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07 02:25:48何保昌胡志坚刘凤琼彭仙娥瞿书铭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何保昌,陈 林,胡志坚,刘凤琼,彭仙娥,瞿书铭,陈 法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014年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自2015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制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始并轨实施[1]。这一新培养模式的出台大大缩短了“临床专硕”的培养年限,节约了培养成本,对于缓解我国医疗人才紧缺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目前国际顶尖医疗机构的常规运行模式和医学发展史来看,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医学人才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发展的竞争能力,均离不开研究生阶段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双轨制”新培养模式的出台使“临床专硕”在校学习、科研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将影响研究生未来职业生命力,也影响我国临床医学事业的长期发展[2]。本课题组导师长期担任本校“临床专硕”的科研指导、数据分析教学工作,并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个科室进行密切交流、合作,经过不断总结及实践,目前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积累一定的经验。

1 “临床专硕”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目前“临床专硕”的培养方案各有不同,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以及学术科研3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时间安排因学校、教学医院以及导师等各方面的要求而有所不同[3]。首先,理论学习阶段常集中安排在临床实践前的一段时间完成或是临床实践期间的周末或工作日的晚上完成。临床实践阶段则是根据要求进行临床轮转33个月,同时需要在此轮转过程中完成学术论文的开题、课题实施、论文撰写、答辩等一系列学术科研活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阶段对“临床专硕”基本知识的储备和临床技能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但受到时间、资源和精力等方面的影响,多数“临床专硕”并不具备优良的科研创新能力,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信息加工与综合提炼、实验操作技术、科研论文撰写等。为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提高“临床专硕”的科研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及教学医院仍在不断探索、改进培养模式。

1.1 个人方面

目前,很多“临床专硕”只注重临床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操作,对科研创新能力锻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4]。多数“临床专硕”习惯于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被动填鸭式学习,尽管部分学生对于科研素质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有了较高的认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研实践,对基本的科研思路与设计、实验技术与方法知之甚少,甚至连常见的论文书写及参考文献格式都无所适从[5]。大多数临床专硕的毕业论文以Meta分析为主,其科研设计往往缺乏严谨性与规范性,例如统计方法选用不合理、图表格式不规范等。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认为“临床专硕”只需要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医生工作即可,未能深刻认识到具有科研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掌握不断更新的临床技术和医学信息,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临床问题,增强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2 导师方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长期实行的导师责任制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6]。然而,随着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的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很难满足当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需求。大多数“临床专硕”导师常身兼数职,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繁忙,无法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医学科学研究,限制了导师对学生科学研究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导师普遍存在科研思维视野的局限,对学科方向进展和前沿知识缺乏了解,无法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科研知识。更有甚者,部分导师懒于进取,不钻学术,招录的研究生则处于“放羊”状态,缺乏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仅停留在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即可。

1.3 院校方面

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教学管理及培养方式的不合理也影响了“临床专硕”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7]。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临床专硕”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常集中安排在临床实践前的一段时间完成,教学方式则多采用被动灌注式集体授课,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对科研思维的培养,效果差强人意。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仍采用以单一学科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使各学科之间缺乏完整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全局性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研究生综述写作、学位论文撰写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及创新精神的实用课程开展较少,统计学、文献检索、临床流行病学等也多流于形式。更有甚者,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甚至与本科相关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本专业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不甚了解。课堂之外,“临床专硕”大多数时间在医院,但很多医院常缺少专职科研人员指导,甚至连临床信息的收集也常存在数据共享困难的窘境,阻碍了“临床专硕”科研课题的开展,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2 “临床专硕”培养改进措施

为较为合理地解决上述“临床专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我校的“临床专硕”为例,本课题组基于近些年来的教学、交流经验,经过反复的探索及实践,提出了以下的改进措施。

2.1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加快了医学课程的整合[8]。由学校教师和临床医生共同设计精品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发现临床问题为导向,让“临床专硕”深刻认识到临床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努力做到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探索中解决问题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形成正反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多年来本课题组始终坚持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等课程上提倡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替代传统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主动分享自己在科室轮转中遇到的临床问题和文献阅读分析后产生的想法,通过与教师、同学一起集思广益,从而形成科研思路,并在课后进一步付诸实践。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

2.2 加强导师资质审核,切实贯彻导师责任制

研究生导师无疑是研究生医学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临床专硕”科研创新能力养成更是离不开导师的栽培与指导。研究生导师除了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与临床技能外,也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应承担相应的课题立项和研究工作,使学生能有课题可做、有科研论文可写。同时,研究生导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简单地安排、分配科研任务,而是给予科研设计的平台与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与学生共同制订合理的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科研计划并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情况。此外,导师应当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如每周定期组织开展一次文献阅读分享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鼓励学生参与高端的医学学术会议,邀请医学专家来开展讲座传授经验[9],培养研究生对临床研究的参与意识和科研探索精神。

2.3 构建数据共享平台,鼓励跨学科深入交流

在医学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单个研究团队的精力和能力是极为有限的,这对跨学科交流以及共享数据平台构建提出了要求,一个良好的数据共享平台对科研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积极意义。以本校附属第一医院为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病理科、检验科以及影像科等科室诊疗业务能力突出,拥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庞大而丰富的临床数据库,为临床科研实践的开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此外,本课题组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多个重点科室密切合作,形成以科研项目为媒介,仪器、成果等集中共享的科研平台,大大提升了科研综合实力。同时,团队内部定期联合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由导师或者高年级研究生组织,全体团队人员共同参与,轮流主讲。内容为最新课题进展情况交流、共享最新的文献资源和所了解到的研究趋势和热点。由此一来,团队内部研究生可以相互吸收到更新的知识信息,获得更多的科研新思路和灵感。

3 结语

初步探讨我国“临床专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课题组多年教学、交流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培养改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临床专硕”的沟通交流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今后,本课题组将继续不断地总结、实践与交流,以期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更多临床技能与科研实践能力双优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