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斗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03-07 17: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斗争矛盾

师 帅 朋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5)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了以正确看待斗争、敢于坚持斗争、讲究斗争策略、取得斗争胜利为基本内容的斗争思想,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认真研究毛泽东的斗争思想,从中汲取当代启示,对新时代进行的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看待斗争:“矛盾是经常有的,有矛盾就有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矛盾的运动。毛泽东同样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他在同艾思奇关于矛盾问题的通信中,专门指出艾思奇“‘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1]31,认为“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1]31,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着差别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有了矛盾就会有对立,有了对立就会有斗争,因此斗争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待矛盾和斗争

毛泽东对矛盾和斗争的认识经历着一个从革命斗争实践到理论总结提升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着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中国社会经历了矛盾的复杂变化,中国革命斗争也经历着复杂的变化。这使毛泽东深切地意识到,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总结的必要性,为此他把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从哲学的层面对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形成了系列理论著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斗争的哲学理论基础,并运用这个武器来分析、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这其中《矛盾论》作为毛泽东矛盾思想的集大成,很好地呈现了毛泽东对矛盾的理解,特别是对“斗争”概念的理解。在他看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斗争和统一,“斗争”首先指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即“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2]333,是揭示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倾向或趋势的哲学范畴,是与矛盾的统一性相反的基本属性。毛泽东认为,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对立”就是指矛盾的“斗争”,二者是同一概念。他还通过引用列宁的话,进一步解释了矛盾中斗争的绝对性道理,“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2]332。认为:“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333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练,使毛泽东对矛盾中“斗争绝对性”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为彻底。对矛盾概念的哲学研究,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矛盾中斗争的永恒性,他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党内的一些思想分歧。

(二)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出现新情况,一部分人依然在用阶级斗争思维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还有不少人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的理解,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和斗争问题,摆在了毛泽东和当时的中共中央面前。对此,毛泽东认为应当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他这样讲:“世界是美丽的,但也是不美丽的,世界上有斗争,有矛盾。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是我们的主观,而现实是客观。”[3]69“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3]204他还指出,这个规律,对于许多人来说,承认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另一回事。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指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就必然会导致在面对社会矛盾时缩手缩脚,不敢斗争,从而陷入被动地位,要看到“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3]213。这篇讲话也成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的集大成,也为正确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导。

无论是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待矛盾和斗争,还是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诠释着毛泽东对矛盾和斗争的深刻理解,即把斗争当作矛盾自身的法则,当作世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待。但遗憾的是,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始,对社会存在的阶级矛盾做了错误的估计,出现了斗争过火的情形,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被否定,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4]595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逐渐演化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行,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5]141。

二、敢于坚持斗争:“斗争了几千年, 才有了马克思主义”

敢于坚持斗争是毛泽东一个重要的性格特质,在他看来,斗争的本质预示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旧事物都不会主动让位,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总是在同新事物的竞争、较量中逐步走向衰败的。我们只有坚持通过斗争,才能够加速旧事物的灭亡,加速腐朽统治的瓦解,才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敢于坚持斗争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毛泽东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发起湖南自治运动,然而在军阀的夹击下终告失败。青年毛泽东在迷茫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果断放弃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出了“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6]71,这是他从无情的社会现实中得出的结论,现实迫使毛泽东坚定地选择了走革命斗争的道路。第一次国共合作,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时任党的主要负责人的陈独秀作出了无原则的妥协退让,致使大批共产党人倒在敌人的屠刀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毛泽东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说道,同国民党的斗争我主张反击,左派很赞成,结果我们自动退却[6]71,这是放弃斗争的教训。在井冈山斗争期间,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剿”,毛泽东通过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彻底批判了害怕敌人、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主张,“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以梭镖加土枪一次又一次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取得保卫井冈山的胜利。抗战期间,他在延安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7]34并用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励干部战士的斗争精神。革命风雨的洗礼不断地验证着“以斗争求生存”的真理性,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也愈发得出坚持斗争的重要性。

