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一涵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各项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明显之处就在于由以往主要满足物质需求,逐渐向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方面转化。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精神食粮”,强调的是精神文化服务和供给[1]。以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重要指针,充分挖掘、利用和传承好饱含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加强文化建设的功效显得尤为突出,该文试以江苏无锡地区为例,从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入手,对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管理与创新做以下分析思考。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范畴广泛,内涵丰富。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逐渐诞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内涵也更加丰实意远。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环境。
地方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方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奋斗史,各族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匠心、内涵丰富,具有他们所生活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既彰显了本民族、本地区的良好精神风貌与文化品质,也为铸就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无锡地区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在无锡姹紫嫣红开遍,在这里,耳畔经常能够听到甜糯清纯的锡剧,街区村巷、园林楼台不时会遇到民间社团演奏江南丝竹,紫砂陶艺、惠山泥人、竹篾工艺等,更是无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它们的制作工艺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许多游客为之驻足流连。
不可否认,众多地方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在21 世纪初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文化以及其他地方特色文化,多次召开听证会,出台保护条例措施,开发新兴文化项目,为本地区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名片形象。然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一些传统特色文化大有日趋没落之势,正在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和生活,更有个别特色文化已完全“消失”和“绝迹”。究其原因如下:第一,缺乏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度,有些地方政府重眼前、轻长远利益,重局部、轻整体利益,认为个别文化项目人们关注度“不高”,传承价值“不大”,更不能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利益,造成对之不屑一顾的态度,与其耗费精力、花费财力投入,不如顺其自然,宣传和扶持缺失,久而久之,也就被人们淡忘了。第二,缺乏对地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度,许多地方存在很明显的重视现代文化,轻视传统文化的畸形倾向,对地方现代文化投入、扶持和宣传多,传统文化投入、扶持和宣传少,殊不知,许多能够彰显地方特色底蕴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本地区和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永远不能被代替。第三,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缺乏创新度,为了传承而传承,如某些传统手工艺,仍滞留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世,缺乏别具特色的发展今生,自然容易给当下年青一代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对之不感兴趣,更无法谈及他们的强烈参与感,这样势必会影响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流芳。第四,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缺乏参与度,在电子信息主宰社会,电子产品充斥市场的大背景之下,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更不愿意亲临现场去温故知新,即便随大流前往也只是到此一游,从没有品鉴与思考的愿望,路边偶尔出现的竹篾编织、手塑泥人更是不屑一顾,更不愿意蹲下身子“露一手”。
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国家得以发展的三大基本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水准日益提高,文化与整个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密切。许多区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恰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地方传统文化是区域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地方特质和风貌的特色文化[2],其价值意义深远而持久。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文化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决定,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对经济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努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不仅能够助力所在地方、所在区域的综合实力提升,同时也能为国家运行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地方力量。例如,要搞好乡村振兴,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愿景,必须多角度审视本地区历史与现状,包括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多途径开发利用,扬长避短,努力寻求本地区的优质资源与潜力所在,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优势文化。江苏无锡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文化和特色传统文化,比如借助于太湖之优势,三国城、水浒城、唐城央视影视基地,鼋头渚、灵山等特色旅游文化,极大地拉动了无锡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在全省综合排名稳居第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参与性,必须健全文化综合素养,培育和提升参与政治的能力。无论对地方政府和职能机构的建言献策,还是对政府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建议等,无不需要作为主人翁的我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为培育和传承无锡地区的特色文化,提高中小学生对所在地区优秀特色文化的认同,无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条例,让锡剧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真正走进师生心中,根植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大家的政治素养,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政治认同感。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不仅给地方带来了商机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提高政治认同感。
(3)文化与社会相互渗透。
社会纷繁多样,由若干元组合而成,文化可以说是社会的最大养料,从它身上可以印证一个社会的历史,目睹一个社会的现状,展望一个社会的未来。文化作为精神领域,能够集中展示和呈现一个社会和一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彰显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优秀的中华文化精髓都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和勤劳浇灌,每当中国遭遇困难和特大灾害的时候,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上下齐心,形成伟大的时代精神,如伟大的抗洪精神、抗震精神,伟大的航天精神等。这些就是文化在社会层面所发挥的积极功效,它支撑着广大民众不畏险阻、克服困难、勇攀高峰,不断诠释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强大威力。任何一个区域的文化,可以说既是地方实践的产物,更是反映地方特质和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示。
“近水楼台先得月”,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一旦形成并能日益丰富,最能受益的一定是本地的人们。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颇具特色和极富内涵的地方特色文化可以打开人们的思维,全面开启他们的认知方式,健全知识结构,通古论今,积淀人文素养,助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文化还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居民综合文明素养。无锡地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成就了很多著名人物,使无锡人文荟萃、群贤毕至。顾恺之、徐悲鸿、刘天华、钱钟书……从古至今、无锡都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与成果至今仍为流传。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还可以催人奋进,催生人们对家乡这份热土的热爱情感,致力投身于家乡的建设浪潮中去。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履行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国家职能。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管理有利于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4]。地方特色文化集中展示了该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建设水准和文化实力,也能折射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综合实力,甚至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和幸福指数。可见,加强对地方文化管理意义非同一般。
