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晓
(曲阜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李渔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其创作的白话小说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连城璧》)及长篇小说《肉蒲团》等,这些作品流传甚广,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不少作品已经出现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语种的译本。李渔小说主要用通语写成,但也使用了不少方言词、俗语词等,这些词语不仅给我们今天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疑惑和障碍,也给小说文本的准确外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此,本文主要选取李渔小说中一些辞书未收,或虽有收录但释义未尽的词语进行解释说明,以期对李渔小说的阅读、理解、翻译及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了行文及叙述方便,本文将所释词语分为“方言词”“俗语词”和“新造词”三类,这三类词语偶有交叉,但其中的“方言词”主要指带有吴方言色彩的词;“俗语词”主要指在通俗白话作品中常用,但又不带有明显方言色彩的词语;“新造词”则主要指最早见于李渔作品或较早见于李渔作品中的词语。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于江苏如皋,清康熙十九年(1680)病老于浙江杭州,生平活动主要集中在吴语区,所以其小说语言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吴语色彩,夹杂一些吴方言词。对于这些方言词语,如果仅从普通话的角度,可能会出现理解偏误或很难理解其音义来源,但从方言角度入手,问题则往往迎刃而解。例如:
“薄刀”
家人拿了一把薄刀,将砖头橇去一块,回覆道:“里面是精空的。”(《连城璧》卯集)
按:例中的“薄刀”为方言词,义指菜刀。清范寅《越谚》卷中《器用》:“薄刀,即菜刀、厨刀。”《汉语方言大词典》:“薄刀:菜刀。”[1]7203《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薄刀:丹阳、宁波、金华、雷州。菜刀。”[2]5630“薄刀”的其他用例,如:
(1)土人收之,以薄刀去皮毛,洗涤令净,日干之为药。(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
(2)香螺先生敲去壳,取净肉洗,不用浆,以小薄刀卷批,如敷梨子法;或片批,用鸡汁略爨。(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3)氏适将房门暗开正,带薄刀潜到床所。(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四)
(4)取一把切菜的薄刀,在水缸上磨了几下。(《肉蒲团》第二十回)
菜刀之所以称为“薄刀”,当是就其形而言的,为了使切菜轻松方便,菜刀一般都比较轻薄,故在很多方言中称菜刀为“薄刀”。这种命名理据在很多与菜刀形似或形近事物的命名中也可见一斑。如吴语中菜刀也称“薄切刀”、扁头也称“菜刀头”等[1]5288,7205。再如刀鱼(又名鮆鱼、刀鲚等)在温州等方言中又被称为“薄刀鮆”,或简称“薄刀”[2]5630;鲢鱼在粤语中又称为薄鱼[1]7204。这两种鱼都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体形扁薄。如《山海经·南山经》:“其中多鮆鱼。”晋郭璞注:“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清李元《蠕范·物体》:“鰽,鱽也,鮆也,鲚也,鲨也,蔑刀也,望鱼也,侧薄似刀,细鳞白色……。”
另外,菜刀在有些方言中也称“白刀”,如胶辽官话、西南官话、吴语等[1]1382;或称“朴刀”,如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徽语等[1]1627;或称“白菜刀”,如江淮官话[1]1401;或称“脖刀”,如东北方言等[1]5669。其中的“白”“朴”“脖”应均为“薄”的记音字。
“领”
莫氏道:“我是生你的,那是领你的。你不信,只去问人就是。”(清·李渔《连城璧》未集)
