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源,张力心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语言和文化相互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语言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内容即为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В.В. Красных 将语言文化学定义为语言文化用以研究体现、反映、记录在语言和话语中的文化的学科[1]。
“观念(концепт)”这一术语广泛应用于当今语言学的各个领域。一方面,观念依附于语言,通过语言得以表征;另一方面,观念又是文化现象,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人民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和态度[2]。每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占主导地位的表达某些观念的词,它们的语义中折射着一个民族特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心态[3]。
Кaрaсик 指出文化观念在语言中体现为3 个维度:形象(形象感知和形象隐喻)、概念(事实)和价值,其中价值是构成语言世界图景的最主要部分[4]。如今观念研究最为主要的方法可以分为多维观念分析方法和自由联想实验方法[5]。
“стыд”是人们常有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стыд”常被认为是消极情感, 是对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懊恼;另一方面,“стыд”也是有益的,人类的社会化离不开羞耻心。
《达里大俄语详解词典》《俄语词源词典》《俄罗斯简明心理学词典》等词典给出了观念词“стыд”以下释义。
第一,从词源释义分析来看,“стыд”一词来源于古斯拉夫语,借助于印欧语中的词根“steu”添加共同斯拉夫语的后缀“- dъ”构成,主要与“стужа(严寒、酷寒)”“студеный(非常冷的、冰冷的)”等意思有关。
第二,在几部俄语详解词典中,观念词“стыд”有以下释义:应受谴责的感觉或者内在的意识,屈辱,自责;因道德上的贞洁、纯洁遭到破坏和有道德败坏的想法而感到愤怒、耻辱这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感受。
第三,俄罗斯心理学词典指出,“стыд”是一种促进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作用。
汉语中“стыд”可以译为“羞”“愧”“耻”等,《新华词典》《古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医学词典》等几本词典中给出了观念词“стыд”以下几个主要释义。
第一,从词源释义分析来看,“羞”意为进献。字形采用“羊”作偏旁,羊,所进献的贡品;愧,媿,惭愧。字形采用“女”作偏旁,采用“鬼”作声旁;耻,羞辱。字形采用“心”作偏旁,“耳”作声旁。
第二,详解字典给出了以下释义。
羞:(1)感到耻辱。(2)难为情,害臊。(3)使难为情:羞人。(4)进献; 愧:羞惭:惭愧。愧疚;耻:羞愧,羞辱。
第三,医学词典将“стыд”解释为是自我谴责的一种较为轻微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情感体验。羞愧心理有助于人们纠正错误,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上述“стыд”在汉俄语中的词义阐释可以得知,在汉俄语中“стыд”所表示的“应犯了错误感到羞耻、难为情”这方面的释义上是一致的,但是从词源上看,汉语中“стыд”与“美味的食物”“进献”以及与“心”“耳”等感觉器官有关,而俄语中“стыд”与“严寒”有关[6]。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谚语、俗语、成语等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言表达能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对汉俄语中关于“стыд”的谚俗语做如下分析。
第一,形象维度: 汉俄语言文化中有大量关于“стыд”的谚俗语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如(1)羞愧使人脸 红: 脸 红 之 人 心 不 黑。(汉 语);Стыдливый покраснеет, а бесстыжий побледнеет. (有羞耻心的人会脸红,而没有羞耻心的人脸煞白)。(2)羞愧让人想钻地缝: 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汉语);От такого стыда сквозь землю бы провалился.(羞愧得想钻地缝)除此之外,也体现出了中俄关于“стыд”形象方面的差异。如(1)汉语成语中体现羞愧使人流汗:羞愧流汗,羞愧能从外表中看出来:面有愧色。(2)俄语中体 现 羞 愧 破 坏 人 的 外 表:Без стыда лица не износишь.(没有经历过羞耻的人,脸不会变老)。
第二,行为维度:俄语中涉及“стыд”行为的谚俗语要远多于汉语。相同之处在于汉俄语中都有有关不懂就问不羞耻的谚俗语,如不耻下问 (汉语),Спросить - минутный стыд, не спросить - стыд на всю жизнь.(问羞愧片刻,不问羞愧一生);另外,俄语谚俗语中指出了很多让人羞愧的行为,如(1)索要 东 西:Если даёшь - не бойся, берёшь -постыдись.(给予不要害怕,索取要感到羞愧);(2)不信守承诺:Кто изменит слову, тот теряет стыд.(不信守承诺的人就丢失了羞耻心);(3) 谄媚:Тому великий стыд, кто языком льстит.(阿谀奉承的人是应该感到十分羞愧的人);(4) 撒谎:И сам себя стыду ты предаёшь, когда твой рот твердит повсюду ложь.(当你 的嘴 到 处不 停地 说谎,自己也会陷于羞愧中);(5)没有优点:Стыдно не у кого видно, а кому показать нечего.(没有人看得出不羞愧,没什么给人展示的才羞愧);(6)不学习:Не знать не стыдно, стыдно не учиться. (不知不可耻,不学才可耻),等等。除此之外,俄语谚俗语中还指出很多行为是不让人感到羞愧的。如(1)讲真话 不 羞 愧:Не стыдись говорить, коли правду хочешь объявить.(不要羞于宣布真相);(2)犯错及 时 改 正 不 羞 愧 :Ошибаясь, не стыдись исправляться.(犯错后不应羞于改正)。
