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硕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家”意为人之居、人之聚,它是养育子女长大成人的避风港,也是漂泊在外游子心中的归属地,“家”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思想深刻体现出“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对家的定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一句“家和万事兴”。没有家,出嫁的女子没有了港湾,没有了期望与希冀;没有家,逝去的生灵没有了回魂之地,没有了留恋与不舍;没有家,人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没有了期盼与归属。古代的“家”是拥有着几百人的大家族,在家族内部人人都要遵守封建礼教。而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其中充满了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因古代女人地位低下,在生活中没有自主权,经常受到封建礼仪的制约。在婚礼礼仪所对应的丧葬礼仪中也同样体现出女人所要恪守更为残酷的封建教条。现如今,在观念与思想不断革新的时代,女人地位不断提高,她们已经成为家庭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下的“家”观念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古人的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婚姻上几乎没有自主权。又因为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很多女人便成为婚姻的附属品成为男人们争夺的对象。
东汉许慎《说文》言:“媾,重婚也”。从女冓声[1]。从小篆字体看声符“冓”字像两条鱼碰头亲吻,以此引申出婚姻之义。鱼,在古代是婚姻的象征。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闻一多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2]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古人常常向鱼祈求生殖能力。在古人的原始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传宗接代是婚姻的唯一目的,婚姻的结合是以女子孕育孩子为上,以此构成“媾”字。
“媾”在古代就是婚姻的意思,《易经》中提到的“匪寇,婚媾”是指古代的一种抢婚制度。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为了繁衍后代,扩大部落势力范围,一个部落的男子就会去抢夺另一个部落的女子,这是早期的“抢婚”习俗。后来到了婚姻制度相对完善的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的婚姻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婚姻形式,更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活动,把婚姻政治化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有利于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结盟。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
中国人对于有关“丧葬”的事物都比较避讳,在古代丧葬习俗中“葬礼”不仅是对死者的一种祭奠,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秩序。《说文》曰:“丧,亡也。”丧指的是“死亡”,为什么丧指死亡?段玉裁认为古人不忍心说人死去,所以就叫作“丧”。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既有生时要遵守的礼节,也有死后举行的祭祀之礼节,在祭祀的过程中也无不凸显出家族之间的人情关系。例如,《红楼梦》中描写了华侈的葬礼仪式,无不体现出人物间虚假的感情,这在贾敬的葬礼上显得尤为突出。
秦可卿死时,她的长辈、平辈、小辈甚至家仆皆悲嚎痛哭“哭声摇山振月”。而在贾敬的丧礼上,贾蓉“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一笑”,然后才“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大的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血缘而变的亲近,也会因逝去而变得生疏、冷淡,贾珍和贾蓉这对父子的表现无不违反了“子爱利亲谓之孝”的礼制。在中国,当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家属子女都会陪伴在老人左右,听取遗言,直到老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这是葬礼的第一步,之后会有“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到最后的“落葬”,一系列的仪式都表达了亲人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儿女对老人的孝心。
“居丧”是指在老人去世后,他的家人和后辈就要开始服丧。在古代的父权社会中,父系亲属的服丧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比母系、妻系重得多,如对曾祖父母是第二等齐衰,而对外祖父母是第五等的缌麻。夫妻之间,妻为夫服最重之孝斩衰三年,夫为妻则只服齐衰[4]。在当时,丧服制度成为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使宗法制度的实施更加严密,两者相辅相成,从而进一步巩固父权地位。在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强调尊卑等级,不能僭越,男人的整体地位进一步提高。从丧葬的形式来看,不仅体现了古代浓厚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女方家庭在整个家族中地位的低下。
自从禹传位于夏启,中国就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天下”局面。《周易·序卦》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作为家庭关系体现的男女、夫妇、父子被看成社会的基础,没有他们,君臣、国家、礼义就无从谈起。“慈”“孝”“友”“悌”等家庭道德观念在古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诗经·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醽,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尚书·多士》言:“自作不如,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提出家庭和睦的观念。《小雅·常棣》则通篇讲述兄弟和睦的重要性,最后点明家庭和睦的一方面:“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可见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一直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研究家观念的变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共同体,促进家庭乃至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从古代婚姻制度方面来说,随着一些遗传病在孩童身上显现,我们的祖先逐渐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于是开始到没有血缘关系的部族中寻找结婚对象。为避免女方家庭的抵抗便于逃跑,抢婚就定在了日落天黑。《周礼》中对迎亲时间有着明确规定,认为应当“娶妇以昏时”,古人认为迎娶新妇的最佳时间是在夜晚。我们从抢婚仪式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从母系社会的分化瓦解到父系社会的形成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再从古代丧葬制度来说,《易经》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上古时期,人死后要用草席覆盖,然后埋葬在草丛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丧葬仪式逐渐从简单的埋葬演变为复杂的葬礼制度。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统治着整个国家,严密而完整的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王朝维持稳定的重要保障。