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关于今后长江文明研究的三点共识
——“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综述

2021-03-07 15:20:31傅才武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河中华文明长江

傅才武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长江与黄河一起,构成当代中国最具典型性的国家标识,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新时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对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振兴崛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21年11月27日,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配套设置的“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于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来自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湖北省文联、湖北省博物馆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等国外著名学府和学术机构的14位专家学者,齐聚武汉东湖之滨,就人类文明与大河文明、长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长江文明传承发展等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

一、长江对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厥功至伟,是当代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重要支撑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长江流域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孕育、中外文化融汇交流、近当代中国转折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生产集散之地,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文化魅力所在。落实新时期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文旅融合是重要方向和途径,要让长江文物活起来,长江文化大旗扬起来。为此,一是要面向世界,展示大河魅力。要让长江文物成为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走向世界,吸引世界。二是要提炼价值,发掘大江风采。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总体定位,准确分析长江经济带文物资源的总体特征,找准长江文物在文化旅游中的特点和特色。三是要多方参与,共享长江发展。无论是馆藏文物交流,还是文物联动保护利用,都需要各方紧密协作,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长江上中下游省市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新创建的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城市联盟和博物馆联盟作用,梳理资源,依托资源,依托沿江各省市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大遗址、节庆活动、博览会、论坛等,推动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集中交流乃至集中交易,促成文化资源向公共产品和服务产业转化,将为助力长江新型文化旅游业态发展提供引擎动力。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辉以“五帝时代的长江文明”为题,以“纸上之文字”与“出土之文物”相互印证,讨论了“五帝时期”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进程。他认为,距今约5000-4000年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大致与历史上的五帝时代相当,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以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等为代表的礼乐器具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普遍出现,标志着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礼乐文明体系趋于形成,并在夏商周三代日臻完善。它们所代表的族群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正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通过截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最为关键的一段时间(即五帝时代)来考察长江文明的形成及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长江流域对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贡献,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考古依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玉堂以江南“地罗”与指南针、桂阳蔡伦与造纸术、秣陵陶弘景与火药、英山毕昇与活字印刷术为例,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长江文化的关系,阐述了长江流域科技创新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致辞中提出,人类文明因大河而生,受大河滋养,随大河流淌,与大河共存。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看,大河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生物的种群和人类的繁衍提供了重要的生命支撑,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河,流域面积占国土的1/5,生活着近40%的中国人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0.6万余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世界文化遗产1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9处,这些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展现了长江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恢弘体系。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构建民族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湖北省委常委、秘书长董卫民认为,从经济发展来看,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当前长江经济带沿线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50%以上,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文明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二、世界范围内大河文明都是各民族国家发展的根脉,基于大河文明对话的渠道,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视频致辞,他认为在全世界正面临两极分化、结构性不平等、气候危机以及生物多样性退化等全球挑战之际,如何在这些困难时期共同努力,来共享利益和建立更多的伙伴关系,极为重要。河流是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是文明的发祥地,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这条伟大的河流孕育了长江文明,中国政府实施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旨在为古老的长江文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机构在文化领域和水领域都肩负使命,并致力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将为向全球大众传播该地区良好的做法和经验提供平台和帮助。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阐述了河流与城市形态、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他强调河流的功能随着被火车、卡车、高速公路、电话、机场和互联网通信所取代而发生变化,但与此同时河流有了新的含义,尤其在城市里,它们成为了消费对象,河流使自然与城市建筑的建成环境紧密相连,并净化空间,自然与水有助于植物生长,这保持了与草、树、鱼还有人的联系。河流不仅有利于生产,而且与美丽、居民健康相关联。他认为,对河流与城市关系的研究,不仅仅要关注单一的设施,而且要考虑如何将数百种便利设施结合起来以创造一个完整的整体,与自然、人类一起,我们将其称之为“场景”,场景的概念就是将每个较小的部分协同组织,让整体变得比部分更重要。他以世界著名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为例,说明不同的城市对于河流场景的营造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城市特征,河流场景可以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一部分,许多城市以河流为场景,举办相关经济和文化活动,因此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场景来改造河流文化,提升城市品质。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尼罗河之于埃及,伏尔加河之于俄罗斯,印度河、恒河之于印度,黄河、长江之于中国,几乎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明都是在不同河流的两岸展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将哺育其成长的河流称之为母亲河。人类离开了水,犹如婴儿离开了母亲。黄河是中国北方的母亲河,歌颂它,却也不能忘记松花江、辽河、海河等;长江是中国南方的母亲河,赞美它,同样不要忘记了淮河、汉江、澜沧江、珠江等。除了河流,还有湖泊、海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要做仁慈的人,就要学会高山仰止;要做智慧的人,就要明白“上善若水”。仁慈与智慧合起来,就是文明。