按:例中的“领”为吴语词,义指抚养、养育。《明清吴语词典》:“领〈动〉抚养,带(孩子)。”[3]401《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领】金华。养育(孩子)。”[2]5196此词明清文献中常见,例如:
(1)你媳妇既嫁你,岂肯还我银子。就还我银子,你在家中难与他过活。不若且在我家,为我领孙儿过活罢了。(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回)
(2)又是继母领大的相公,益发可去亲热,搬茶送水,不叫他做就做,殷勤走动。(清·杜纲《娱目醒心编》卷九)
(3)独有邻舍人家见他生下地来不行溺死,居然领在身边视为奇物,都在背后冷笑,说他夫妻两口是一对痴人。(《十二楼·奉先楼》第一回)
“领”的本义指颈,脖子。如《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因为人们走路或跑步时,脖子总是在前,引领人向前进,所以“领”又引申出带领、引领义。如唐韩愈《李花》诗之二:“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回:“晁盖领转军马回寨。”如果引领、带领的对象是孩子,则为抚育,养育。由此可知“领”的抚育、养育义由其带领、引导义引申而来。
“肉采”
他的身体虽不呌做极胖,也是有八分肉采的。(《肉蒲团》第十七回)
按:例中“肉采”一词,台湾思无邪汇宝本《肉蒲团》校为“肉来”[4],不确,当以“肉采”为是。
“肉采”是一个吴语词,本义指人身上的肉。因“采”和“彩”经常通用,所以也作“肉彩”。《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肉彩】宁波。指人身上的肉。”[2]1408“釆”可用来指人的神色、神态,如《汉书·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前晤尊公大人,幸瞻丰采。”“釆”的此义组成的复音词,如“釆色”指人的神采气色,“仪釆”“容釆”“姿釆”指人的仪容风采,“颜釆”指人的容颜等。所以“肉釆”指人身上的肉,或人身上肉肉的样子。如清佚名《后西游记》:“又一个指着小行者道:‘这个人一团筋,一把骨,全没肉采,只好剁碎了,连筋带骨炒起来下酒。’”民国程瞻庐《老鸨式的丈母》:“休说姑爷发福,便是我家的小姐,靠着姑爷的福也发福得多了,满面多是肉彩,活像一位财神奶奶。”《明清吴语词典》根据朱瘦菊《歇浦潮》第六十三回:“看他面上肉彩略比从前瘦些,但身材已长成不少,心中一喜,不觉流下泪来。”孙漱石《续海上繁华梦》第三十二回:“一张丝瓜脸儿,瘦而又长,两颊毫无肉釆,高颧骨,鹰爪鼻,肉里眼,招风耳,相貌甚是阴鸷。”两个例子,将“肉彩(肉釆)”解释为“面颊的丰满程度”[3]518,释义过窄。
另外,“肉彩”引申也可用来指字画等写画的饱满不干瘪。例如:
(1)凡用笔,四无依傍则谓之瘦,传以肉彩则谓之肥。(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
(2)圆笔之瘦,则山谷也。圆笔而肥,则凡竞言肉彩者,家隋珠而户和璧矣,吾更不敢知也。(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
(3)一笔正写颜鲁公体,写得肉彩丰腴,骨格苍劲。(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四十五回)
“窟豚”
等他脱了裤子伏上春櫈,就一齐走上前去,捺头的捺头,封手的封手,莫说立不起、挣不脱,就要把身子动一动,窟豚歪一歪也不能勾。(《肉蒲团》第十七回)
按:例中“窟豚”一词,台湾思无邪汇宝本《肉蒲团》[4]440校为“屈膝”,不确。因为根据上文“就要把身子动一动”,可知此句“窟豚歪一歪”的“窟豚”也应是一个名词,“屈膝”多用为动词,表下跪、屈服等义,而“窟豚”即“窟臀”,为名词,义指屁股。《汉语方言大词典》:“窟臀〈名〉屁股。吴语。”[1]6720《明清吴语词典》:“窟臀〈名〉指臀部,屁股。”[3]351“窟臀”在其他文献中的用例,如:
(1)道是君不见去年骑马张状元,跌了左腿不相连;又不见前年跨马李试官,跌了窟臀没半边。(元·高则诚《蔡伯喈琵琶记》第九出《新进士宴杏园》)
(2)千呼万唤不肯出,直待临时敲窟臀。(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瞿醉渔》)
(3)僧临终嘱其徒曰:“享祀不须他物,只将你窟臋供座上足矣。”(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卷八《僧道部》)