抗战胜利前夕,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指出:“有人说我们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我说‘你讲对了’。自从有了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他们就向被压迫的人民进行斗争,‘斗争哲学’是他们先发明的。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哲学’出来得比较晚,那是斗争了几千年,才有了马克思主义。”[8]316重庆谈判期间,他在会见国民党要员时讲道:“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9]747在毛泽东看来,率先发明并使用“斗争哲学”的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他们“斗争”的对象是劳苦大众,其“斗争”的实质就是“压迫”,封建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斗争哲学”就是压迫广大民众。而共产党领导被压迫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所秉承的“斗争哲学”,其实质就是反抗压迫的“哲学”,是“逼上梁山”之举。不过在此,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联系到1957年后我们党所犯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以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就教条主义地认为毛泽东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并把斗争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忽略了其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这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毛泽东认为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只有拿起武器,以武装革命对抗武装的反革命,进行伟大斗争,中国革命才有前途,中国人民才有未来。

(二)在面对党内错误意见和不良现象时敢于坚持斗争

国民革命期间,针对陈独秀说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幼稚”“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等错误批评[6]124,毛泽东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井冈山斗争期间,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毛泽东丝毫不惧被当时的中央惩办主义政策处理,甚至误传为被“开除党籍”。在中央苏区期间,针对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他提出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来克服党内的自由主义,并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10]359,通过斗争清除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不良作风;面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苏区的错误统治,他挺身而出作坚决的斗争,不惜被戴上“狭隘经验论”“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甚至被排除在中央苏区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受尽批判。长征途中,更是敢于同博古、李德消极避战的错误军事路线作坚决的斗争,并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尽早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延安期间,为了同全党还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思想作斗争,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提出通过整风“来一个彻底的思想转变”。针对一些人“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11]875的问题,毛泽东提出“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11]875,在这个思想斗争中来解决问题。

对于党内的不良作风,毛泽东始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提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8]331这就表明他认为党内存在着不良作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党内的思想斗争来实现。承认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这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一个重要思路。所以,面对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以及“不大整齐的”队伍,他提出:“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8]298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予以解决。

毛泽东敢于坚持斗争,这源于他对矛盾规律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洞悉,即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敢于向腐朽的统治阶级开展坚决的斗争;同时也源于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凡事只信服于从事实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而非教条主义式地盲目服从,这使得他敢于同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和错误意见作坚决的斗争,从而使党更有力量,能够更好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讲究斗争策略:“政策和 策略是党的生命”

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提醒全党领导干部:“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2]331并提出:“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2]115通观毛泽东的全部著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约有五分之三的内容都是在讲斗争的政策和策略问题[13]233,足见毛泽东对党的斗争政策和策略的重视。

(一)坚持立足于人民立场来制定斗争的政策和策略

任何斗争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都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基点,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坚持立足于人民立场来制定党的斗争政策和策略。毛泽东讲到,研究理论的态度“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11]801。按照这一“有的放矢”的态度,他总结了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左”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右的联合一切的放弃斗争的错误,从唯物辩证法矛盾的两点论出发,主张准确地把握矛盾的诸方面,并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及时地调整党的斗争政策和策略,并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斗争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一只手跟他作斗争,一只手跟他讲团结”[3]332。

