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邓平,朱宇林,赵英,任琪
(1.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处,广西玉林537000;3.玉林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广西玉林 537000)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等不同维度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院校,是人才的培育和科技成果的来源,在乡村振兴中可起到一定的作用。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0 启动大会召开,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正式成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 新农科是高等教育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要贯彻“两山”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1]。由于新农科的大力提倡,需要真正落地实践,实施具体行动,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查找本土特色,本地优势,发掘农业的需求,推进该校的农科的教学改革,实现高校的高质量内涵建设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速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要做好新农科的建设工作,首先得理解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大力把握新农科建设的具体含义、范围和发展方向任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和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需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革,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做好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变化,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的目标是2050年要全面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富的目标,要实现这一过程,新农科的教育改革发展,可对未来的农业工作,起到助推之作用。去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已经明确了人才培育的几个行动,通过人才的行动,实现高校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2]。
《园林植物学》是应用学科,学习关于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基础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应体现实践性,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新农科建设的背景而改革。当前,很多高校在理论课时之外,也都设置有关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实践课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程度也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都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为目标。这点也符合企业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因为一些高校实践培养不足,人才的能力在就业时明显符合不了企业的要求。因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也是目前教学改革亟待完成的部分,不然将会严重制约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就业。目前,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量不足、有的学生对实践学习认识不足、教师课堂应用方法单一、实训设备和教材均缺乏等问题[3]。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园林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内容涉及植物学、栽培学、土壤学、耕作学、肥料学、气象学、饲料学、动物营养学和畜牧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课程的内容繁多,课程体系比例不科学,学时相比繁多的内容明显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只能基本了解基础知识,但要精通掌握还不足够,程度只可形容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一现象与本科教育的“重基础,宽口径” 改革思路有关系,很多专业的课程学时是限制一定数量,而专业内容又较多,在对学科侧重实践和理论教学构建不合理及课时不足情况下,学习的效果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首先是“教”的问题。《园林植物学》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用多媒体授课,除了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较丰富外,其他更多是使用理论课堂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为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程度较低,要在实训室动手实践的机会更是少。这种被动式地学习,使学生缺少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所影响,这是一种教与学脱节的情况。
其次是“学” 的问题。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学,缺乏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将逐渐弱化,这在高校的课堂并不少见,当教师提问,很多学生都是不吭声,低头看书。另外,现代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兴起,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习惯于借助手机查询,有问题自己不再独立思考,而习惯背答案。
因此,“老师灌、学生听”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 严重脱节,这种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培养的人才是无法满足“新农科”建设要求的。
《园林植物学》这门课程的实践课时,较多高校比例较低,如该科理论课时为32 学时,而实验课时只有18 学时。这个比例是较低的,而仅有的18 课时也还是主要在理论课堂内完成。较多学生缺乏实训教室,校外实践单位更是缺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对这门课程实验课时考核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教师困于无实训体系,仅能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上实践课时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和“新农科”要培养“新农人”的目标不符。
目前实践考查体系中的考查和考核方式单一,无法有效反映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很多学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园林植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各一半或四比六(平时成绩为四,期末纸质考试为六),未专门开设实验课程,对成绩的评定,方式都较为单一。另外,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考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来判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都难以确定。有的学校将《园林植物学》设置为考查课程,考核成绩由开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这种评分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开卷考试很容易过关,在此情况下更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诸如上述问题,在全国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园林植物学》 课程教学中都普遍存在[5]。在现有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严重下降,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的反应以及调阅历年的试卷,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不出问题,教师提问也不愿意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前布置专业任务让学生去准备资料,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应付,在网上随意抄袭复制一些资料,不能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并归纳总结。这一点在期末考试也有所体现,很多学生喜欢老师出客观题,如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题,而对案例分析、论述这样的主观题目答题都不太全面或交空白答案。此外,《园林植物学》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实践教材,全靠教师自己发挥。以上问题,均和“新农科” 要求建设一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实践基地的目标相差甚远。
根据“新农科”的要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架构,修改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确定人才培养重点、分配合理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完善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完善考核考评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该是合作型的探讨式学习,这就是“参与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填鸭式” 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过时,无法满足新农科的人才要求。对此,可采取最新的“参与式”教学,例如,课程可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 PBL 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授课,PBL 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6]。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将“雨课堂” 教学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中[7],这种模式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新农科”不但要建设基于产业发展前沿的“金专”,还要建设基于科学技术前沿的“金课”。首先,建设校内实训,加快实践性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如果基于经费或人手的不足等原因限制当前发展,可考虑跨越专业综合考虑整合实训平台和实训室,统筹各学科综合实训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在校内实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想办法通过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帮助,寻求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支持,积极优化、完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各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需要注意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做好实训室的使用规范文件,实验实习考核,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需要全程监控。另外,还可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建立师徒模式,由校外高级技术人员帮教大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地方企业培养人才。通过几种实践模式,才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该校一直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的开展,并与多家园林花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实践学习。但目前主要问题还是校内实训体系未完善,校外合作还未有效落实。希望今后,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践中学到更多本领,学校与企业要紧密联系,把控学生的实习效果,指导他们领悟和运用知识,通过在企业工作,把理论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合理开发利用身边资源,以使其产生经济价值。在园林类的企业工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去理解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些内在联系与规律,实现园林植物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最后,在五彩田园和中草药小镇等地可建立种植基地,让学生有一些定点实训的基地。建设种植基地的好处在于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动手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动手主动完成检验过程和体会成功的愉悦,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采用“参与式”教学,课程考查不应仅仅以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简单的比例来计算,而要综合计算出勤率等分百分比计算,再分一部分比例分数考核实践教学成果,采用多元考核方式,降低纸质期末考试一次定成绩的比例,因此,关键在于改革增加实验课程成绩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比重,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新农科”建设需要一支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不仅教学能力要强,而且综合素质要高,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实践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地方高校应形成教师培养模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实践,多种措施鼓励和激励教师到一线农业基地或农村实践,补充高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体系,积极主动引进校外兼职教师提升该校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要给予职称晋升等的优秀条件。
总之,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体系化,目前园林植物学的实践教学平台还亟待着手改革,确定经费来源,建设体系化的实训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的就业做好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