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啦啦操源自美国,其是一种在音乐伴奏下,通过运动员集体配合完成的一系列复杂、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自2000年引入我国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受到广大青少年较为喜爱的新兴体育运动。目前,我国对啦啦操运动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特别是啦啦操基础理论、训练体系的构建,科学训练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还处于空白。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既是该项目的基础与核心动作,也是其独特性的具体展现,当啦啦操运用全面熟悉了基本手位动作技术及特征后,则可以准确的把握手臂位置和正确的发力方式,同时,还可以增加形体、表现力;同时,也会促进手位动作之间的衔接自然、连贯,以及与音乐节拍的契合度等。因此,系统地就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技术的相关特征进行研究,则可以为促进我国啦啦操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啦啦操是一项团队运动项目,多由6-30名运动组成。各队员在整套动作中均能在不同位置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啦啦操队员们在表演过程中既是一个整体,其每一套动作只有在每个队员各司其职的团队配合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队员们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口号、基本手位动作、舞蹈动作、难度难度、技巧动作、配合动作以及变化不同的队形,才能彰显团队精神,激励运动员的斗志。因此,啦啦操与其他体育项目最显著的特征与区别就是其团队精神。
啦啦操这项运动强调整个团队的高度一致性,如服装、道具、口号、技术动作及幅度、节奏、动作轨迹等。同时,啦啦操的队形变换、队员表演能力、动作完成能力、难度配合等均需要一致性。一旦啦啦操队员在表演出现了任何一项的不一致均会直接整体团队套动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一致性在啦啦操运动尤显重要。
啦啦操运动项目具较强的运动、健康效果,运动员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身体代谢活动主要依靠无氧代谢,通过这种代谢方式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啦啦操运动员身体各方面机能都要比其他人更健康,尤其是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另外,啦啦操运动还可以使运动员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了人的自信心,提升了气质。
啦啦操属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且在《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中明确了啦啦操相关动作评判内容,如成套动作的总体评价、动作设计、音乐选择、表演等等。
啦啦操具有较高艺术性,其是以基本手位动作组成的舞蹈动作为主,通过将各种舞蹈动作与道具、音乐等相整合,进而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并在感染观者情绪的基础上活跃了现场气氛。另外,啦啦操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考验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控制能力,并通过动作配合而产生协调美,并为人们展示出运动员们健康、美丽、优雅的特质,进而满足人们对艺术及审美的追求。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的分类依据较多,如依据动作结构分类、运动方向、运动形式等进行分类。本文则以运动形式作为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分类进行研究,具体手位动作如下:首先,上举类:其主要基本手位动作为高 V、X及上 A、上 H、L;其次,下举类:倒 V、低 V、下 A、H 及倒 L;第三,平举类:T 及前 X;第四,斜举类:斜 K、侧 K;第五,屈臂类:上 M、下 M、W、短 T、小 H、弓箭、小弓箭、屈臂、加油、短剑、R;第六,冲拳类:高冲拳、侧上及侧下冲拳、斜上及斜下冲拳。
(1)肌肉控制特征。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肌肉控制特征具有显著的定位制动特征。运动员要通过肌肉紧张、快速到位来保证基本手位动作完成过程的干净利落,且要保持动作的稳定性。
(2)肌肉发力特征。
啦啦操的发力技术讲究短暂加速以及定位制动。因此,运动员完成啦啦操手位动作时,要通过良好的肌肉发力来保障动作质量。
啦啦操运动员的身体姿态特征须由运动员的身体控制技术来决定,并始终保持身体姿态的自然性与稳定性,如躯干、腰髋、手臂姿态的自然性、稳定性以及腹肌收缩和背部平直姿态。另外,由于啦啦操运动员身体姿态的控制还是比赛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运动员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同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降低身体重心。
啦啦操运动员必须要降低身体重心,以更好地实现基本手位动作技术特征。啦啦操运动员在运动中无法一直保持重心不变,其往往会随着运动方向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啦啦操运动员在完成相关动作时降低身体重心对动作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保证啦啦操运动身体姿态得到控制的前提,是人体平衡的保障,着重于保证运动的平稳、安全、动作流畅度。因此,要靠维持原有的平衡与克服运动所产生的倾倒来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动作移位和三维空间转换时,降低重心对动作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2)锁肩控制。
锁肩是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技术中的重点之一。其要求啦啦操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肩往内扣,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且锁肩状态还能够彰显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的美感与艺术性。