三、武汉是长江流域的核心枢纽城市,武汉与长江相伴而生,长江文化建构了武汉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认为,长江处于北纬30度暖温带文明发生线,具有优渥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成果,是少有的兼具水热资源条件的大河,是中国甚至世界自然条件最为优胜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羌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都有着悠久历史。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干道和主战场,这是由它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有未来学家在20世纪末期说,在21世纪世界上将会形成十个最重要的大都会,其中中国就占了两个:武汉和上海,都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而是看到了长江流域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现在已有的强劲的动能。今天研究长江文明,有助于推动长江流域的建设、保护和发展。

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董卫民认为,湖北文化是长江文明的杰作,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拥有最长的长江干线,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著名的远古人类文化的演化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红色文化的繁盛地,美丽长江给湖北人民厚重的滋养,厚重的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中熠熠生辉。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中文及历史系讲座教授张隆溪认为,纵观人类的历史,文学、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往往都和大江大河流域分不开。人类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江大河的历史。世界上最古老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之一,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离不开尼罗河,印度文明离不开恒河;而在欧洲,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晤士河等众多江河,都与德国、法国、英国以及中欧、东欧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在龟山东麓、晴川阁下,有壁立江中的禹功矶,那是纪念传说中大禹治水成功之处;武汉著名的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展示出这座城市与长江共存的历史和因江而形成的雄浑与伟岸,武汉与长江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2020年以来经历“新冠疫情”磨砺的武汉,成为闻名于世的“英雄城市”。武汉人这种坚忍不拔、奋斗不已的顽强精神,就像浩瀚的长江,千百年来波澜壮阔,奔流不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在发言中提到,他和他的妻子萨拉曾经到过武汉几次,武汉是他们非常热爱的城市之一,它有着庞大的历史脉络和记忆。他特别提及阿贝·埃瓦里斯特·胡克(Abbe Evariste Huc)在其书中描述的被称为“商贸之口”的汉口镇,商户市民聚集于此,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来来往往的搬运工频繁穿梭于各条街道间,他们迈着奇特的体操步,发出异口同声的叫喊声。阿比·胡克看到街道上总是挤满了人,汉口港也如一片桅杆森林,在中国中部能看到如此数量的船只令其十分惊讶。尽管他不认同卡尔·魏特夫的“水利主义的专制”理论,但他同时认为,治水意味着社会管理和有效组织。中国有治水文化传统,因为治理像长江或者黄河这样的流域,意味着必须有相当紧密的协作,政府和人民必须为此发挥合力,而为达成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控制,这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这种治水文化传统,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在农业退化的过程中,南方的水稻种植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其次,河流流域盛产鱼类和鸭子,支持水上贸易,因而人口密集,承载量大。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考察了武汉地区在长江中游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融合的两次浪潮中的位置,认为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武汉是连结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最早地区之一,是促进南北文化交汇、长江上中下游文化交融的枢纽之城,具有深厚的长江文明底蕴。商周时期,作为中央王朝的南土,以武汉商代盘龙城和周代曾国、楚国为代表,中原与南方互动频繁,最终随着秦统一,完全融入了中华文明。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生动展示证明,利用最新技术手段重建数字文化遗产,可以让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永生。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虚拟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址,在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化保护,空间信息技术为文化提供更加直观、清晰的载体,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这为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从技术方法论层面上回应了“把长江文化保护好”的国家战略要求。

本次论坛以“大河文明”为主题,将长江文化的传承发展放到世界大河对话的宏大背景下予以深入阐述;此次论坛在武汉召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既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学术会议,更体现为湖北省和文化学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论自觉。

在本次论坛上,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董卫民表示,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是我们的共同使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更好的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促进世界大河文明繁荣发展、促进人民福祉的共同使命。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动力,长江具有通江达海的地域优势,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使长江成为了一条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发展轨迹中,长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为推进武汉建立长江文明枢纽城市提供智慧指引,彰显武汉在长江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借助长江文明这一世界性文化传播符号,有助于推动湖北和武汉的形象向世界传播。

猜你喜欢
大河中华文明长江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大河奔腾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14
长江之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28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大河奔流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38
长江之歌(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0
长江图(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05
大河中的摇篮(上)
大河无声
剑南文学(2016年1期)2016-02-28 0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