第三,价值维度:汉俄语有关“стыд”的谚语中,有以下异同。相同之处在于:(1)羞愧与物质财富是相对立的:Отбрось стыд и будешь сыт.(抛掉耻辱心就能吃饱饭);宁可无钱,不可无耻。(汉语);(2)羞愧 比 死 亡 更 可 怕:Не смерть страшна - стыд страшен. (死亡不可怕,羞愧才可怕);忍辱贪生不如死得光荣;不同之处在于,汉语谚俗语中有而俄语谚俗语中缺失的表达:(1)汉语中的羞愧与“脸皮”有关。如,脸比城墙厚;人要脸,树要皮。(2)接受有愧:受之有愧。(3)用愤怒掩饰羞愧:老羞成怒。俄语谚俗语中有而汉语谚俗语中缺失:(1)俄语谚俗语中的“стыд” 与宗教相关:В ком есть бог, в том есть и стыд.(心中有神变有羞愧之心);(2) 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傻事不同的态度:Чужой дурак - смех, а свой дурак в стыд.(别人愚蠢是笑话,自己愚蠢是羞愧)。
名人名言是民族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对含有“стыд”的中俄名人名言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第一,反映了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如(1)人必须要有羞耻感: 行己有耻。(孔子);Как не сгореть тут от стыда, когда столь искрометны взгляды.(当那么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你的时,怎能不羞得面红耳赤)(М. Мамчич);(2)羞耻感是生而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夫人之患莫大于无耻,果何以为人哉? (陆九渊);я стыжусь своей животности,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я ещё существую как человек.(我为自己的动物性而感到羞愧,因此,我能作为人存在) (В.Соловьёв);(3)知耻并克服需要勇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преодолеть чувство стыда, требуется иногда не менее геройства, как и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преодолеть чувство страха .(克服羞耻心像是克服恐惧,有时需要很大的勇气)(К. Ушинский);(4)人不应该为生活的贫困而感到羞愧: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席慕蓉);Мневсегдабылонепонятно-люди стыдятся бедности и не стыдятся богатства.(我总是不明白,人们怎么会因为贫穷而羞愧但不因为富有而羞愧)(Ф. Раневская);(5)羞愧有促进和调节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作用: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 熹);Стыд - хорошее и здоровое чувство.Стыд животворит.(羞愧感是好的并且健康的感受,羞愧感使人生气蓬勃)(М.Е.Салтыков-Щедрин)。
第二,在俄罗斯的名人名言中存在而在中国的名人名言中没有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如(1)不应该因为 爱 而 感 到 羞 愧:Не надо любви никогда стыдиться! (永 远 不 应 该 为 爱 而 感 到 羞 愧)(Э.Асадов) (2)生气的后果会让人感到羞愧: То, что начато в гневе, кончается в стыде.(开始是愤怒,结束是羞愧)(Л. Н. Толстой)。
第三,在中国的名人名言中存在而在俄罗斯的名人名言中没有体现的文化价值观:(1)落后于别人应该感到羞愧: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孟子);(2)羞耻感在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教以耻为先。(龚自珍)(3)羞愧感对国家的兴旺发达有重大意义: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士皆知有耻, 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
综上所述,观念理论是语言文化学框架下研究分析和揭示民族精神文化深层内涵重要的理论之一,对文化观念词“стыд”在汉俄语言中多维对比研究后我们发现,“стыд” 在俄罗斯人的初始观念中是与“严寒”相关的,而在中国人的初始观念中与“美味的食物”“进献”及“心”“耳”等感觉器官有关。在汉俄两个民族的价值体系中,“стыд”会使人脸红,想钻地缝。不懂就问对于汉俄两个民族来说都不是令人羞愧的事,同时在俄罗斯民族的观念中,讲出真相,犯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撒谎、谄媚、索取、没有优点等都是应为之感到羞愧的。从价值维度看,汉俄两民族都认为羞愧与物质财富是对立的,羞愧甚至比死亡更可怕,中国人做了令自己羞愧或不耻的事时会觉得“丢脸”,而俄罗斯民族的“стыд”与宗教紧密相连。“стыд”对于中俄人民来说都十分重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对于人调节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也有重要作用。另外,在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中,廉耻是一个人的根本原则,也是维持国家的稳定繁荣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