毛泽东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1094-1095他还指出,只要党的政策和策略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就必定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也必定形成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的牢固支柱和可靠力量。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飞赴重庆参加谈判,他给群众解释:“跟敌人斗争,要讲策略……这个‘鸿门宴’我应当去,必须去……为了人民的利益,个人得失不能计较。”[14]136为应对新中国成立不久上海投机资本家哄抬物价、造成人民生活极为艰难的情形,采用经济手段取得“粮棉之战”斗争的决定性胜利,让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服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针对党内存在的要打击民族资产阶级、挤垮私营工商业的“左”倾思想,提出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认为这样对工人有利、对人民有利,并提醒全党:“我们是一个大党,策略上要特别注意。”[15]103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斗争的政策和策略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制定新形势下的斗争政策和策略时,毛泽东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力图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因为在他看来,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而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面写着的东西,绝不是具体情况。[16]254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不仅妨碍上级组织掌握全面、客观、真实的情况,而且可能助长基层干部谎报“军情”,引起党群关系恶化。为了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前后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密集地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后,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处理好的政策和策略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经过认真和反复的思考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但他并不急于发表,而是深入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既宣讲讲话内容又认真听取意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对讲话进行修改完善,讲话从初稿到发表前后修改13次之多,历时55天,足见毛泽东对此的重视。毛泽东认为,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简单地照搬阶级斗争的经验,不能简单地采取高压政策来解决人民内部问题,他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则,那就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即用说理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民主的方法。不能用老的方法对待新的问题。[17]1617成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政策和策略。而这一符合实际的重要政策则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

毛泽东对党的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总结和思考,极大地增进了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统一,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顺利建立新中国政权、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但遗憾的是,随着反右扩大化的到来,八大二次会议修正了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又重新认为阶级斗争是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为后来发生的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脱离导致的错误,不能不成为我们在把握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时应当汲取的深刻教训。

四、取得斗争胜利:“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不向困难低头,坚定敢斗必胜的信心,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是毛泽东毕生充满斗争自信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8]1471,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为在漫漫长夜中寻找中国革命出路的毛泽东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代表了人类进步的事业,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虽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符合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正义事业是必然能够取得胜利的。这恰如他所言:“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19]554正是充分认识了这一规律,所以无论是在革命斗争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总是充满着敢斗必胜的自信。

(一)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展现出胜不骄败不馁的自信

中国革命斗争充满着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革命斗争初期,逆境多于顺境,失利多于胜利,在异常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展示出了既不悲观消沉又不盲目乐观的从容自信。在领导秋收起义遭遇重挫时,毛泽东坚信:“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20]234在井冈山上面对红旗能打多久的动摇时,写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并作出“全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2]106的论断。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抗战处于不利局面,社会上杂糅着悲观的速亡和乐观的速胜两种情绪,毛泽东在这时发表了《论持久战》,认为中国既不会速亡,也不会速胜,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发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10]515。在皖南事变后,面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毛泽东提出“只有不怕决裂,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9]600的斗争决心。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共力量的悬殊对比,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8]1193的论断。面对国民党一度占领延安,毛泽东率部退出延安时表达了“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12]176的斗争自信。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美国公开发表白皮书唱衰中国一事,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充满底气,富含哲学意味地总结了共产党人斗争的规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18]1487

在革命情形逐步好转时,1944年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和中央党校第一次对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所作的讲演中,毛泽东逐一举出了历史出现的4次“大的骄傲”,而这4次骄傲都导致了错误和失败。[21]为此,他专门强调:“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11]948并专门给参会代表印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警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党的七大上,为了避免党内出现的盲目乐观情绪,特别列举出需要准备斗争的17条困难,并同时满怀信心地表示“终久我们是要胜利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坚信这一条”[8]392。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他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但“用不着公开宣布,还是要作长期准备,准备用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9]827。

(二)在面对外部势力施压时充满敢斗必胜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18]1465面对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抱着敌视态度,采取封锁、遏制等手段,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讲:“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18]1496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力量十分薄弱,朝鲜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美国,果断作出参加抗美援朝的决断,事后在总结我们的胜利之道时,毛泽东用诗意的语言概括: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20世纪50年代,在谈到新的世界战争可能爆发的危险时,毛泽东做了明确的表述:“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22]340面对着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毛泽东以无比的勇气,敢于顶住苏联的种种压力,开展坚决斗争,果断拒绝苏联和中国建立“联合舰队”以及在中国设置“长波电台”的提议,苏联撕毁援助协议,撤回在华专家后,中国人自力更生,搞出了“两弹一星”,为新中国赢取了国际地位。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涉及台湾问题,毛泽东断然表示:“如果联合国里有台湾的代表,我们一万年也不进去。”[3]142经过长期的复杂斗争,最后迫使美国政府在正式文件中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毛泽东的身上,始终充满着敢斗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源于他对矛盾中斗争的绝对性这一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源于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正义的事业是终归要胜利的;源于他坚信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毫无畏惧地开展斗争,胜利终归属于人民的斗争规律。

