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
(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河池 546300)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和实践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职业化教育过程中普遍认同的教育模式,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还处于转型阶段,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产业结构还在逐步调整,对于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经验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认知上产生的差异以及人才培养制度存在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企业想要获取人才但是却无法保障学生能够与企业之间达成良性的对接,因此就需要针对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优化,突破知识传授的困局,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有效推进中职学校在烹饪专业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教学优化。
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时间较短,对于其基本的概念以及认证并没有统一性的规范,一般都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教学过程中的招生与企业的招工模式相结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操作相匹配,由教师与师傅引领学生进入教室或者生产车间,从而促使学生为了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高效的实践培训。现代学徒制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短时间的学徒教育,领悟行业发展规律,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契约观念,秉持着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完成企业以及中职学院对学生的要求[1]。
中职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就需要与企业进行有机合作,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形成推进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发展的良性规范以及管理措施,形成初期的现代学徒制管理理论与制度体系。
首先,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双向培养制度,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需要达成明确责任以及义务内容的双边合作协议。以协议内容为基础搭建双向的培训机制,中职学院需要承担基础课程以及专业的烹饪课程教学任务,着重加强对于学徒烹饪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而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的目的则是为学徒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以技能优化及专业性的培养训练为基础,实现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体系化教育。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岗位技能标准以及培训制度的有效确立,在此基础上完善现代学徒制中的培养机制。
其次,要逐步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实训管理机制。现代学徒制本身就较为重视学徒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经验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可以制订相应的条例或者顶岗实习的方针,从管理条例入手形成完善的实训以及实操管理制度,从而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学徒能够获取足够的实践经验,同时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推进共管制度的进一步落实[2]。
再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权责共担制度,以制度为基础规范校企合作各项实践细则,在保障学徒在企业实习成效的基础上,保护学生自身的基本利益,以校企合作双方对学徒的培养质量为要点,提升未来学徒的就业质量以及就业效率,为学生自身的烹饪专业经验积累进行进一步优化,保障食物的生产、品质以及设备的全面责任。
最后,中职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弹性学籍管理规章制度,以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弹性的教学理念,以学工交替的制度实施学分的高效管理,从而实现特色的弹性化学习管理制度,保障形成科学、 严谨且具有灵活特性的现代学徒制学分学籍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现代学徒制实训种类、模式的多样化。
首先,力求实现现代学徒制的确立,就需要从机制上不断完善,需要将中职学校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当前企业发展所需人才要求相结合。由于一部分中职学校对于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导致烹饪专业的设置内容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方向产生脱节的状况,由此就需要实施现代学徒制促使学生进入企业的生产环境之中,实现学徒与岗位之间零距离的接触,从而保障未来就业方向与当前中职学校培养方向保持一致[3]。
中职学校中各个试点的烹饪专业需要由专家、学校的教学骨干以及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组建完善的专业委员会,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制定切实的烹饪教育方案,开设企业化的课堂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以及实操实训的手段实现真实化的企业课堂演练,将实际工作岗位与经验传授的实操课程相联系,实现生产任务推动学习任务发展的状况,制定符合企业化课堂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手段以及授课方法,实现生产过程链接教学过程的生产与技术之间的有效对接,依照岗位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岗位人才,同时采取聘用制的模式推进职业化目标与企业发展实际协同发展,依照生产标准化进行课堂教育,制定课程标准,从而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优化。
其次,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之间的有效对接,根据规划实施的培养目标制定详尽且严格的实施标准以及实践方略。有专业的行业带头人以及中职学校的教师来组建课程小分队,以此为基础为烹饪行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在针对岗位的需求方向实施全面化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类职业岗位人员的技能以及专业素养,以达到准入行业的最初技能标准,以现代学徒制发展为导向,制定相应的现代学徒制课程内容。针对不符合当前职业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要予以剔除,校企双方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上所需技能的要求标准制定硬性的岗位准则,以此带动学徒在所处岗位上专属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力求学徒自身的职业素养逐步提升,采取多管齐下的方略提升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人才素质。