无锡政府为保护地方文化,通过地方立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5],特制定并出台了《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第四条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中予以考核。同时,探索多源筹措机制,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基金,多渠道满足历史遗产文化保护需求。梁溪区人大专题组织《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管理好辖区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管理,除了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措施之外,还需要文化部门、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借助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保护地方文化,你我共同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区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挖掘和整理,积极依托市级专业力量,对本辖区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充分挖掘每一处文保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文化展示、出版、宣传等方式,讲深讲透讲活“无锡故事”,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使文化真正成为地区的灵魂。
为进一步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从而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无锡城市文化建设献计献策,无锡市文化研究会联合江南晚报社,召开“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研讨会。诸多无锡地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亮点频现,学者们提出了“讲好无锡地域文化背后的故事”“鼋头渚赏樱季的交通瓶颈缓解之道”“深挖吴文化的历史遗存、发挥吴文化人才优势”“从无锡城市外表向内核寻找智慧的力量”等观点或建议。
文化管理,人人有责。广大民众既是地方文化的享有者,也是文化的重要践行者、传播者和维护者,绝不能将管理文化的责任全部推给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公民个人必须自觉履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作为公民个人,首先自身要有对地方文化的欣赏、珍惜和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真正担负起保护地方文化的表率作用。其次要宣传、呼吁他人与社会团体加入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行列中来,积极参加保护地方文化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组织策划、宣传宣讲,做好志愿者等。最后还要能对有损、玷污、破坏地方文化的不良行为进行指责和批评教育,必要时能够与之进行坚决斗争,上报或移送至法律机关处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恰当形式,引入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材,多渠道、多方式地促进文化创新,让地方特色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巨大功能,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各门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还积淀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自己,充分利用身边有价值的资源,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吸收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才能使得地方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发展。锡剧是中国江南一带的地方戏剧,由江苏省无锡、常州一带的“滩簧”演变而来,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曲调优美,风格典雅,具有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极具苏南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无锡下属各市(区)锡剧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如今无锡地区已经将锡剧作为中小学生的重要校本课程,让他们感受无锡地区这一传统特色文化的新时期魅力。锡剧唱段培训也逐渐成为无锡地区音乐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名师团队指导下,全体成员积极助力“廉洁锡剧进校园”唱段培训活动,大家用心编制《锡剧廉洁教育进课堂》实验教材,在实现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宣传廉洁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地方特色文化需要经常被广大民众唤起,需要大家重新审视,时常践行,经常回味,唯有如此,方能让地方特色文化经典流传,故事流芳。许多特色文化时过境迁,与时代渐行渐远,如果我们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挽回措施,势必会影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更谈不上去丰富和发展。我们不妨通过讲故事,手工艺比赛,举办展览会等诸多方式,培养传承特色文化。惠山泥人是无锡市的一项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此,我们可以组织捏泥人比赛,评判标准不仅要看外观,更要能凸显所捏泥人的特质内涵,神形兼备。类似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让广大民众目睹各种造型的美感,而且促使大家去挖掘、遐想所捏泥人彰显的价值意蕴,从而达到较深层次传承特色文化的积极功效。
地方文化是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的统一体,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文化其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穿越古今时空界限,彰显时代气息,很好地诠释了传统要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例如,对于锡剧文化,可以古为今用,古为今唱,编制锡剧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等公民教育内容写进校本教材,并配上乐谱,通过锡剧的曲调演唱展现,这一穿越时空新形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性,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通过校歌锡唱方法,激发学生们对学校和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除此之外,还可以讲述瞎子阿炳的故事和展示其代表作《二泉映月》,邀请民间艺人进入校园,现场展示独特工艺,让大家目睹整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无锡打造“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目标就是塑造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形象,让无锡在历史光环的映托下,成为一座古今融会、人文荟萃的雅韵之城。
博物馆作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记录和传承文化的特殊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身缺少创新,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导致博物馆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下降,出现了门庭冷落的现象,逐渐被人们遗忘,这背离了博物馆原本收藏、展示、传承文化的美好初衷。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博物馆服务的创新模式[6],让市民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无锡地区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宣传,让年轻人更多地走近传统文化。运用新技术推广文化,加强与公民互动,提升公民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理解文化魅力。还可以尝试推广无锡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将一些无锡地区传统元素融入产品的设计理念中,创造出具有地方文化元素特征的品牌产品,重新唤醒广大民众对博物馆文化的兴趣和信心[7],改变现代人对于博物馆守旧的偏见,让博物场所继续发挥记忆和传承文化的应有功效。
地方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成就了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我们必须正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高度重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辐射功能,合理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真正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去,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