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 农剑伟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广西 扶绥 532100)
体育是一门以体育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学科,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公共体育课作为民办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建立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科学有效且能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健康体魄、良好锻炼习惯、个人意志力品质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各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备不足,且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具有较高体育专业技能或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较小,且部分教师存在上课随意、体育技能不扎实等现象,阻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体育教学的需求。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三年制大专应开设两年体育课,共144课时。”然而,目前在广西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明显不足,甚至有些院校开设体育课时间仅为一年,无论是体育项目,还是体育课时,都是极少,难以真正满足学校所有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
体育课程目标上,注重体育技能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积极的“学”,学生长期被动参与的状态;受到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等因素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化,且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上,缺乏本土化地方特色,课程缺乏创新性;现行的体育课程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方向,未能将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岗位体能充分整合起来,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探索更加符合当代高职学生身心特征和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标赋予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要素。
教师是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者与实施者,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体育水平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折旧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聘用、考核、晋升等方面,逐渐从传统“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第一”的大体育观,增强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体育课程开设课程不足已经明显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障碍。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技能,因此,为了弥补课程不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必修+选修”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发展学生各种运动技能;其次,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或体育运动的多种渠道,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让他们能在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或体育运动竞赛中,锻炼体育技能,积累体育锻炼经验,这对于学生运动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以丰富手段为依托,凸显体育课程“主体性”。
①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的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在信息、经济及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条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24式简化太极拳”的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通过传统的课堂教手法,向学生讲解太极拳的基本技术与技能,这样教师可以面对面的向学生进行精细动作的分解师范,便于学生理解与模仿,然而学生对于太极拳身形、身法的掌握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为此,同时,以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动作,其中,精准、规范的动作可为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多样化的太极拳视频教程,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需求,更有利于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②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锻炼。“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如何才能同时实现“出汗”与“笑”,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前提。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技能训练模式,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法、PBL教学法、技能体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分工与职责,角色扮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职责。如,在排球体育课程中,让学生自行组织一场排球比赛,而在排球运动中有裁判员、维持人员、教练、主攻、副攻、二传、接应二传及观众等不同角色,不同角色的扮演,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体精神。
(2)以民族体育为载体,凸显体育课程“特色性”。
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课程体系,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教学常态,因其缺乏趣味性、创新性、探索性和地方文化性,使得学生兴趣缺乏。事实上,在广西地区,拥有着大量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每年开展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通过开设多种民族竞赛类体育项目、表演项目,促进了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因此,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倡导以民族体育为载体,让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比如,大象拔河、毽球、珍珠球、竹竿舞、抛绣球、板鞋舞、打陀螺、跳大绳、滚铁环、划龙舟等,一方面能丰富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让民族体育融入体育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开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将民族体育与传统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特色性、创新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比如,将竹竿舞的游戏活动融入到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中,既是对田径运动的一种创新与改革,也能大大增加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同时感受到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凸显体育课程“职业性”。
根据教育部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培养服务第一线生产、建设与服务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应以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职业体育”为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工作需求,将学生职业岗位体能训练有机的融入到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形成具有职业性、实用性的体育课程,在不同专业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职业体能与素质的提升,积极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满足不同岗位学生对职业体能的培养需求,从而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宗旨。
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于学生的体能要求不同,所以体育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健康属性”,又要兼顾“职业属性”。因此,在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根据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职业体能素质进行了大致分类:
①静态坐姿类。比如,会计类、文秘类、化验类等岗位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颈、肩力量、上肢力量及指腕力量,因此,在相应专业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增加了武术、排球、健美操、骑自行车等体育项目,锻炼学生的动作敏捷性、专注力、手指协调等方面能力;
②静态站姿类。比如,前台接待、机械生产、纺织生产等岗位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站立,这样容易引导心血管、下肢淤血、静脉曲张等疾病,因此,在相应专业的体育教学中增加跆拳道、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锻炼学生的腰腿部力量、下肢耐力和注意力,同时,还通过开展体姿礼仪训练,使其保持良好的礼仪形象;
③工场操作类。比如,市场营销员、建筑工人、汽车维修人员等,其特点是劳动体能消耗较大且劳动时间较长,因此,在相应专业开设有氧舞蹈、有氧操、慢速健身跑等体育项目,通过全身性的运动,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并学会发泄、学会放松自己;
④特殊岗位类。比如,空乘人员、警察、野外勘探作业人员等岗位工作,其特点是动作复杂多变、劳动强度大,是职业体能要求最高的一类。
为此,在相应专业开设有氧耐力训练、球类训练、武术训练等,强化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及耐力素质。
根据以上四类工作岗位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要求,构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将培养学生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传统体育训练与培养学生准职业体能素质的实践训练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的教学周期和教学时数安排,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体能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就业奠定良好的体能基础。
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与“专业性”,在“健康第一”大体育观的背景下,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依据,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科学组建教师队伍,围绕未来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西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兴趣、意识及积极性,促进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对学生身心素质的要求。