再次,要加强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岗位之间的联系以及后续对接。企业与中职学校是处于联合状态实施岗位培养制度,因此在培养学生时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场地以及教学理念,根据时代发展以及企业所需人才要求的表现,创建结构一体化的教育环境,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实行有机融合,保障学生在掌握烹饪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更广泛的实践经验。同时将不同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的核心进行有机划分,根据岗位要求的不同制订出不同的培养计划,以分组模式实行现代学徒制,依照工作岗位配备人员,以师傅为一个组别的代表针对学徒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指导工作,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促使学徒在各个岗位都能实现轮岗或者转岗,以此学习多个岗位不同的职业分工,保障学徒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发展要求的生产机制相结合,从而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落实,学徒对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岗位设置有切实的了解,能够从容完成所传授的岗位工作,保持学徒在不同岗位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特长以及优势,推进学徒后续对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时能够认识到自己发挥空间最大的岗位,从而在相关岗位上获得更加深入的培训计划[4]。
最后,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与生产过程要产生强劲的联系,保障中职学校与企业形成深化合作,在实施教学实训对接过程中,学徒应当遵守岗位上的相应要求,以岗位日志为主,由师傅实施现代学徒制引导学生学习、 实训并参与到最终的考核之中,推进学徒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保障企业管理中师傅能够带领学徒安全的完成生产作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步认知到烹饪专业知识内容,推进学徒自身技能的优化发展,保障学徒能够获得优良的考核成绩。同时,校企合作在生产上的对接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在合作中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人才的筛选工作,在此基础上能够择优录取成绩优异的学生,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企业中进行更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烹饪专业生产任务获得学分,同时能够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培养学徒的职业道德,为企业发展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与中职学校的双赢局面[5]。
首先,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需要将高职学校和企业作为双元化的主体,要以联合办学的模式建立完善的学徒培养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承担的责任主要是给予学徒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以及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才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当前市场要求的专业素养。当前,不少企业为了提升学徒筛选的力度,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就开始筛选适应自身发展的学徒人才,针对不同岗位上的学徒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由企业自身的管理者、专业技能专家以及中职学校派遣的教师组成专业的管理委员会,根据当前国内烹饪行业的发展落实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建设,提升烹饪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相关评议人员要根据人才的相关培养计划以及进一步的实践方案,以现代学徒制为指导建设实训基地,依照学院的发展方向培养专业的人才,实施协助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发展,优化教学项目并引进行业的先进发展经验,落实企业发展需求项目,建立更加广泛的双边主体教学引导模式[6]。
其次,以教师和师傅两项形成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发展阶段采用技能培养、 专业引进以及资源共享的模式进行现代学徒制方法的落实,建立完善的、具备一定规模的教师与师傅组成的团队,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实操进行有效融合,在提升学徒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融合专业的执教水平,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经验。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烹饪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时的针对性、开放性以及灵活性。要求企业合作的专业人士形成完整的烹饪行业经营与管理并重的体系,有效提升学徒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再次,为了保障学生在中职学校与企业之中身份的切换,要保持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实现探索与实践的双线发展,以餐饮业发展为优势鼓励学生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的培养协议,在落实自主培养的基础上,保障学生能够以协议方式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中职学校要与合作企业达成学徒合同的签订,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具备学生自身以及学徒的双重身份,并获取相应的报酬,毕业后可以进入企业就职,签订合理的就职协议之后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注意要废除中职学校采用的冠名班模式,要真正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而不是以名义上的班级冠名模式,实际在合作之中却并未达成实践关系,要以协议为基础实现学徒实践与实操的锻炼,累积烹饪专业的实践经验。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要注意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以公共课还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形式优化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发展,实现当前岗位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无缝对接。
其次,要注意不论是教室内部还是企业生产现场都需要进行双边合作式的实训模式,培养烹饪专业技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际操作,优化生产时讯,提升教学实习的基本能力,在达成生产实际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现代学徒制落实的培训工作,完善学徒基础培训、产品的优化研究、生产机能革新发展以及技术服务层面的创新。将教学的实际环境与工作的企业环境相融合,形成烹饪专业发展的改革,根据餐饮发展方向如中餐、西餐、面点等各种形式完成不同的生产与服务,从而提升学生针对教学场所以及企业现场的适应能力,以开放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要形成由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创的双边评价体系,以这种模式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及发展价值的综合评定体系,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完成在教学体系以及生产体系中不同标准的评价,使整体的教育评价更加具有全面性以及针对性,评价的内容也可以实施妥善的定量以及定性规范,建立优化的评价学生自身水平的有效机制。这种考核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进行现代学徒制学习时获得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保障考核模式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划机制,建立以知识为主、以实践能力为辅的专业性考核模式。
当前教育部已经开始落实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中职院校要结合我国最新的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现行业人才的稳定培养,从而有效供给烹饪行业的人才输入,推进市场经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