古时的丧葬仪式需要与礼仪制度相联系,每个人要从年龄、性别、亲疏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严格的划分。在整个丧葬仪式中,孝子们要穿“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在“初丧、治丧、出丧、终丧”的每个阶段,孝子们不仅要身穿不同的素服,还要遵守不同的哭丧礼。卒哭礼之后,孝子们还需要守孝,女子守孝的时间要比男子守孝的时间长很多,体现了古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养生丧死”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古代传统家庭观的重要部分,子女应当对父母做到至善至孝。曾经人们会认为男孩才是家中的主心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思想已经有所减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标志着一个新希望的开始,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期望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冀。家庭观念的演变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于家庭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同姓不婚” 是古代中国很早就确立下来的原则,血脉也好,“香火”也好,这种延续,毕竟需要与另一个姓氏通婚,生下孩子才行。所以,古代中国人把人伦之始算在“夫妇”头上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了婚姻,才能繁衍后代,繁衍了后代,才会有绵绵不绝的家族[5]。正因如此,古人把婚礼看得格外重要,婚礼流程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 个环节组成,可见举办婚礼之隆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中虽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仍展现了古人婚礼的繁烦。首先就是各家主母上门求亲,双方父母需要备几船的聘礼与嫁妆,男方到女方家门口后要通过女方兄弟的“拷问”才可以接亲,女方也要跪拜父母,正式出嫁。跨越一道道门槛,穿过一扇扇门房,从此古代女子嫁作人妇的生活不知是福还是祸。在古代,男女虽结为夫妻,生了孩子延续了血脉,但在夫妇关系上便展开了一种异常复杂但又非常严格的家庭、家族、亲族共同体的关系,即便成了一家人仍存在“内”与“外”的区别。虽说,传统中国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在分别亲族的时候,男性一系的亲人,也就是父亲这边的“内”,而女性一系的亲人是“外”。俗话说,“胳膊肘不能向外拐”,就是说,古代中国的感情和价值,是要尊重和偏向自己一姓的。有一句老话叫“女生外向”,就是说女子以后终究要嫁人,要到其他“姓”那里,站在外姓的立场去[6]。除了姓氏“内外有别”,亲族关系也有“远近之分”。直系亲属一般称呼为:母亲、父亲、弟弟、妹妹等,旁系亲属则指:叔叔、舅舅、姑姑、小姨等。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一个大的家族更是分为嫡母和嫡子、妾室和庶子,从而体现家族的“尊卑之别”,可见古代家庭的伦理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和周密。
如今看来,现代婚礼制度远没有古代那样繁锁,从定亲到结婚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一顿饭便敲定好了婚礼细节,婚礼服饰也不单单是凤冠霞帔、长袍马褂,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方流传过来的白纱和西装作为婚服。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也摒弃了古代夫妻的“尊卑之别”,男女双方父母家庭也不存在高低之分,人人平等,现代人追求的更多的是家庭的和睦而不是等级制度的设定。从古代的“大家”观念到现代的“小家”观念,亲戚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
在古代中国,“死亡”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代表的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很多人便为此举办一系列的仪式以求逢凶化吉。古代很多皇帝对死亡也颇有忌讳,为了自己能长命百岁而求道士炼制仙丹,但仙丹的效果往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因自然的生长规律而死亡,每个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不管你愿不愿意,死亡都是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要有葬礼。但是,古代中国的葬礼又与西方的葬礼不同,西方人往往会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由与救赎,好人会步入天堂开始下一次轮回,而坏人就会堕入地狱等待着严厉的审判。西方人眼中的葬礼往往是安抚亡灵,祈祷重生的仪式,而中国的葬礼,包含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在古代中国,它并不仅仅是一次与死者告别的仪式,而是给生者以暗示和教育的一堂课,它还要承担警示和规范社会伦理和秩序的责任。
“为死人举办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这不外乎指出了古代葬礼的根本。生前有功之人,死后必定追封立牌位;而生前罪恶之人,只会被丢弃在乱葬岗中,一辈子遭人唾弃。《甄嬛传》中的华贵妃凭借着母族壮大在皇宫嚣张跋扈,因母族败落自己也遭皇帝厌弃最终撞墙身亡,皇上碍于情面,最后追封她为敦肃贵妃。剧中有一段台词写道:“皇上这样做,无非是不想让人非议他的刻薄”,可见皇帝的追封不仅是念及旧情,更多的是为了保全自己在前朝的地位,同时警示后宫嫔妃做人应温厚敬诚,贤良淑德。葬礼在中国还有更复杂的内容,这些处理遗骸的仪式,包括葬礼上的衣饰、祭祀时的祭品,从及安葬方式、服丧时间等,恰恰包含着建构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首先,这里包含着关于家、家族、宗族内不同人的亲疏与差异,其次,这些亲疏与差异里又包含着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最后,这里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结构。[5]“长幼有序”在古人眼里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西方一个单词“brother”便能涵盖中国“表哥、表弟、堂兄、堂弟”等称呼,可见中国人对长幼次序还是很重视的,年纪小的孩子要尊重年纪较大的长辈,同时年纪大的长辈也要爱护年岁较小的晚辈。这一点,古代与现代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差别,“尊老爱幼” 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
在现代,虽没有权利之争,但仍存在着财产之分。关于财产的分配问题大多是“平分”,但也避免不了父母偏爱的情况,虽然有些人仍为财产问题闹得头破血流,但更多的子女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选择忍让或者退步,“小家庭” 做出一些牺牲换来的是一个“大家庭”的幸福。如今,大家族的存在以少数民族或农村地区居多,社会上更多的是以三、四口人的小家庭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动,生孩子不仅是为改变现有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多的是要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虽然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但在更多的地区男女平等的观念还是被社会所认同并接受。一个家庭的幸福靠的是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无关性别与数量,只有每个人奉献出自己的爱,这个家族的血脉才会生生不息、屹立不倒。
从古代的“婚丧礼仪”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家”观念的变迁。一个家庭不再存在着“男女有别”“尊卑有序”,更多地强调的是“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一个家族的发展也不仅仅依靠长子个人,更多的是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创造幸福。小家与大家的情谊更加坚固,大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只有团结一心、携手共进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