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蒋玉波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蚌埠 233004)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立德树人和守护人民生命健 康的双重使命。医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新型互动学习方式,在专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团队协作能力、个人创新能力在教师和教学团队成长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交流,彼此分享知识、经验、技能、情感,借助集体智慧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合的多赢局面,可以有效实现医学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自我提升。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由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延伸而来,可溯源到杜威的“雏形社会”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高校学者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来构建学习型的教师专业组织,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1997年,霍德(Shirley M. Hord)正式提出“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这一概念及相关研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近年来,随着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深入,教师学习共同体也被认为是院校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结合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应用实践,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被定义为建立在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互助型学习组织,“共融、共享、共建、共进”是组织秉承的宗旨,每位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而协同的。在这一理念下,学习已经成了知识型社会协商共建的过程[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的成员彼此之间拥有归属感和共同信念,这使得教师们能够在开放共享、相互信任的氛围里开展平等对话与交流协作,有效提升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做到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的彼此借鉴和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专业文化氛围和情境的动态组织,最终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当前,在网络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更加具有开放互动性、差异融合性和信息多元性等特点,为我们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平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医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在传承延续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革命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创新性交流学习。
在传统的高校教科研活动中,一般是将教研室作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和活动组织,不论是开展教学活动、科研管理,还是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都离不开教研室的有力支撑。通过教研和备课,充分展示每一个组员的教学成果,在成员的相互沟通中,形成教学渗透和引领,使得整个教研组对于学科教学不断取得完善和进步。即便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和教研活动的最基本单元,仍然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习观摩、集体备课的最重要载体。教研室成员之间拥有相同的工作环境、相近的文化背景、面对相同的学生群体,彼此间更熟悉,交流起来更顺畅,可以最大限度指导成员应对专业发展的困惑,让每位成员感受到共同归属。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或者案例来检验反思,可以有效实现教师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提升。特别是对于医学专业来说,教研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到临床研究和患者救治实践当中去,资深教授和业务骨干对青年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帮、带更是一种组织文化和教学传统的延续,对于团队凝聚力和价值观传承至关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就目前来看,传统教研室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际需求,必须要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教研室的组织形式进行延伸,拓展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
专业教育网站是大数据时代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平台。医学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大学教师,同时又担任临床医生,其课堂教学具有特殊性,要在立足于教材内容研究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典型病例和疾病演化规律进行研判和讲授。理想的教师学习是深度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2]。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网站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小到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等规范操作流程,大到前沿知识、疑难病症讨论、复杂手术分析,可以尽可能减少教师们在资料、数据和案例收集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于网站平台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精准匹配、良性成长的过程。医学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化网站,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教师发展网、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等,利用直播课、精品课、研修社区、协作组等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和集中研讨,共同参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以及最前沿的学术观点、文化理念、技术成果、诊疗方法的探讨,最大限度激发共同体成员潜能,满足成员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作为双向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开放空间,微信、QQ、SKYPE 等即时通信软件凭借兼容性好、时效性强、操作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电子商务、工作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医学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带教任务,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内容多样、形式自由的学习充电和网络研修具有现实意义。移动学习模式也更符合当代高知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通过文字、语音、视频、文件等信息传输,有效节省了沟通学习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即时通信软件系统在合作、共享的氛围中,有效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医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沟通条件。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学反思已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3]。通过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学方法研讨群组、教学交流群组、新进教师交流群组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学历背景和年龄层次的教师可以建立起学习共同体,进行双向沟通和实时互动,从封闭学习走向开放学习,形成独特的学习社区模式。目前来看,医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通信软件平台多样化应用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远程网络培训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是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教师远程管理系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集中培训的学习模式。近年来,国家对远程网络教育十分关注,医学院校之间、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也展开了大量合作互动,构建了系统化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使得偏远地区的医学教师也能够接触到动态化、多元化、前沿化的教育资源。通过院校之间的双向沟通,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下沉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医学教师专业远程网络培训的关键在于授课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成长状态。在培训组织实施的过程当中,要着重考虑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需求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受训教师自身实际的培训活动,这有助于教师终身发展理念的顺利落地。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找到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构建有特色、有内涵的医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有效扩展知识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需要大量优质的医疗卫生健康人才作为支撑,面对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新的健康风险挑战,我们首先要为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明确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为新时代的医学教育赋能。医学教育是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不论是临床诊疗、医药研发、医学装备还是健康管理,都必须快速适应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而对于复合型、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言,医学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教师想要成为合格的育人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学习新知识、新理念的紧迫感和学习的能动性,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是要明确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通过交流分享、互助教学、情景模拟、集中研修等形式,可以调动多重感官进行学习内容和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激发教师学习兴趣,把教学知识和技能相融贯通,有利于知识体系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最终实现共同体成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医学教师共同体的建设更要遵循时代规律,既要注重对传统教师培养体系的优化升级,又要加强全方位、全过程和动态化的引导。学习共同体依托于多种学习路径和平台,载体更加丰富,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在学习共同体的框架内,教师从分析学情、疑难指导、成效评估和问题反馈的单维模式中跳脱出来,每一位学习者本身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通过教学远程学习管理系统、慕课、微课、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网上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分享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必将成为网络技术环境下常态化的教育形式。共同体成员来自天南海北,彼此间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信息获取都不尽相同,这会导致不同教师对某一具体理论或案例产生差异性的观点和处置方式。这种思维火花的碰撞和学术争鸣,有效穿越“校园”围墙[5],突破地缘性和学缘性的藩篱,有利于构建结构“互补”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们彼此互相理解、接纳和吸收有益的论点,在批判性对话中实现持续学习,通过对照反思发现问题、通过研讨协作解决问题、通过个人实践促进提升。
传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在渗透性和创新性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对成员个体发展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外围阻断”。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开展视频观摩、网上说课、群组磨课等形式,利用PBL 教学法开展案例讨论[6],在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对话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不仅可以调动共同体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教学的同质等效发展。一方面,在学习共同体网络班主任、研修辅导员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成员互助、双向输出,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拓宽教学视野、更新教学理念、产生教学反思、推动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学习内驱力和岗位胜任力,有效缓解医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另一方面,在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进程中,要努力构建多层级的学习体系,形成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建立起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以参与研修的频次、完成作业的质量、发帖和跟帖数量、课后问卷测评等作为依据,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评价。通过灵活的组织机制,可以进一步强化医教协同,打造高水平的医学教育教学平台基地。
医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型合作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为原则,实现了医学教师和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共同体共享性、互助性、融合性等诸多优势,而且也能够实现教育教学“培训理念”向“学习理念”的转变。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成果,加快专业成熟,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打造新型医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为我国医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新的环境支持,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