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凤翔泥塑发展内卷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3-07 15:42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凤翔泥塑民间艺术

孔 军

一、背景论述

陕西省凤翔泥塑是扎根于民间为老百姓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传统手工艺,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在乡土社会逐渐被市场化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凤翔泥塑发展的文化生态呈现出内卷化特征,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1]。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提出了“政权内卷化”的概念[2]。对比发现,“政权内卷化”与农业内卷化的主要相似之处在于既没有实际发展的增长,也缺乏固定方式的再生,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本文同样借用“内卷化”一词,将其应用于民间文化艺术发展领域,作出如下具体规定和解释:民间艺术发展内卷化是指在城镇化、全球化和市场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乡土社会,包括诸如凤翔泥塑在内的各个传统手工技艺类民间艺术(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所呈现出的固定模式,由此导致出现内部高度消耗、以高成本维持运转、发展效应难以提高、难以创新创造性转化、文化生态发展链条断裂、人才培养与智力支撑缺乏保障等特点的现象。凤翔泥塑作为陕西省宝鸡市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众多方面体现出了内卷化发展问题。

二、凤翔泥塑发展内卷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市场战略高度不足,保护发展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凤翔泥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立足村落家族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尽管近年来当地政府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并打造文化产业街,但是这一发源于农耕文明和传统村落生活世界的民间艺术,极力保持它的乡土性和民间性。换言之,凤翔泥塑在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面尚未完全与现代经济市场接轨,产业发展的市场战略高度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强力推向一种集约式和快节奏的经济市场,这对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的凤翔泥塑传承人群造成极大的冲击,他们尝试调试旧的发展模式,理解、接受新的发展模式,却往往受到信息闭塞、知识结构不完善及技艺陈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采取的保护发展举措缺乏创新,实际效益不佳,这导致凤翔泥塑这一手工技艺类民间艺术难以实现发展转型[3]。假如凤翔泥塑能够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和应用一套新的制作工艺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价值,那么它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必将大幅提升,当下传承发展内卷化困境也会迎刃而解。

(二)文化自觉意识不强,保护发展缺乏足够的整体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文化自觉与工匠精神是近年来为学界愈发重视的重要理念[4]。我们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应是全民的文化自觉,其中便包括民间艺人对自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的熟稔和热爱,唯有爱之深方能护之切,唯有护之切方能传之久。实际上,不论是凤翔泥塑的传承者还是相关经营者和管理者,大部分人对凤翔泥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都不够,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要素式微,取而代之并被不断放大的则是它的物质利益和符号价值。换句话说,人们更加看重其经济价值而开发利用,并非出于文化保护的目的,这种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理念的偏颇及文化观念的转变,直接造成凤翔泥塑保护发展的片段式、碎片化与隔离化现象。凤翔区域内的泥塑艺人往往不了解业界发展情况而各自为政,使得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划与战略部署缺乏整体性、宏观性、科学性。因此,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理念的工匠精神,唯有实践于包括凤翔泥塑在内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体本身,它们才能焕发出持久的活力[5]。

(三)总体规划路径不明,保护发展缺乏足够的延续性

凤翔泥塑的文化生态保护是一项需要以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对待的综合性工作,在历时性发展的历史长时段视野中,对凤翔泥塑文化生态的发展应给予具有战略眼光的总体规划和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事实上,凤翔地区不乏各级相关发展规划文件,只是这种规划过于笼统,保护工作实施的力度不够,往往只落脚于个体的项目,而不能进行全域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6]。例如,只重点扶持已经成功申报并进入非遗名录的泥塑项目传承人,对于散落在民间的其他泥塑传承人群政策性保障力度不够,出现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传承人欠缺积极性等现象。凤翔泥塑文化生态发展的延续性不足,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其一,某些文化管理者不顾凤翔泥塑等民间艺术客观发展规律,急于出成果,这种片面的政绩观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对凤翔泥塑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其二,在当地社区,群众的社会参与不够。将非遗回归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在国际得到广泛认可,认为社会参与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内在驱动力,当社区群众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响应号召参与当地文化保护中,凤翔泥塑保护发展的持续性才能得到增强[7]。

三、凤翔泥塑发展内卷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坚持生产性保护原则,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针对目前非遗保护往往只是针对其本身的保护,而脱离了它产生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这一问题,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力求做到守正创新和坚持生产性保护原则,并由此唤起社区成员情感上的共识,助力非遗长久发展。当下,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需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乡村振兴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提出的专门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国乡村战略的纲领,旨在推动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8]。例如,在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通过对村落环境的重新规划,改造村落建筑环境,同时对村内进行特色产业开发,带动乡村旅游,让人们既能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感受关中传统村落文化和乡村生活。

(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传承人的技艺更新与文化认同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需关注非遗传承人本身,也需提高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21世纪初才正式提出,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其他国家起步较晚[9]。因此,在凤翔泥塑保护中,可向村民宣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提高村民对它的认知度,这对凤翔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有重大意义。另外,引导当地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当中,毕竟当地民众才是民俗旅游项目真正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对民俗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注重凤翔泥塑传承人的技艺更新和文化认同,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它在当代重新活起来,邀请非遗传承人和学者参与非遗相关的法规制定、活动开展过程,吸纳其专业建议与方案,以保护文化内涵在传承过程中不畸变、不异化[10]。

(三)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强调传统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模式的耦合

保护好文化生态环境,可以增强其文化归属感与生命力,还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起到营利和传播的作用。政府应制定吸引资金注入和鼓励以非遗为特色创业的合作优惠政策,促使非遗文化与第一、第二产业相融合,加大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度,建立具有非遗特色的地方品牌。“符号化运作在传统村旅游开发中给村落注入经济动力”[11],因此,可以发展文创产业,增强地方品牌效应,扩大知名度,进一步与其他地域的非遗文化协同合作,来达到乡村振兴片状区域整体化、文化交流深入化、产业结构科学化,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协同可持续发展。在保护非遗原貌的大前提下,文化旅游方面还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来保护、传承凤翔泥塑,促进传统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模式的耦合。例如,3D影像、VR技术等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新奇感,可设立有专业人士指导的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非遗体验馆,提高旅客的参与度与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水平[12]。通过开发其衍生的民间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如明信片、书签等,使文化旅游寓教于游。

四、结语

本文是将“内卷化”概念应用在文化学领域的一次积极尝试。针对陕西省凤翔泥塑文化生态发展呈现出的“内卷化”特征,指出“内卷化”的三个主要表现及形成因素,继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有助于破除凤翔泥塑发展“内卷化”的困境,重塑良好的文化生态。

猜你喜欢
凤翔泥塑民间艺术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民间艺术篇
凤翔探索“提醒制”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