“窟臀”一词中,“窟”与“臀”同义连文。“臀”有臀部、屁股义。“窟”为“朏”的记音字,《玉篇·肉部》:“朏,臀也。”《广韵·没部》:“朏,朏臀。俗又作月屈。”《玉篇·肉部》:“月屈,苦骨切,臀。”
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作品中表屁股义的“臀”,词形全作“豚”,例如:
(4)不多几日,果然有个学长挖他窟豚,他禀了先生,先生将学长责了几板。(《连城璧》外编卷三)
(5)看你这窟豚养得肥肥胖,正好吃官棒。(《比目鱼》第十一出《狐威》)
(6)看见汝修肌滑如油,豚白于雪,虽是两夫之妇,竟与处子一般。(《十二楼·萃雅楼》第二回)
(7)笞我豚而枷我颈,苦中方悔疏虞。(《无声戏》第七回)
“龌龊”
快些起来洗坐脚,不要把别人身上的龌龊弄在我身上来。(《肉蒲团》第十回)
按:例中“龌龊”为吴语词,本义指肮脏、不干净,引申可指污垢、脏东西。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十:“龌龊(音屋促),《史记》:‘龌龊不足齿数。’按:龌龊,琐屑而不洁也,今吴谚谓不洁为龌龊。”清范寅《越谚·越谚剩语》卷上:“龌龊(触),不能洁净。”《汉语方言大词典》:“龌龊:污垢;垃圾。吴语。”[1]7332《肉蒲团》此例中的“龌龊”用的即其引申义,指污垢、脏东西。此义的其他用例,如:
(1)他见我风吹的龌龊是这鼻凹里黑,他见我血渍的腌臜是这衲袄腥,审问个叮咛。(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
(2)弹忒子龌龊,吹忒子个灰尘,上子盔头盔介一盔。(明·冯梦龙《山歌》卷九《破骔帽歌》)
(3)却倒被戾姑一拳把他打去,跌在阶下一个并拢泥水来的潭里,满头满面都是龌龊。(清·守朴翁《醒梦骈言》第七回)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龌龊”一词,列举了三个义项:“①器量局促;狭小。②肮脏。③卑鄙,丑恶。”[5]都是形容词性的,无一能涵盖上述例子中的名词性用法,当补充其名词性义项。
俗语词这一概念古已有之,不过古人多称之为“ 俗 语”“ 俗 言 ”“俗说”“乡言”“ 常 言”“恒 言”“ 迩言”等。现代学者为了把谚语之类的句子排除在外,多称之为“俗语词”,不过对于俗语词的内涵和外延,现代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第一种观点认为俗语词包括口语词和方言词两种,如郭在贻认为:“所谓俗语词,指的是古代文献中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的口语词和方音词之类(二者有时难以皆然划清界限)。”[6]曲彦斌认为:“俗语词,一般指古籍文献记录、流传下来的古代口语语汇、方言语汇之类。”[7]第二种观点认为俗语词即口语词,如徐时仪指出“以现代语言学的通常看法而论,俗语词就是古白话系统中的白话词,也就是口语词”[8]。蒋绍愚也认为:“‘近代汉语词汇’和‘近代汉语口语词汇’都是现代使用的术语,在二十世纪以前,人们经常使用的术语是‘俗语’‘俚语’等,这些概念大致和‘口语词’相当。”[9]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俗语词为口语词的一部分,如朱庆之认为:“俗语词是相对于雅语(文雅的)而言的,主要是口语中那些粗俗鄙俚难登大雅之堂的词。”[10]黄征认为:“汉语俗语词是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口语中的新产生的词语和虽早有其词但意义已有变化的词语。”[11]曾昭聪认为:“俗语词是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口语中的词。”[12]本文主要采用第二种观点,认为俗语词主要是指那些常用于白话作品且不带有明显方言色彩的口语词。李渔小说语言追求通俗浅显,为了达到通俗的目的,其在小说中用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俗词语。
“备卷”
你若都娶回去,一个不生,还有一个做了备卷。(《连城璧》午集)
按:“备卷”一词,《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未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等收有“堂备卷”一词[13][14],实则“备卷”的另一种称法。“备卷”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用语,与“正卷”“落卷”等相对而言。“正卷”指取中之卷,“落卷”指落选之卷,“备卷”则指备录取的试卷。明清时期的主考官在取中正榜、副榜之后,会在未被录取的试卷中再选出一些作为备用卷,以备临时补充因查出纰缪而被撤掉的取中之卷。因主考官常在这些备用试卷中批有“备”或“堂备”等字样,故称之为“备卷”或“堂备卷”。例如:
(1)何以不搜之落卷、备卷,而出自房考之正卷?(明·梅之焕《梅中丞遗稿》卷三《与曹督宪书》)
(2)如所取卷有参错,即随经用所备卷,依次补之。(明·万表《皇明经济文録》卷八《礼部》上)
(3)大主考方公说道:“既如此,这本只得算个备卷罢。”说着,提起笔来在卷面上写了“备中”两个字。(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备卷”引申则指被选中做备卷,供备用、备选的人,上述李渔《连城璧》中“备卷”即用此引申义,指备用、备选的人。此义的其他用例,如:
(4)向非监试御史钱桓算、大主考郭淐等力主更换,则刘琛不过一备卷已耳。(明·蒲秉权《硕薖园集》卷三)
(5)又有因座师鳖气不中得,一个备卷,终身不振,有愤郁致死的。(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十二回)
(6)不但第一位佳人不肯放手,连那陪贡的一名,也还要留做备卷的。(《十二楼·鹤归楼》第二回)
(7)如今看来看去,都是些中上之材,只好存在这边做备卷。(《肉蒲团》第五回)
(8)我记得还有多少比他好得多的呢!且留他作本备卷,我们再去找找看,如实系寻找不着,只得俯就些了。(清·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一百三十八回)
“对科”
据在下看起来,随你那一本戏文、那一部小说都不中用,只有他少年所读、父亲所授的书,如《列女传》《女孝经》之类,极是对科。(《肉蒲团》第十四回)
按:“对科”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近代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相符、吻合,甚是[15]。“对”有符合、相合义。如明李贽《焚书》卷五《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药无高下,要在对病。万全良药,与病不对,亦何补哉?”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赵孝也约莫着说个日期,又与两人所言不相对了。”“科”有品类,等级义。《说文·禾部》:“科,程也。”清徐灏注笺:“科,谓诸率取数于禾者,从而区分,别其差等,故从禾从斗。斗以量而区分之也,因之凡诸程品,皆谓之科。”《广韵·戈韵》:“科,品也。”由品类、等级义引申可指课程或某种业务的分类,如理科、工科、儿科、内科等。“对”与“科”连文指符合其中的某一类。例如:
(1)大姓问其来历详细,说得对科,果是松江富家,与大姓家有好些年谊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2)阿呀!连我也拿差了,这是医痔疮的药,上下不对科了。(明·毛晋《六十种曲·幽闺记》第二十五出《抱恙离鸾》)
(3)当初拿子小阿奴奴好似珍珠玛瑙,活宝珊瑚。道是我热闸闸介有趣,暖烘烘介对科。(明·冯梦龙《山歌·私情长歌》卷八)
(4)济公听见说是干酒,却也稀奇,正是对科之物,但不知何以叫做干酒。(清·香婴居士《曲头陀传》第十三则)
(5)无论是何病体,都作阴症医了,药不对科,自然医死,还有甚么讲得。(清·李渔《连城璧》亥集)
(6)这个就不对科了,俺只晓讲些四书,有龙头四书直解节畧一册,带在袖里,只当是算命的一本百钟经,怎么又有甚么卧碑乡约哩?(清·邹式金《杂剧三集·醉新丰》)
(7)进了对科衙门,看见那些阴兵,一个个拳头大,臂膊粗,强头倔脑的,恐怕管他不下,心里甚是着急。(清·张南庄《何典》第五回)
(8)家人见话对科,不及细问,付之去。及饭后二子到公馆,方知受骗。(清·《申报》,1883年6月18日新闻《鸭换单袍》)
其中例(1)和例(8)的“对科”指说的符合实际情况,例(2)和例(5)中的“对科”指药对症,例(3)和例(4)中的“对科”指符合心意,例(6)中的“对科”指合理、合适,例(7)中的“对科”指正确的。由此可知《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中仅根据上述例(1)将“对科”解释为“与事实相符”[16],释义过窄,当有所修正。
“夹袋”
写完,每一个名字上圈了三个大圈。依旧折好了,藏在夹袋之中。(《肉蒲团》第五回)
按:“夹袋”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衣服里面的口袋”,不确。因为根据众多文献用例可知,“夹袋”不仅仅是衣服里面的口袋。例如:
(1)索水银十两置釜中,取夹袋内红粉末,刀圭糁其上,以炭五斤燃之。(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三)
(2)夏一一奏对讫,于所佩夹袋中取小册进呈,无毫发差。(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
(3)右将赤石脂为末,以生绢夹袋贮之于泔水凈盆内。(明·朱橚《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五《服饵门》)
(4)盛稷米白粗布夹袋二十。(清·官修《八旗通志》卷九十三《典礼志》十六)
(5)带间系一布夹袋,得盗名即投其中。(清·陈廷敬《午亭文编》卷四十一)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夹袋”是用布、绢等材料做成的用以装东西的口袋。第二,“夹袋”不一定都是缝在衣服上或衣服里的,也可能是佩带或系在身上的。
“夹袋”泛指口袋,在一些方言中也可得到印证。如徽语中“夹袋盖”指盖住口袋的布片[1]1814。罗翙云《客方言·释服用》:“夹袋曰搭麻袋。夹、搭通转,麻者物之声变。夹物者,持物也。”而客家方言的“搭麻袋”指放东西的口袋[1]5997。
“僧僚”
直到半年之后,聚了一二十众僧僚,都是死心学佛、榻地参禅,没有一毫转念的人,请孤峰登坛说戒。(《肉蒲团》第二十回)
按:例中“僧僚”义指僧徒、僧侣。“僧”指出家的佛教徒,“僚”有朋友、朋辈之义,僧众们聚集在一起即僧僚。《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僧徒”“僧侣”“僧众”等词,未收与之相类的“僧僚”,当补。“僧僚”表僧侣的其他用例,如:
(1)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宋·岳飞《岳武穆遗文·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2)征候则九秋最爽,得僧僚之接引,有酒伴之追陪。(清·胡敬《崇雅堂骈体文钞》卷一)
(3)幽人投僧舍,僧僚如亲故。(清·王夫之《莲峰志》卷五)
因“寮”在表官吏、一起做官之人等义时,常与“僚”通用。如《玉篇·宀部》:“寮,官寮也。与‘僚’同。”故“官僚”也经常作“官寮”。受其影响,表僧舍的“僧寮”也经常被人写作“僧僚”。例如:
(4)托宿僧僚近,往来步屧过。(明·畲翔《薜荔园诗集》卷二)
(5)天开宝所,地涌精蓝。佛屋僧僚,昔微今著。(明·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五十七)
(6)那时皇甫郎君走,夜宿僧僚避过焚。(清·陈端生《再生缘全传》第五十三回)
这种将表僧舍的“僧寮”写作“僧僚”的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如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三:“后人见其从室,遂引僧寮、绮寮之义以证之。不知‘同寮’可作‘同僚’,而‘僧寮’不可作‘僧僚’也。”但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僧僚”既可僧侣又可指僧舍是一种事实,如果不承认这种事实,就会产生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二·书朱陆篇后》中所说的现象:“如修《汾州府志》,乃谓僧僚不可列之人类,因取旧志,名僧入于古迹。”
李渔非常注重语言的创新,他在其《闲情偶寄》中曾专门提出过“戒剽窃陈言”“意取尖新”等主张。为了实现语言的新奇生动,李渔或直接创造新词,或在原有旧词的基础上改换某些文字,以实现词语的创新,所以李渔小说作品中新造词多有出现。
“情焰”
“情焰”表情欲的火焰义的其他例子,如:
(1)此时彩云被满房火一般的颜色,挑动了他久郁的情焰,只巴着三儿立刻飞到面前。(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2)片述一位憨老头,一与一位老处女结婚,一同渡蜜月去,一老一丑,情焰欲火,正打得高兴,每给顽皮的小狗撞破好事,始终未亲得一介甜吻。(民国·《申报》,1931年 4月 28日,《本埠增刊·广告》)
(3)眼睛里荡漾着万丈情焰,肉体中包藏着千般着春意。(民国·《申报》,1932年7月24日,《本埠增刊·广告》)
“肾管”
只怕不善用刀,割伤肾管,将来就有不举之病。若还肾管不伤,再不妨事。(《肉蒲团》第七回)
按:例中“肾管”一词,《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未收。此词在其他文献也多有使用,例如:
(1)太阳二穴属阳明,起手拿之定醒神。耳背穴原从肾管,惊风痰吐一齐行。(清·熊应雄《推拿广意》卷上《拿法》)