五、毛泽东斗争思想的当代启示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国际地位和声誉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正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3]15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时代,如何开展伟大斗争,这其中毛泽东对“斗争”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新时代要正确看待斗争,永葆斗争精神

毛泽东从哲学上概括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永恒性,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24]这一论断,实际上明确了斗争的客观存在性,斗争将不以时代的变化为转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前进的,斗争总是不可避免也避免不了的。这是新时代我们正确认识斗争要把握的基本点。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5%,显著高于世界同期2.9%的平均水平;GDP稳居全球第二位,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虽然认同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也会习惯性地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容易忽略整个过程所经历的风险和挑战以及为之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所进行的顽强斗争。

事实上,在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变革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有些是振聋发聩的,有些是荡气回肠的,有些是惊心动魄的。”[25]这些定位,更能够让我们准确地把握和认清新时代的斗争形势,也更能够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离开斗争,我们是无法取得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着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甚至是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在承认中国发展、与中国利益交融不断加强的同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和戒备也有所加深。个别守成大国仍然抱着“零和博弈”思维,在战略意图上通过打经贸牌、科技牌、舆论牌、南海牌、台湾及香港牌等来遏制中国。国内方面,由于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也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有时会表现为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纵览国内外形势,要成功应对这些风险挑战,确保我们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里就存在着一个不是我们愿不愿意、能不能选择斗争的问题,而是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回避斗争,搞一味忍让、妥协、屈从在根本上是行不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24]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度说:“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26]这一战略判断实际上就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阐明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阐明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斗争的特点,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一时一地的,而是全面的、持久的、全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永葆斗争精神,“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4]400,将革命进行到底,将斗争精神保持到底。

(二)新时代要讲究斗争策略和艺术,坚定敢斗必胜的自信

讲究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坚定敢斗必胜的自信,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斗争智慧的鲜明体现,而坚定敢斗必胜的信心更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新时代,我们推进伟大斗争,就是要掌握斗争策略和艺术,弘扬敢斗必胜的自信,直面风险挑战,敢于迎难而上,自觉投身斗争实践,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些风险挑战和矛盾一目了然,呈现在眼前,但更有一些则深藏内部,需要我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审视,认真分析,找准症结所在,掌握策略和艺术,确保斗争一击即中,取得奇效。然而,对斗争策略和艺术的掌握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靠主观想象而来的,而是靠在增强斗争本领中得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重提毛泽东1939年在延安的讲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1]178现实地看,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部分党员干部在实际斗争中还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等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而克服“本领恐慌”,提升斗争策略和艺术,都迫切地需要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斗争本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而且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年轻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27]

在具体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24]“要善斗争、会斗争”[27]。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斗争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合理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又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并善于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斗争的时、度、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形势变化中调整策略,在遵循章法、讲究艺术中求得斗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前,在回答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敌人作斗争的经验时,毛泽东总结出了取得斗争胜利的人民逻辑:斗争,失败,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时,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2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因为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勇于斗争,所以我们才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既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敢斗必胜的信心之源。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为我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保持自信,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在推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坚定敢斗必胜的自信。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等。应当看到,在这些领域内进行的坚决斗争,不仅没有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反而重塑了社会新风,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样的斗争实践所取得的成效,所赢取的党心、民心,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增强斗争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斗争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与谎言斗争到底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