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儿童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研究领域,儿童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也迎来了一个小高峰,其中曹文轩作为当代中国儿童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目前已成为对外译介最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自从2002年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守夜》被翻译成日文,20年间陆续有数部作品在日本被翻译出版,先后由中由美子、滨野京子等人把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译成日文。在日本儿童文学界、大众读者当中都引起了关注。然而,通过对先行研究的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在日本的文学、翻译界,对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作品本身的翻译、理解及中日儿童文化比较。而从译介学角度出发,研究其在日本的译介模式的论文几乎看不到。(2)孙宁宁、李晖(2017)等学者主要从归化、 异化翻译的策略上探讨了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个别词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但是很少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译介传播策略的成果。(3)关于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即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方面的研究尚无质和量的突破。
中日两国关于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的翻译情况的研究尚未展开,对曹文轩作品日译文翻译策略问题的研究很少。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文学进行翻译不仅是纯粹语言的变迁,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就跨国文化互动的本质上而言,译介也包含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译本的沟通、译者的水平、原著作家的题材和对内容的挑选、 译者以外最为主流的价值观和人们认知的思维方式, 以及译者用语言和翻译后原著作家语言之间的文化相似性等, 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译介后的沟通、接受和传递[1]。因此,对外翻译中的翻译策略选择很重要。儿童阅读群作为特殊的一个读者群体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不但需要符合目标国家的语言, 而且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需要进一步对儿童群体进行翻译和转换。想让中国儿童创意作品由“输入国”成功地转变为“输出国”,就必须对其儿童创意作品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对第一部日译作品——《守夜》(《よあけまで》中由美子译)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
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 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接受者的需求, 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 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同时接受美学又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中国研究者应紧密结合西方接受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进一步深化新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接受美学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从接受美学延伸出的接受美学翻译理论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要求从读者出发进行翻译实践,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能够得到提高[2]。接受美学之于儿童,则通过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不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并提高其理解力,使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好的儿童翻译作品能对儿童的思维、想象力等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儿童作为特殊的读者其词汇量、理解力、文化水平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要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来克服儿童阅读中的制约因素,译文不仅要符合儿童的特点,还要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因此,该文将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从形态、 非形态两方面探究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日译文翻译策略,使其能为日本的儿童读者所接受。
《守夜》作为第一部在日本翻译出版的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译者中由美子在翻译之前对中国儿童文学进行了近十几年的研究,对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喜爱,所以在《守夜》翻译过程中从题目的翻译到内容的传神达意倾注了很多心血。根据刘宓庆所述,文学作品的美分成形式系统的美和非形式系统的美,所以分析文学作品要从形式系统的美和非形式系统的美着手[3]。这同样适用于翻译的文学作品当中,形式系统的美包含在语音、词汇、句式层面,非形式系统的美包含意象和意境上。因此该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探讨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日译文翻译策略。
2.1.1 语音层的翻译策略
语音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表达审美的基本形式,把握原作审美形式信息的目的是做到原语和目的语在语音美上的对应,为了增加童趣,根据儿童的阅读习惯,曹文轩在《守夜》中使用了很多拟声拟态词,如原作中:“村里头年纪最大的胡子爷爷拍拍大鸭和小鸭的头,叮咛了几句,眨了眨倒了睫毛的眼睛,拄着拐棍儿,跌跌撞撞地走了。其他人也跟着他,慢慢走出屋子。”中由美子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翻译成“村の长老のアルじいが、ターヤとシャオヤの头をポンポンとたたいて、二言三言いいふくめると、たるんであけにくくなった目をしばたたき、 杖をついてよたよたとでていった。ほかの人たちもそろそろとあとにつづいた。”,中由美子在翻译过程中试图保留原来的韵味美,没有改变词性直接译成日语相对应的拟声拟态词,如“ケーンケーン、さらさら、ぽとぽと”。以使日本的儿童读者能够更形象深入地体会原作品。为了保证更好的阅读情趣,译者还通过增加词汇来增加了译文的韵味美。
例:起风了,屋后池塘边的芦苇发出沙沙声。有鱼有水,发出咚咚的水响。风从窗外进屋里,烛光跳起来,摇起来。