(2)关元下即阳关,亦名命门,乃男女泄精之处,肾管之根由此而生。(清·柳华阳《金仙证论·图说第十》)
(3)凡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精力短少,手足疲软,遗精梦泄,生殖无能,肾管发炎,肠腑不洁,大便闭塞,服之,极易奏功。(民国·《申报》1928年12月15日药品广告)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肾管”指男子输精之管。那“肾管”何以会有此义?“肾”的本义指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造尿器官,俗称腰子。左右各一,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因我国古代常用“肾”来指称男子的外肾(即睾丸),故“肾”也有了睾丸义。由“肾”的睾丸义组成的复音词,如“肾囊”指阴囊,即睾丸外面的囊状包皮;“肾子”指睾丸;“肾水”指精水、精液等,所以“肾管”也可指男子输送精液的管道,因与睾丸相连而称之。
“週鞋”
你被大楦头楦过了,恐怕那楦週鞋的小楦撩不着大人的鞋帮,所以要我做个探子,替你探探消息的意思。(《肉蒲团》第九回)
按:例中“週鞋”一词,《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未收。日本学者太田辰夫、饭田吉郎将此例中的“週”校为“绸”[17],不确。因为“週”字自可通。“週”同“周”,《正字通·辵部》:“週,俗周字。”“週”和“周”都可作时间名词,表一周年。如南朝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十六《请朝觐表》:“历官已来,四十八考。祗奉朝谒,时才二周。”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一折:“你道这子弟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週年相弃掷。”清袁枚《小仓山房集·诗集》卷三十一《香亭卓荐后欲赋遂初忽以前任霍丘事镌级闻其归舟已过峡江喜而有作》:“端江作别泪交流,那料重逢岁两周。”
“週鞋”指为年龄满一周岁的孩子所做的鞋。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孩子一周岁的生日,形成了幼儿满一周岁时抓周的习俗。在抓周这一天,小孩子一般要穿上“抓周衣”“抓周鞋”等去抓周。很多学者都曾对此习俗做过调查或描写,如柯灵权:“幼儿周岁,行抓周礼。有‘抓周衣’‘抓周鞋’。”[18]俞日霞:“孩子满周岁时,要办酒席,俗称‘得周酒’。亲友们要送礼,主要有得周鞋、得周帽、得周馒头。”[19]汪志铭:“待到一周岁时,外婆家衣饰鞋袜相赠,亲友间也有赠送饰物、银钱的,届时陈列各物让孩子自取,以卜将来成就,名曰‘拿周’,穿‘拿周鞋’。”[20]正因为“周鞋”是为满一周岁的孩子做的,鞋子小,所以用“小楦”,所以说“撩不着大人的鞋帮”,如改为“绸鞋”,则文意不通。
专人、专书词汇研究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李渔是明末清初影响巨大、颇具创作个性的一位白话小说家,他的小说作品语言极其通俗,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当时的口语面貌,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词汇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通过对李渔小说中各类词语的梳理和考释,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李渔白话小说语言研究和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方言词和一些似是而非的俗语词等是小说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拦路虎,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考释和溯源,可以为我们更加顺畅地阅读和翻译扫除障碍。词典的收词、释义等与词汇学的研究息息相关,通过对李渔小说中各类词语的考查和研究,也可为《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等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