境。

4.3.2 消极情绪下孩子的不当行为

对于受批评的孩子而言,由于父母的不当批评导致对其自尊造成威胁,不能获得来自家庭的认可,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导致孩子的消极情绪。研究表明,自尊与攻击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自尊水平越低,攻击越高[5]。不当批评威胁孩子的自尊,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表现为与父母顶嘴,破坏家具甚至对于父母进行人身攻击,造成更严重的亲子冲突。

而归属于爱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孩子会出现相应的焦虑情绪,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未能得到保障,家庭教育中更容易出现亲子矛盾,父母越来越难理解孩子,孩子越来越抗拒与父母交流。再者,当孩子无法从亲子依恋之中获得满足,就会更多地转向寻求同伴依恋,表现为有苦恼,有困难不向家里寻求帮助等等,长久下去将会破坏亲子关系。

由于孩子消极情绪导致的攻击行为、不交流、甚至变本加厉地犯错,将会激起父母更多的愤怒与不满,父母将更难以控制自己的批评行为,在每一次不当批评过后,父母又不停地反思自己,但下一次教育过程中又被激起更多的愤怒导致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不当批评行为,如此循环,最终将会导致低效的亲子沟通,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教育行为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5 关于避免不当批评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当批评会经有个体自尊,社会需要等中介变量对亲子关系产生进一步的消极影响。并且,不当批评不只影响孩子,也会影响父母自身的态度及行为。如何避免不当批评,该文有如下建议。

第一,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批评过程中刻薄语言的使用;第二,在批评过程中关注孩子错误本身,而不要针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扩大化的批评;第三,多理解孩子,学习亲自相处的知识,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活动各有其特点,父母应当了解自己孩子所处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避免与之针锋相对;第四,反思自己的教育初衷,父母应当常常提示自己批评孩子的初衷是什么,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而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自己的情绪。

综上所述,了解了不当批评的影响后,清楚其造成影响背后的因素,作为父母在批评子女的过程中要维护子女的自尊,保障子女能够感知到亲情与爱,事后还要与子女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多倾听多理解,指出错误,帮助成长才是批评应该达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亲子符号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学符号,比多少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