(3)重心平稳移动。
啦啦操是一项体现力度美、节奏感强的运动。啦啦操表演过程中要求运动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必须要降低重心且能够平稳地移动重心,避免身体出现上下弹动现象。同时,重心的降低与平衡移动还可以进一步突出啦啦操运动的原始内涵——必胜的决心。
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中感性的表现出来,从而得到了体育美的本质。人们体质的增强,身心的协调发展以及运动成绩的提高也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只有通过以体育运动形式的生动表达,并能使运动者、欣赏者身心愉悦的才表现为体育美。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技术特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姿态美。
姿态美是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的外部形态美的一种,良好的动作姿态是形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啦啦操动作要求运动员始终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夹臀、锁肩、降低重心且平稳移动重心的姿态,要展现出阳光健康、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姿态美是对完成啦啦操动作审美意识和审美要求的体现,是竞赛规则的重要要求,更是裁判评分的重要依据,更是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2)风格美。
风格美是体育运动中体现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战术的特点、特长之美,其实质是技术的个性之美。啦啦操的技术风格多种多样,按技术类别可分为花球啦啦和技巧啦啦,而这两种风格的啦啦操都离不开基本手位动作的主导作用,它们都是在基本手位动作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例如,在花球啦啦操中,运动员手持花球接二连三地完成不同的手位动作,甚至将基本手位动作和部分难度动作相结合,创编成一段精彩绝伦的舞蹈。在技巧啦啦操中,除了基本的操化动作外,还会出现一些高难度的托举、抛接、翻腾等技巧动作,运动员会在被举起或抛起的同时完成基本手位动作的转换。所以在不同风格的操化动作中,基本手位的表现形式不同,所展现的风格美也不同。
(3)造型美。
造型美是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美的结合,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运用了大量人体静态造型。运动员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在表演和比赛中体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
(4)内涵美。
基本手位的内涵美与其起源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啦啦操源于原始部落,族人为激励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战士们,通常会举行一种仪式,仪式中族人们围着火把欢呼雀跃来为战士们鼓舞势气,希望他们能凯旋而归,那时就衍生了啦啦操的手势。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啦啦操逐渐演变出了具有典型特征的个最基本的手位,并通过这些基本手位动作的多样性变化,使啦啦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最后成为了一项独立的体育运动。基本手位动作中的几个显著手位,则将啦啦操的内涵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加油”手位,体现了一种决心和期许,希望能取得胜利。“高V”手位,则以大“V”的形式彰显“我们一定会赢,我们是最棒的。”,冲拳手位则意指“让暴风雨来得再猛烈些吧,我们一定会勇往直前。”
(5)韵律美。
啦啦操是一项充满韵律感、节奏感的运动,伴随着优美欢快的音乐,动作的造型、方向、速度、幅度、力度都各不相同,基本手位动作也随着高低起伏的音符任意地变换着形状,和这动人的乐章完美地融为一体,让台下的观众都情不自禁想要一同舞动起来。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啦啦操的艺术性特征则主要是是指在其各种动作的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啦啦操是以基本手位动作组成的舞蹈动作为主的一项运动,通过将舞蹈动作与道具、音乐等相互配合产生艺术美感,感染观者情绪,并活跃现场气氛。
当啦啦操运动员全面熟悉、掌握了基本手位动作技术特征后,在训练过程中则会进一步提高其基本手位动作和其他配合程度,同时也能够确保运动员手位动作的完美性,这对提高运动员个人及团人的舞台艺术表现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啦啦操运动员还要必须明确啦啦操的项目特征表现为团队性、一致性、协作性,这与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的身体姿态特征和安全性特征紧密联系。由于,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还蕴藏着项目文化的体现,运动员应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对啦啦操项目文化的学习、理解与体验,以便能更好的了解及掌握其基本手位动作技术特征,并将自身对啦啦操文化内涵的理解融入具体的训练与表演实践之中,以此来增加运动的艺术美。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既是该项目的基础与核心动作,也是其独特性的具体展现,更是保证啦啦操运动项目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运动员必须重视对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技术特征的分析,并分析不同动作技术中蕴含的技术特征,如肌肉发力和控制特征、身体姿态特征、美学特征等,并通过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特征以提高自身啦啦操技术水平,这对全面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舞台表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