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凡
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开启的,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明确提出要妥善保管死亡战士的遗物,在博物馆中陈列以示缅怀纪念。保护好革命文物资源,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为了纪念和宣传张、杨两将军的爱国义举,保护西安事变旧址,国务院于1982年2月23日将西安事变旧址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以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等重要旧址为依托正式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包括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西京招待所、高桂滋公馆、五间厅、兵谏亭在内,总共8个旧址点,分布在西安市的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和临潼区等四个城区内,具体由西安事变纪念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省作家协会及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分别予以管理。
1.历史价值
首先,西安事变各处旧址作为西安事变这起重大历史事件的酝酿、筹划、发生、解决的发生地,见证了这一关键事件中的人与事,是历史的直观纪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其次,西安事变的发生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华优秀儿女抛开党派成见,担负民族使命共同抵御外侮的起始,是历史转折的枢纽;最后,由西安事变结果带来的效应主导了中国本土战争的趋势,中国军民的全面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塑造与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
2.社会价值
首先,西安事变旧址作为西安事变这一重要爱国事件的发生地,展现了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抛开党派成见一心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尚的人格魅力,直观地向人们揭示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敌制胜的法宝,彰显了民族觉醒与民族自信是支撑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动力来源,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次,西安事变旧址群作为西安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在保护利用旧址的基础上和有关高校共建“西安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加强对以西安事变旧址群为代表的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挥和发掘这些优秀建筑遗产的重要价值。
3.文化价值
西安事变旧址见证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在岁月的洗礼中有些旧址虽然不再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但它们大多造型典雅、结构灵巧,标记了城市的性格与特点,是西安历史变迁的体现和文化软实力的象征[2]。
1.科学价值
西安事变旧址总共有8处之多,每一处不但记载了历史,而且对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是教育的直观课堂。根植在时代与社会土壤中的西安事变旧址群建筑,其空间结构、造型、装饰、材料、比例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建筑工程的科学水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2.艺术价值
西安事变旧址文物建筑类型多样,既有大气稳重的古代传统城楼建筑,也有具有西方风格式样的公共建筑,还有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官邸与私人宅邸,是近代西安建筑风格的代表,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兴建的旧址建筑,多为政府和高官使用,建筑质量与设计风格上乘,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文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将革命旧址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西安事变纪念馆每年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旧址保护责任原则、主体及措施,推动旧址保护规范化,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旧址文物安全大检查,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保护旧址的良好局面。
革命旧址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遭到损坏,由于改变用途或长期无人居住,在自然、人为、城镇化建设等因素作用下会日渐残损[3]。西安事变旧址大多为砖木结构,普遍存在檩椽糟朽、墙体剥落、屋顶漏雨等损毁现象,部分旧址建筑有承重主体结构霉烂,地面塌陷等严重破损情况,同时还存在很多病虫害的潜在危险。西安事变纪念馆按照“不改变原貌、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文物保护原则,在尽可能小的干预下做到对旧址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修复,制定日常保养维修方案,平时发现油漆剥落、电线短路、漏雨渗水等问题时及时修理。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做了全面的白蚁防治,每年定期对病虫害尤其是对木质建筑有极大威胁的白蚁进行情况勘察,一旦发现白蚁及时查杀并做定期的详细复查。
西安事变纪念馆与省文保单位积极联系共同制定西安事变旧址保护规划,对旧址的四有档案、地形图、工程资料、管理机构、文物建筑急需解决问题、修缮维护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说明,推动西安事变旧址保护规划的通过落实;西安事变的8个旧址点均树立保护标志碑标识旧址名称,设专人管理四有档案并建设了数字化查询系统,提高四有档案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充分利用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如组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纪念日活动,特别是在双十二西安事变爆发日举行专题纪念活动,用情景剧、展板推介、播放专题片、走进社区学校等多种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在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发布与西安事变历史的有关历史资料、纪念文章、社论评论和相关新闻,形成线下线上的互联互动;再次,立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学校、企业、部队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开展进城市小学、农村小学、社区、企业、军营等“五进”活动,既能让爱国主义精神把人们“引进来”,也能让爱国主义精神“走出去”影响更多的人。
西安事变旧址群没有一个完善的保护规划,这使得革命旧址保护的强制性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西安事变纪念馆多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西安事变旧址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审批落实,但由于旧址区域分散、管理机构不一的特殊原因一直未能施行。
西安事变旧址群的现状是多头管理,文博部门所拥有的管辖权与旧址使用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相对分离,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使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进一步落实。
西安事变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形式比较单一,内部展品展示多以陈设桌椅床凳为主,既缺乏特色,生动性也不够;文物旧址的维护也比较注重对建筑本体,而对周围环境的重视不足。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新时代革命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观,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研究编制旧址保护规划并将其列入城市发展的总规划,形成“一盘棋”的工作局面。
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做好革命旧址的保护修缮工作。如对西安事变旧址中的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等重要旧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还原红色历史,精细、完整、系统地挖掘与传承红色文化[4]。
注重对以旧址为主体的纪念馆的整体改造提升,在纪念建党100周年之际,打造精品陈列展览,使展陈的内容既能回望革命历史,又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同时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增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体验;定期举办各类红色文化纪念活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共创共建,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保护红色文化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