风がでてきた。裏の池のアシがさらさらとなる。ささやくように。鱼がはねたのか、「ポチャッ」と水音がした。风がそよそよと窓から吹き込む。ろうそくの火がはね、ねじれ、ゆれた。
译者在翻译芦苇的声音时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沙沙声”,还通过加译“ささやくように”这一比喻的手法,便于儿童理解情境,提高情趣,使之读起来不枯燥,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并通过增加“そよそよ”提高前后语言的连贯。并在翻译烛光“跳起来,摇起来”时,巧妙地把2 个词汇翻译成3 个“はね、ねじれ、ゆれた”,使得原文更富有童趣、押韵,达到翻译策略的效果。
2.1.2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中日两国虽然都属于亚洲国家,并受儒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但在有些文化习俗上存在个体差异。在翻译时并不是所有的词汇都能完全直译,要充分考虑两国语言文化习惯。在《守夜》翻译中让日本儿童读者难以理解的当属书名的翻译。因为日本没有“守夜”的习俗,也就没有相对应的目的语,如何正确表达中国的文化,又便于读者理解?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策略上下一番功夫。中由美子作为汉文学爱好者,在理解中国文化上有很深的造诣,书名作为画龙点睛的部分不容忽视。直译成“つうや”或者“よあけ”不能正确表达中国的“守灵”,民间丧葬的一种习俗。中由美子在“よあけ”使用了一个助词“まで”,完美地表达了原作内容,并使日本读者体会到原文的意思。词汇层的翻译策略在修辞表达中加以应用。曹文轩在其作品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词更加形象。
例:小鸭和大鸭没有哭,可是心里在哭。夜深了,四周静得像潭水。远处田野上,有一只野鸡咕咕咕地叫起来。
シャオヤとターヤは、心の中でないていた。まよなか、あたりはしずまりかえっている。林の中の渊のように。とおくの野原でキジが、「ケーン、ケーン」と泣き出した。
原文把夜深寂静比喻成“四周静得像潭水”,在译文中,将“潭水”替换成“林の中の渊のように”,不仅传达了原文大意,还把目的语读者带入到夜深人静的情境中,使读者体会到了原文中的美感,赋予了译文新的生命。
2.1.3 句式层的翻译策略
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句式特点表现为以口语化的句式为主,整散结合、作品中的覆叠句、并列句的使用。首先引用了日本的大阪方言,使日本读者有亲切感[4]。
例:村里的大人们都这么说:“鸭他奶奶走了”
村の大人たちは、みなこういった。「ヤーぽうたちのばあちゃんが、こういもうた」
中由美子在对话文中结尾词的翻译中加入了日本特色的语言习惯,大胆的使用方言进行翻译,使原作更加贴近生活,使目的语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和作品融为一体。如「通夜をしてやる身内もいねえな」、「子供たちに、しんどいおもいをさせんでも。それに、 子供はきもったまがちいせえ。できるかどうか」等,其中「いねえな」、「ちいせえ」、「しんどいおもいをさせんでも」、「ちいせえ」等都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阪方言,使儿童读者在看完日译本作品以后对作品有亲近感,更容易接受作品。
其次中由美子在儿歌的翻译处理中也遵守接受美学理论的原则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进行了翻译。
例:“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养活了孩子没处放,一放放在锅台上,嗞儿嗞儿喝米汤。”
曹文轩根据中国儿童读者的特点把童谣引用在作品中,在儿歌的处理中,原文中的语言简明,覆叠句多,如果直接按原文方式翻译出来,将会不易让日本读者接受、理解。译者根据日本童谣的特点,译成“金のコロに、银のコロ。じっちゃんひょうしをとって、ばっちゃんうたう。うたいだしたらよあけまで。こどもをうんだが、おくとこない。ひょいとおいたは、かまどの上。ごっくんごっくん、おもゆをのんだ。”译者将短句进行整合,通过助词“に”,程度副词“ひょいと”使用,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同时保留覆叠词,句子简单清晰,不失断句之美。
非形式系统的翻译需要译者与原作者进行事业融合,体会原文所要传达的深层信息,从而在译文中传达出来。在非形式系统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中除了进行转译,译者在词汇翻译时还需要增译并进行再创造。该文在非形式系统的翻译策略分析中主要从意象层和意境层进行探讨。
2.2.1 意象层的翻译策略
意象指作品中作者内在的思想、 情感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的理解、想象,并且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还要进行再创作,以求最佳翻译效果[5]。
例:两支蜡烛跳着金黄色的火苗。奶奶的头发闪着亮光,脸上也好像闪动着光彩,像是因为有孙子和孙女给她守夜,而感到心满意足。……蜡烛一滴一滴地淌着烛泪。兄妹俩一动不动地坐着,望着奶奶的脸。他们不困,也不知道困。
二本のろうそくのたまごのきみのようなほのおがちろちろしている。ばあのかみのけがキラキラして、颜もつやつやにみえた。ふたりのまごにお通夜をしてもらって、 まんぞくだというように。……ろうそくが、 ぽとぽととなみだをこぼしている。シャオヤは、ターヤ兄さんのまだがっしりしていない肩によりかかっている。ふたりは身じろぎしないで、ばあの颜を见つめていた。眠くはなかったし、眠ることもしらなかった。
原文通过蜡烛为读者传达了失去 “奶奶”,“大鸭,小鸭”兄妹俩的悲痛心情。中由美子在翻译过程中通过理解和想象,把“金黄色的火苗”译成“たまごのきみのようなほのお”,使画面栩栩如生,再现了视觉美。并加入“シャオヤは、ターヤ兄さんのまだがっしりしていない肩によりかかっている。”一句向读者呈现了当时守夜是兄妹俩的景象,使读者有所共勉。
2.2.2 意境层的翻译策略
意境主要是对作者思想和情绪的一种表达,作者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景象、 人物进行生动地描写传达他们的情绪,寓之为景[6]。译者在翻译一些儿童文艺作品时就需要准确地把握原作者的心理和情绪。译者可以通过倒序翻译、加词翻译等手段完全地传递原著的核心,表现出意境,唤起读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例:大鸭也稍稍把歌声放大,把碎纸片儿抛得更高。奶奶身上落满了花纸,不花瓣。奶奶为了拉扯他们,太累了,该享福了。
ターヤもすこし声をはりあげ、 纸きれをぐんとたかくほった。ばあは、おいらたちをそだてるのに、たいへんだったから、しあわせにならなきゃ。ばあの体の上には、纸きれが、いや、花びらがいっぱい。
原作中作者通过兄妹俩为奶奶做的“花纸”来表达了兄妹俩对去世奶奶的祈福,“花纸”不“花瓣”反映出兄妹俩对奶奶的爱。在译文中,译者通过倒序的方式更加强调了原文中的祈福心愿,唤起了目的语读者与原作的共鸣。
文学作品的日译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当代文学家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高,研究我国优秀文学作品、文学外译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翻译策略作为中国作品成功“走出去”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不容忽视。该文立足于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日译本的研究,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形式、非形式两个方面对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日译文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一方面能为今后文学作品的日译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也为译者在翻译时提供更多的视角,做好跨文化的翻译,探讨最恰当有效的解读和翻译名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