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岳春梅
(陆军勤务学院,重庆 401331)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爱国敬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和优秀底色。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曾指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价值取向教育问题”[1]。在军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学员爱国奉献、敬业进取、不畏艰险、矢志强军的精神。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交流,多种思潮涌动,多种价值观并存,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以某发达国家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 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在促进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识别和抵制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确保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2]。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西方的文化产品电影大片、音像制品、书籍、艺术品等也大量进入中国文化市场,这些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个人英雄主义及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传播其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思想教育的安全,是中国本土文化安全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严重威胁和挑战。
要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和“政治转基因”侵蚀,就必须认清文化安全领域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学员军事人文素养教育的红色本底。
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树立学员“向上向善”人文价值导向的重要支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出自传统文化典籍《易经》,表现为英勇不屈、坚持正义、奋发向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的无数先贤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奋斗一生,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刚健奋进”“发愤忘食”,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理念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90 后”“00 后” 学员大多是独生子,生活舒适,崇尚自我,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再加上外来文化的涌入,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极大地冲击着学员的主导价值,导致部分学员理想信念缺失,因此,我们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领青年学员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彰显的正是青年学员所应追求的“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因此,把它融入军事人文素质教育中,能够为军队院校立德树人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沉淀中,逐步形成了爱国敬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思想精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提出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就是弘扬大道: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提倡为了实现人格价值和人格理想,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要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价值观强调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要为社会贡献,要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济世安民。儒家这种济世安民的人生理想,滋养出一种深厚而浓重的家国情怀,一种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很多都是伟大的爱国者,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忧国忧民的情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
概括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蕴含着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人文知识与精神,对提高学员的军事人文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四有”革命军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员军事人文素养培育要充分依托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 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理轻文”是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要转变院校和师生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将军事人文素质教育与军政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中国本来是一个重视人文教育的国家,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之久。儒家提倡的“文、行、忠、信”四教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突出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点。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是重人文教育,轻科学技术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务实的人才,理工科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学好理工科,可以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因此所谓的文史哲则被冷落了很多,体现在现代教育中,就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军队院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而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首先是要具备良好的军事人文素质,如果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仅仅有过硬的军政素质和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精神、人文情怀,那么我们培养的学员就相当于是没有灵魂的工具人,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将军事人文素质教育与军政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学员整体素质培养提升,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
院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立德树人是军事教育的根本任务,军队院校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院校军事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固根铸魂问题上抓紧抓实,确保人才培养的纯正底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制度保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员的军事人文素质,必须转变育人教育的顶层设计,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上要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坚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规划,制定传统文化及军事人文素质教育规划纲要,在思想上统一、在制度上保障、在组织上加强。
课程教材是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院校要根据军队高等教育的特点,强化系统设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理工科院校需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根据时代的需要撷取精华,综合运用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运行、课程评比的精心规划,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课程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精神要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互结合,并渗透、融合到理工科专业课程之中[3]。
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努力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一方面是第一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把传统文化、兵学文化、军事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尚武精神、 武德修养等锻造学员的军事人文素质。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员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向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研讨交流、课堂练习与课下辅导、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等多种形式,调动学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启发学员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加强教员与学员之间的探讨与合作,使学员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提高了军事人文素质。
另一方面是拓展第二课堂,要充分依托院校文化类社团,以学员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全面提升学员的军事人文素养。如组织开展“诗词大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各类比赛,依托话剧社组织开展中外经典话剧会演,邀请专家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多种活动形式,以丰富的活动锻炼学员,以先贤的智慧引导学员,着力培养学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实体文化是培育学员军事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是最生动最形象的教学资源。院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学员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在历史博物馆,革命老区、烈士陵园中接受军事人文素养教育。例如,定期组织学员到爱国主义与革命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见学,开展野营拉练活动,使学员了解地方文化和军事文化,借助地方特色文化和军事文化资源锻造学员的军人气质; 鼓励学员暑期赶赴全国各地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并提交调研报告、 拍摄记录视频或公益微电影等;倡导大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设置特色课程,通过集中授课的暑期支教活动向城乡广大中小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精神[4]。实体文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加深学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员的视野,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激发其对祖国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充满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富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发挥着润物无声的影响[5]。通过校园景点建设、走廊文化建设、道路场馆命名、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加大窗口展示和主题宣传,体现积极健康的优秀传统文化气息[6-9]。例如,教室和走廊可以张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餐厅可以宣传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中关于节约粮食的诗句; 道路场馆可以放置中国古代圣贤和革命先烈的雕塑。总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融合审美性和功能性,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10-11]。
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充分借助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抖音、手机等多样传播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在新媒体的传播背景下,人手一部手机,每个人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这种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的新模式,有助于深化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教师要紧跟时代,紧跟潮流,掌握运用新媒体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发布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通过新媒体推送文字、图片、视频,实现知识信息快速获取和实时更新,给学员带来新鲜的体验感和良好的学习效果,使传统文化教学变得通俗化、时尚化、多元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和关心,他曾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重要作用,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多元文化交融交锋频繁,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中国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承担时代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者,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重任,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学员军事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把两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员军事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使学员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下,能够自觉抵制来自西方不良价值观念与非主流文化的诱惑与影响,养成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三观,成长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